黃先斌
(廣東大埔縣水務局,廣東大埔514200)
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亞熱帶過渡氣候區(qū),縣內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山環(huán)抱,中部低山、丘陵廣布,層巒起伏,千巖萬壑,縱橫交錯,地勢略似盆形;縣境內江河縱橫、溪澗交錯,集雨面積在1萬km2以上的過境河流有韓江、汀江、梅江;集雨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有梅潭河、漳溪河、銀江河、合溪河、小靖河;此外,集雨面積在20 km2以上的溪河有40多條,其它溪澗則密布全縣,歷史上素有“萬川”之稱。
流域內土壤以花崗巖和砂頁巖風化層為主。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 450~2 000 mm,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暴雨頻發(fā),河溪坡降大,瀕臨南海和東太平洋,因而經常受前汛期鋒面雨和后汛期臺風雨影響,引發(fā)時間短、沖擊力大、破壞性強的山洪災害,受山洪災害的影響,水土流失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已成為全縣當前防災減災中的突出問題,是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大埔縣是廣東省嚴重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點是:分布廣、類型多、強度高、危害深、治理難度大。據1990年遙感調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為395.57 km2,水土流失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6%,其中面狀侵蝕282.96 km2,溝狀侵蝕面積62.3 km2,水土流失遍布于全縣14個鎮(zhèn)。從1984年開始至2000年來,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4 km2,建設基本農田和治沙造田228 km2,營造水土保持林478.93多km2,種草保存面積143.6多km2,種植經濟林果602.36多km2,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積增加產值1.49億元,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增產糧食0.5億kg,增產果品0.34億kg,,每年減少土壤浸蝕量0.00285億多噸,增加保水能力250億m3,并通過治理開發(fā),全縣水土流失易發(fā)區(qū)10多萬人口脫貧致富,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因此,搞好山洪災害防治,對鞏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具有重大意義。
1979—2000年,除1982、1987年未發(fā)生洪澇災害,其余年份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災情。構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①前汛期的4—6月份陰雨寡照,常出現大至暴雨,俗稱的“龍舟水”;②臺風伴暴雨;以7—9月份較多;③局部雷暴雨,造成局部洪澇。據調查,全縣15個鎮(zhèn)(場)中,有13個受山洪災害威脅,共涉及村(居)委245個、村(居)民小組3907個,人口51.6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6.43%;受山洪災害威脅的耕地1.5萬hm2;同時,梅坎鐵路、梅大高速公路、S333大梅線、S221等一大批重要基礎設施也受到山洪災害的威脅,潛在損失約22億元。
水土流失是洪澇災害頻發(fā)的元兇,水土流失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洪澇災害,對我國防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水土流失搬運大量泥沙進入農田、河流、湖泊和水庫,削弱河床泄洪和湖庫調蓄能力,增加了洪水發(fā)生的頻率。盡管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超常降雨,但從根本上說是水土流失所致?,F實充分說明,山洪災害的防治已經成為我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縣通過“十年綠化廣東”的整治崩崗的專項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縣采取了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一邊筑建谷坊幾千座、攔沙壩上千條、各類引水天溝上萬條,一邊加強生態(tài)建設,大力鞏固綠化成果。
為了更好地鞏固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損失,通過在水土流失易發(fā)區(qū)和山洪災害危險區(qū)開展以建設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完善防御預案、強化群測群防體系、宣傳防御知識、提高全民防災避災意識等非工程措施為主的山洪災害防治建設,可以有效地防御山洪災害和水土流失,改變我縣山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確保水庫大壩安全,確保重要城鎮(zhèn)安全,確保重要交通干道和通信干線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洪災害防治中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全縣232個行政村均布設有半自動雨量站,重要圩鎮(zhèn)和江河地段設有自動雨量站47個,其監(jiān)測密度為52.34 km2/個,自動水位站5個,自動氣象站6個,除了硬件建設之外,還建立了縣、鎮(zhèn)、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重要天氣信息以手機短信的形式提醒各級監(jiān)測員,強化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同時,明確監(jiān)測員、責任人汛期24 h值班、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及時掌握水土流失易發(fā)區(qū)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化情況,及早做好引水渠、排洪溝、水平天溝等雨水的分流、堵截工作,盡最大能力保護山體不受雨水集中沖刷而發(fā)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水土保持治理與山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門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研究課題,其包括防治水害、工農業(yè)用水、生活用水、水力發(fā)電、河道治理、淡水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利等;在治理工作中,必須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以最佳最合理地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fā)展其最優(yōu)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效益。為此,搞好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必須做好如下幾點:
及早編寫《大埔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實施方案設計書》,對我縣的山洪災害與水土流失現狀和治理目標進行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兼顧,進一步對我縣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進行調查評價,結合實際,優(yōu)化建設規(guī)劃方案,為我縣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依據。
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的主體單位是縣級人民政府,迅速成立由縣分管領導任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項目建設機構。著手開展項目的建設:村級預警設備(銅鑼、手搖報警器、半自動雨量計)及時采購、分發(fā)到各村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培訓。根據項目建設責任分工,各單位各部門盡快進入角色,把各項工作緊張有序地開展起來,力爭大埔縣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在上級的要求時間內竣工并接受驗收,盡早發(fā)揮其保持水土,預防水土流失、減少山洪威脅、捍衛(wèi)農田水利工程、提高社會經濟能力的工程效益。
山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是關系民生的一項重大防災減災工程體系,結合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全縣要各級加強生態(tài)建設,大力鞏固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增強植被護土能力,提高植被涵養(yǎng)水源能力,積極開展綠色創(chuàng)建活動,各級政府和三防、水利部門采取廣播電視宣傳、發(fā)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大山洪災害防治常識的宣傳力度,提高了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能力。各鎮(zhèn)、村結合實際,制訂山洪災害應急預案和臺帳,對防御山洪災害的組織指揮、預測預報、監(jiān)測預警、信息發(fā)布、人員撤離安置、搶險救災及衛(wèi)生防疫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作出明確的安排,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使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發(fā)揮其更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
[1]謝壽安.湖南安化縣山洪災害防御實踐[J].中國防汛抗旱,2011(1):54-56.
[2]杜輝.寧夏隆德縣山洪災害防治試點項目建設情況[D].中國防汛抗旱,2011(11):89-91.
[3]葛子輝.合肥市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對策[D].中國水土保持,2011(8):67-69.
[4]馬祥華.淺析開發(fā)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2011(4):90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