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孟琪,黃 奧
(1.安徽大學 法學院,合肥 230001;2.安徽金亞太律師事務所,合肥 230041)
緊張理論下的弱勢群體犯罪問題研究
畢孟琪1,黃 奧2
(1.安徽大學 法學院,合肥 230001;2.安徽金亞太律師事務所,合肥 230041)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弱勢群體犯罪現(xiàn)象日益凸顯,尋求弱勢群體犯罪原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對策已刻不容緩。通過對 20世紀初期誕生于美國的緊張理論的研究,并結合弱勢群體的犯罪問題,可以得出緊張和壓力是弱勢群體犯罪的主要成因,通過緩解這種緊張狀態(tài)可達到預防弱勢群體犯罪的目的。
弱勢群體;緊張理論;犯罪預防
緊張理論又稱壓力理論,形成于 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西方犯罪學中備受關注的理論之一,并對美國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的制定產生過極大的影響[1]180。該理論的主要內涵是認為犯罪是行為人不能通過合法手段取得社會所界定的成功目標而產生的緊張、沮喪、氣憤情緒的產物,即當行為人無法用合法的手段取得物質上的成功時,社會壓力或緊張就會產生,這種壓力在弱勢群體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當他們深感壓力而又無法使用合法手段取得物質成功時,越軌和犯罪就會成為一種替代性手段。
緊張理論雖然誕生于美國社會,與美國文化緊密相聯(lián),我國和美國在社會制度、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筆者認為我國完全可以借用該理論來解釋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并據此研究出犯罪預防的有效措施。
弱勢群體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社會結構中,參與社會生產和分配的能力較弱、經濟收入較少的社會階層。弱勢群體與社會結構中的其他群體相比,他們處在一種物質生活相對貧困、權利相對匱乏的不利狀況中。2002年 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镕基總理明確提出“弱勢群體”這一概念。弱勢群體的“弱”主要指信息的不對稱、經濟收入的不對稱以及能力上的不對稱?,F(xiàn)在國際上更為常用的是“邊緣群體”一詞,指游離于社會的主流文化或主流生活方式之外的人群或階層。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對邊緣群體有明顯的歧視,邊緣群體很難融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2]。
1.低收入。對于弱勢群體而言,社會資源或者與他們無關,或者擁有很少。他們與權力、金錢、熱門行業(yè)無緣,無職業(yè)、教育、社會聯(lián)系、家庭等方面的任何優(yōu)勢。唯一所有的就是勞動力,主要是體力勞動力,基本上是無產者或低收入者。
2.貧困化。貧困性是當前弱勢群體在經濟利益上所面臨的共同困境。他們往往經濟狀況差、生活質量低、生存能力弱。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處于緊張狀態(tài),有的甚至難以為繼。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弱勢群體中的一些人,實際上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3.脆弱化。弱勢群體在社會和政治層面的競爭上往往處于弱勢的地位。他們機遇不多,風險不少,經濟社會稍有風吹草動,首先受害。比如,物價上漲,他們首當其沖;發(fā)生自然災害,他們抵抗力差。
4.邊緣化。弱勢群體長期甚至永遠處于社會的邊緣,在心理上被其他社會群體歧視。有自卑感,有依賴心,有時會逆化為敵視社會和他人的人[2]。
弱勢群體一般由以下幾部分人構成:(1)下崗待業(yè)人員。(2)農民工。(3)未成年人,特別是離異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4)收入較低的貧困農民。(5)久病、重病而無錢醫(yī)治的人及其家屬,以及天災人禍中的困難者。這部分群體大多承受心理、生理上的雙重痛苦,處境堪憂。近幾年這一群體的數量隨著地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頻發(fā)而驟然增多。(6)難以就業(yè)的轉業(yè)、復員軍人及大中專畢業(yè)生、研究生。(7)兩勞釋放人員。
緊張理論是上個世紀前中期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墨頓在迪爾凱姆的價值崩潰論以及芝加哥學派社會解組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社會壓力,如價值崩潰、提升地位的挫折、欠缺成功的機會、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分配等等,容易造成社會成員欲求不滿、憤怒感,社會結構理論將這種狀態(tài)稱為“緊張”[3]139。
墨頓在 1949年出版的《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中,從價值上把社會結構分為目標與手段兩部分。目標即文化目標,是全社會所認可的,人們都為之奮斗的目標。手段是達到以上目標的合法手段,即制度性手段??梢赃@樣說,一個社會在把文化目標逐漸灌輸給社會成員的同時,也把可以合法利用的制度性手段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的文化都以制度、規(guī)范等形式規(guī)定了人們?yōu)檫_到文化目標而應該和可以利用的手段[3]140。目標與手段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潛在的社會反常狀態(tài)。如果社會成員利用規(guī)定的制度性手段能夠達到其目標,就不會產生緊張和越軌行為,有助于社會結構的鞏固。如果目標和手段二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即社會成員通過合法手段不能達到目標,就會產生挫敗感、憤怒感等緊張情緒,出現(xiàn)不和諧的狀態(tài),促使價值崩潰。對個體而言,價值崩潰就是道德的墮落,會引發(fā)社會異化狀態(tài),導致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那些人以違反制度性手段為代價換取經濟成功目標、通過違法犯罪來緩解緊張感。
默頓的理論在 20世紀 50—60年代曾為犯罪學界廣泛接受,80年代開始,學者們沿著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fā)展了默頓的緊張理論。梅斯納和羅森菲爾德從宏觀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制度性失范理論,他們認為,除非強調以違反制度性手段為代價換取經濟成功目標的文化得以改變,否則,即使政府積極實施重新分配獲取財富合法機會的措施,也不能緩解造成犯罪和越軌行為的壓力。因為從整個社會層面上看,重新分配獲取財富合法機會的措施不會使失敗者消失,在競爭中失敗的人除了歸咎自己的能力欠缺之外,無法找到其他原因來解釋自己的失敗,這樣可能會加劇他們的壓力最終導致犯罪行為。另外,梅斯納和羅森菲爾德還認為在美國社會,過度強調經濟制度的統(tǒng)治地位,使得非經濟制度失去社會控制的能力,整個社會就會呈現(xiàn)出一種異常緊張的失范狀態(tài),當永無止境的追求財富成功的欲望缺乏適當的社會控制時,犯罪特別是社會下層階級和弱勢群體的犯罪就成為一種必然[1]187。因此,必須給予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更多的重視,弱化對經濟制度過分的強調。
美國學者阿格紐則從微觀的角度擴展了默頓的緊張理論,提出了一般緊張理論,重點闡述個人與他人之間的消極關系。他認為,個體經歷的緊張和壓力是犯罪的原因,并且這種緊張與壓力的本質是個體處于與他人的負面關系中,即個體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沒有獲得自己所期待的對待,從而產生緊張暴躁等消極情緒,正是這種消極情緒導致了犯罪。
我國學者對于弱勢群體的犯罪研究一直非常重視,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并且已經開始意識到緊張理論對于研究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的積極作用。筆者通過仔細研究緊張理論,認真分析弱勢群體犯罪現(xiàn)象,緊張和壓力是中國弱勢群體犯罪的主要原因,這種緊張和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社會層面上說,社會制度性結構失調所導致的緊張狀態(tài)更容易導致弱勢群體犯罪。根據美國學者梅斯納和羅森菲爾德的制度性失范理論,社會過度強調經濟制度的主導作用。因此,在這種高度緊張的社會結構之中,非經濟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功能下降,成為經濟制度的附庸,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欲望不斷提高,但是總有一部分群體成為經濟競爭中的失敗者,失敗者們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自己能力的欠缺,從而承受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犯罪。
中國弱勢群體犯罪也是這樣:在現(xiàn)今過分強調經濟制度的大環(huán)境下,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作用被弱化,大部分社會成員都特別重視經濟利益。而弱勢群體所處的經濟環(huán)境較差,生活艱辛,其急切要求改變現(xiàn)狀,積極追求經濟利益的欲望則更為強烈,但是他們掌握的社會資源較少,利用合法手段較難成功,承受較大壓力,犯罪和越軌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
第二,從個人層面上來說,犯罪和越軌行為也可能是個人消極感情狀態(tài) (如憤怒、挫折、敵視情緒等)的一種必然的結果。這種消極情感狀態(tài)是由消極的、破壞性的社會關系引起的,包括無法實現(xiàn)積極而有價值的目標而產生的緊張、期望和成就之間的分離引起的緊張、由于失去個人所看重的刺激物而產生的緊張、由于遇到消極刺激物而產生的緊張[4]。一些人之所以會選擇實施犯罪行為,可能就是這種消極情感的宣泄。
弱勢群體正是因為自身所處的階層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經濟環(huán)境差、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不能取得個人成功,從而容易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從而承受壓力,再加上弱勢群體比較脆弱,對于壓力的耐受性較低,容易產生越軌行為。
具言之,弱勢群體更容易因為直接面對社會關系中的負面沖突而產生緊張情緒,這些負面沖突可以描述為:與父母伙伴沖突、被貧窮所困擾、其他社會成員的歧視、合法權益得不到司法救助所引起的沖突等。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群體自身大多會體驗到一種或多種負面情緒,如失望、抑郁、恐懼、憤怒等[1]185。這些負面情緒再加上弱勢群體自身的脆弱性相互作用,最終可能誘發(fā)弱勢群體的越軌行為。
根據上文,我們得出社會結構性緊張、弱勢群體自身對于壓力的耐受性較低容易承受壓力是弱勢群體犯罪的主要原因。據此,便可對癥下藥,制定行之有效的弱勢群體犯罪預防對策,具體對策如下:
現(xiàn)今中國,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宗教制度等眾多具體制度中,經濟制度的主導作用被過分強調,其他制度的作用被弱化,社會制度性結構失調現(xiàn)象明顯,弱勢群體獲取經濟利益的能力較其他社會群體而言低的多,通過合法手段實現(xiàn)經濟目標的可能性也較小,容易選擇通過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來實現(xiàn)渴望已久的經濟目標。因此,緩解社會制度性結構失調的緊張情境對預防弱勢群體犯罪的意義重大。具體對策如下:
1.提升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地位。在經濟制度的地位被強調的同時,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作用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教育制度、文化制度趨向于服從經濟制度,為經濟制度服務。具體表現(xiàn)如下:學校教育嚴重受到經濟利益的驅策,很多學生上學是因為他們希望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希望接受教育。當教師在教學中去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時,整個教育事業(yè)就被職業(yè)市場所左右,并為其服務;在文化層面上,人們忽視對文化目標的追求,強調物質成功。
提升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地位對于預防弱勢群體犯罪,緩解社會結構性緊張意義重大。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提升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地位首先要做到的是停止經濟標準對其滲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獨特的社會功能應當是幫助人們樹立價值觀、形成信仰、培養(yǎng)責任感等,政府教育部門、文化部門應當制定相應政策保護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特有功能,杜絕經濟因素過分滲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的現(xiàn)象發(fā)生。緩解當今整個社會中彌漫的緊張感,為弱勢群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2.社會保障部門應該針對弱勢群體制定相應的經濟扶助措施。社會保障部門制定適合弱勢群體的經濟扶助、基本生活保障等措施可緩解過分強調經濟利益所導致的整個社會范圍內的緊張情境,抵御社會結構性失調對弱勢群體的影響,降低弱勢群體的犯罪率。
具體措施包括將弱勢群體列入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內,社會保障資金切實做到??顚S?針對弱勢群體的特點制定專項經濟扶助項目,如為兩勞釋放人員量身定做再就業(yè)培訓項目、為殘疾人開設專門的職業(yè)培訓班等。為弱勢群體獲取經濟利益提供幫助,緩解社會對其產生的壓力,最終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弱勢群體因為其自身所處的階層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且更可能因為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歧視、被貧窮所困擾、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得不到應有的司法救助等原因承受較大壓力。另外,弱勢群體對于壓力的耐受性很低,容易衍生緊張情緒,并且通過越軌和犯罪緩解其緊張狀態(tài)。因此,筆者認為緩解弱勢群體自身的緊張情緒、提高該群體對壓力的耐受性對預防弱勢群體犯罪意義重大。具體措施如下:
1.其他社會群體以及整個社會輿論應該給予弱勢群體充分的尊重。其他社會群體以及整個社會輿論對于弱勢群體的歧視是該群體承受壓力、產生緊張情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從維護社會和諧、預防犯罪的角度出發(fā),其他社會群體以及整個社會輿論應當尊重、愛護弱勢群體,平等地對待他們,盡可能地給予弱勢群體強勢的道德關懷,維護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另外,弱勢群體也應當從自身出發(fā),盡量克服自卑感,多參與社會交往,培養(yǎng)自立、自尊、自強的精神。
2.為弱勢群體提供全面的司法救助服務。在司法實踐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弱勢群體無力承擔高昂的訴訟費用,進而產生緊張情緒,并選擇通過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筆者認為對弱勢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救助服務可以幫助弱勢群體緩解緊張感,預防其犯罪。
具言之,法院應當減免弱勢群體所應承擔的案件受理費,各地法律援助中心應當接受弱勢群體的申請,為其推薦法律援助律師,法援律師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時,以無償為主,適當收取少量車旅費。另外,在訴訟結束之后,判決執(zhí)行不暢的情況也可能誘發(fā)弱勢群體產生緊張情緒,并通過實施犯罪緩解緊張和壓力。因此,各法院的執(zhí)行部門應當注意這一問題,盡量為涉及弱勢群體的法律執(zhí)行開通一條“綠色通道”,實現(xiàn)對該群體的特殊保護。
3.政府應當為弱勢群體定期安排免費的心理咨詢活動。弱勢群體對于壓力的耐受性較低也是其選擇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強弱勢群體對于壓力的耐受性極其重要。筆者認為,定期的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弱勢群體對于壓力的耐受性,因此政府應當定期安排公益性的心理咨詢活動,維護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抗壓能力,幫助其以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不可否認,誘發(fā)弱勢群體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來自于社會和個體的緊張和壓力是該群體選擇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緊張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或許可以探索出預防弱勢群體犯罪的行之有效的對策。
[1][美 ]喬治·B·沃爾德,托馬斯·J·伯納德,杰弗里·B·斯奈普斯.理論犯罪學 [M].方鵬,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黃彬.弱勢群體問題及對策研究[J].桂海論叢,2006,(1).
[3]周東平.犯罪學新論 [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4]吳宗憲.西方犯罪學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73-474.
On the Crime of Vulnerable Groups Based on the Strain Theory
B IMeng-qi1,HUANGAo2
Crime of vulnerable group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eeking the causes of crime of vulnerable groups and developing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urgently needed.This article through linking the strain theory which was bor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ques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rime,draw a conclusion that strain and stres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crime.Then focus on how to mitigate this strain stat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vulnerable groups.
Vulnerable groups;Strain theory;The crime prevention
DF611
A
1008-7966(2011)03-0044-03
2011-02-09
畢孟琪 (1985-),女,安徽合肥人,2008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黃奧 (1984-),男,安徽舒城人,律師。
[責任編輯:李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