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遠,黃文麗,李小娜
(1.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444;2.文山學院思政部,云南 文山 663000;3.西安工程大學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600)
從實踐智慧角度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郭 遠1,黃文麗2,李小娜3
(1.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444;2.文山學院思政部,云南 文山 663000;3.西安工程大學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600)
實踐智慧應用于研究可變的事物,具有慎思、明辨和中道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注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持續(xù)推進的歷史經驗表現為,在實踐智慧下,完整地把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認清“中國”國情,并準確地理解“中國化”。從社會層面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是實踐智慧的體現,它傳揚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開放精神,并促進了此種精神在各個領域的滲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實踐智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產生到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步步結合,時時在用實踐智慧來證明和完善著自己。實踐智慧由亞里士多德首倡,他認為踐行的領域可以改變,任何人也不會去考慮不可改變或無能為力的事物,故實踐智慧應用于可變事物。實踐智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本特質,循著這條線索,我們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如何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實踐智慧是一種踐行能力,具有慎思、明辨和中道的理論品格?!霸谇‘數臅r候,對恰當的事物,同恰當的人,為了恰當的目的,以恰當的方式”進行行動,這就是“慎思”。在“慎思”的基礎上,既“明辨”一般規(guī)律又“明辨”具體事物,“判斷善惡以及生活中一切應選擇或該避免的東西,很好地運用存在于我們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1](P460)。同時,在行為中 “存在著過度、不及和一個中間”,“在這里過度和不及產生失誤,而中間就會獲得并受到稱贊”。[1](P34)此處的“中間”即“中道”,也即對“度”的把握。“在實踐智慧的三重品格 (慎思、明辨和中道)中,慎思是行為得以實施的前提,是行動前和行動中的風向標;明辨是在深思熟慮中分析具體的事物,為實現一般與普遍的轉化奠定基礎;中道是行為的顯現和核心,實踐智慧能否正常發(fā)揮功效,全在度的把握?!保?]
實踐智慧的行為需要在可變的具體事物中進行,考慮怎樣行為。由于其所研討的對象是可改變的事物,實踐智慧成為沒有普遍規(guī)則可循的應用類型,需要在具體的實際情況中探索和創(chuàng)新,故這種智慧既不可學習又不可傳授。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3](P8)即在實踐基礎上運用科學精神把握客觀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胡適對科學精神的定義是:“科學精神在于尋求事實,尋求真理。科學態(tài)度在于撇開成見,擱置情感,只認得事實,只跟著證據走?!保?](P349)實踐智慧使“理念與現實的相互適應——在遵循必然王國邏輯的現實必然趨向本質的‘理念’世界即‘自由王國’世界的同時,理念世界也必須放下形而上學的高傲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玄思態(tài)度,而主動在現實瑣事的‘大地’中尋找堅實的根基,把自己立于堅實的大地之上”[5](P3)。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就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體現時代意義和時代價值的實踐智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展開,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是實踐智慧的體現。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在歷史發(fā)展中,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其他別的理論?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國情是什么?怎樣構成“中國化”?我們從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入手來討論這些問題,如何正確地理解這一命題科學內涵,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針對上面三個問題,我們需要厘清三個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國情和“中國化”。
(一)慎思:是否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
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解決一個前提性的條件,這個前提性的條件就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關于這一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進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為此,毛澤東感慨:“馬克思主義就是個扯皮主義。”[6](P344)鄧小平也指出:“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這就找到了建國以來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曲折失誤的根源?!保?](P63)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于西歐,“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學說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并在馬克思逝世之后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廣為流傳?!榜R克思主義”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人們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理論和學說的理解和論述,而“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關于人的徹底解放的世界觀,也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嚴整的理論體系,其目標是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徹底解放。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此做過詳細的闡述,馬克思曾說:“至于講到我,無論是發(fā)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fā)現各階級之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业男仑暙I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緊緊同生產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度?!保?](P509)恩格斯將這一點做了概述,他說,“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9](P776)即唯物史觀。列寧也表示過馬克思學說中的主要觀點是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
有學者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認為就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來說,是關于“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關于“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宗旨是“使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霸隈R克思那里,‘發(fā)現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在各個領域的‘獨到的發(fā)現’,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融為一體的,即:馬克思的全部研究工作都是為了‘發(fā)現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而為了‘發(fā)現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又在各個領域進行了‘都不是淺嘗輒止’的研究,并因而‘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都有獨到的發(fā)現’。馬克思的著作中,人們通常所指認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并不是作為三個不同的學科體系存在的,而是作為三大批判——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空想社會主義批判——所指向的‘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而存在的。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融匯著這三大批判,而且都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現實的歷史’即資本主義社會,并由此構成‘超學科’的、作為‘一整塊鋼鐵’而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保?0]
總之,即使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再過龐雜,有一點是必須的,即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產主義學說,實質上是關于人的解放的科學學說和綱領體系。所不同之處在于,不同時期、不同年代,人們強調的重點不同。
(二)明辨:是否認清“中國”國情
如果理解“中國”?這里對“中國”的理解偏重于分析國情,即中國社會面臨兩大歷史課題:一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毛澤東曾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保?1](P633)他歷來主張,中國革命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對國情的科學分析和認識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離開中國國情來談馬克思主義,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翻閱馬克思主義傳入前的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當時的中國在黑暗中探索,步履維艱。19世紀中后期,特別是在鴉片戰(zhàn)爭失敗時起,一些思想敏銳的先進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從林則徐、魏源等思想敏銳的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力圖“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方式,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從康有為、梁啟超等提倡自上而下不改變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條件下的戊戌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辛亥革命,最終都遭到了失敗。中國要走向何處?前途似乎荊棘密布。
啟蒙運動的先驅嚴復站在危機意識的高端,根據救亡和變革的時代的需要,翻譯了一大批有先進性的西方著作,系統(tǒng)地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和思想文化,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連續(xù)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謳歌十月革命,并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五四運動后,他在《新青年》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最終,在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生根、發(fā)芽、成長的土壤,中國也找到了奔向獨立、自由、富強的道路。
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在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中國共產黨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投入領導大革命運動和北伐戰(zhàn)爭。但由于對于革命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缺乏了解,最終導致大革命后期慘遭失敗。年輕的共產黨人認清中國國情,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將革命的火種以燎原之勢向全國蔓延,雖然受到“左”的影響,付出了巨大代價。終以1935年1月遵義會議為標志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主要領導地位,實現了黨的歷史第一次偉大轉折。此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正反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形成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29年,是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既有重大勝利又遭受曲折和挫敗的一段歷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黨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革命,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黨在領導革命、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立足國情,開拓進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指引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我們應立足國情,把握時代契機,探索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規(guī)律。
(三)中道 (度):是否理解“中國化”
如何理解“中國化”的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從本體論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強調過程;從認識論來看,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注重結果。下面將分述之。
馬克思說: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P11)對這些理論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無論何種傳入他國的學說、主義、理論,如果要在他國彰顯其存在性、影響力直至存活下來,都存在一個本地化、民族化的問題。毛澤東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他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說:“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保?1](P53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的結合中國國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可以理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包含多種要素的溶解、轉化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
從認識論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是指中國化歷史發(fā)展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一語最早由王稼祥提出,他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中國共產主義。” “他是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它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主義?!?945年,中共七大首次規(guī)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正式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保?2](P21)“毛澤東思想”的概念被正式寫入黨章。1981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認為:“在本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入絕境。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做斗爭并深刻總結各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泵珴蓶|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最偉大的成果。
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边@一理論體系,凝結了中國幾代優(yōu)秀共產黨人的實踐智慧,并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從時間講,這個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統(tǒng)稱;從空間講,是將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的統(tǒng)一整合,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史上的創(chuàng)舉,同時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第二次飛躍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種進行時態(tài),需要在實踐中繼續(xù)完善、不斷發(fā)展。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fā)展和開放的理論體系,它既是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又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來,我們正處于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之中。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P55)對此句可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13](P29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即是實踐智慧的具體運用。
貫徹“實事求是”的實踐智慧。“實事”既可以從科學的范疇來理解,又可以從真理的范疇來理解,前者是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是什么,事實的真相是什么,即中國的具體“國情”;后者是指客觀事物的合理關系應該是什么,即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理。從國情出發(fā),從國情這一特殊現實出發(fā),面對現實,保持現實具體性。同時,自覺貫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并非是簡單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把對改造特殊現實世界作為邏輯的起點,將理論在特殊的現實世界中展開,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調整現實活動。實踐智慧的思維向路是由個別到整體,這種思維模式決定了在實踐智慧中,面對的是事物的特殊性,需要在不斷變動的限制條件中保持“度”的嚴整性。“國情”是具體的,由于國情的具體性,它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個體的“聚集”;而理論在邏輯上必須是自洽的,其體系內部應無矛盾,因此,理論體系必須遵守形式邏輯,保持無矛盾性。實踐智慧就表現為如何協調矛盾,審慎地駕馭這些相互的矛盾因素,把握“中道”,從而使兩者理性發(fā)展的能力。故“實事求是”的實踐智慧即是人類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理性活動,是改造世界的理智形式,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之一。
講求“與時俱進”。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把與時俱進作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yè)的根本要求,從在歷史維度看,社會主義建設要求與時俱進,拋棄已經落后于社會發(fā)展而演變?yōu)榧兇鈿v史觀念的東西,把立足點限定在存在的現實情況內,結合不斷涌現的新現象,將之納入對實踐智慧指向的具體內容對象范疇。從現實維度看,實踐智慧要求與時俱進地向它供給思想出發(fā)點。實踐智慧與具體的特殊內容密不可分,需針對有現實存在意義的具體內容進行,其思維對象區(qū)域是歷史發(fā)展的,而物質世界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和運動的,因此,實踐智慧本質上蘊涵不斷變動的出發(fā)點和不斷更新的限制條件。這就要求實踐智慧必須保持其對象的存在性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出發(fā)點。準確地說與“時”俱進也就是與“事”俱進。即保持開放的歷史的態(tài)度,跟隨變幻的世界,與“事”俱進地思考和決策,把實踐推進到更廣泛的特殊內容領域。因此,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目標來說,“與時俱進”這一思維方式是運用實踐智慧努力開拓新領域,實現既定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歷史經驗。
保持“開放態(tài)度”。實踐智慧是能從給定的特殊存在出發(fā),具體地籌劃對現實存在的安排。但是,特殊事物之間的關聯具有絕對具體性即無規(guī)律性,從特殊性出發(fā)不能必然地推設和發(fā)現另外的特殊內容,因此,必須針對個別即具體性進行設計。故實踐智慧必然涉及開放性,即對特殊材料采取開放態(tài)度,跟隨事物存在關聯的發(fā)展變化賦予相關的特殊內容以使其參與存在建構的資格。實踐智慧活動對象的開放性以事物存在的普遍聯系原理為根據,它要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把實踐推進到更廣闊的特殊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過程既是立足國情,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并借鑒他國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注重新的聯系,突破已有認識,開拓新的實踐領域,這也是實踐智慧所具有的重要的開放精神的體現。
[1]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郭遠.實踐智慧與人的發(fā)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5]劉森林.實踐的邏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孫正聿.關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9-05-19.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劉少奇.論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Perspectiv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Phronesis
GUO Yuan1,HUANG Wen - li2,LI Xiao - na3
(1.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enshan College,Wenshan 663000,China;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600,China)
Phronesis,which is applied to study variable things,having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s of deliberating,and discernment and middle way,are historical experiences’annotations of Marxism in China.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Marxism in China promoting continuously manifest that,in the phronesis,how to grasp the“Marxist”completely,recognize the“China”conditions,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Chinese”.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s,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Marxism in China are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hronesis.They declare and develop the spirits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opening,and promoting the spirits’infiltration in all fields.
Marxism in China;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phronesis
B27
A
2095-0292(2011)04-0011-05
2011-06-08
郭遠,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實踐哲學、文化價值;黃文麗,文山學院思政部講師;李小娜,西安工程大學思政部講師。
[責任編輯 孫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