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文,黃爽秋
(1.北京語言大學(xué) 圖書館,北京 100083;2.北京語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083)
唐詩標(biāo)題中六處縣名考*
鄧亞文1,黃爽秋2
(1.北京語言大學(xué) 圖書館,北京 100083;2.北京語言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083)
《全唐詩》帶“縣”字的標(biāo)題中,有六處傳抄錯誤,分別是:胡城縣、孟縣、梓桐縣、萍縣、茅山縣和桂江縣。本文經(jīng)過史志等資料的考證,將這六處錯誤加以澄清。
全唐詩;地名;考證
《全唐詩》帶“縣”字的標(biāo)題中,有六處傳抄錯誤,需要改正。
晚唐詩人杜荀鶴有七絕《再經(jīng)胡城縣》一詩(《全唐詩》卷693。以下只引卷號)。詩為:“去歲曾經(jīng)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這首詩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官吏對人民的殘酷統(tǒng)治,真如石破天驚。許多唐詩選本都選了這首詩。
詩題中的胡城縣在哪里?有些唐詩選本注為:“唐代縣名,在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 ?!倍殚唭伞短茣芳啊对涂たh圖志》,唐時并無胡城縣。
《辭海》(本文所引僅作旁證和線索)阜陽條載:“在安徽西北部,秦置汝陰縣,明入穎州,清改阜陽縣?!边@與《二十五史》地理志的記載是一致的。限于篇幅,本文僅舉少數(shù)史書為證,《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穎州汝陰條載:“禹貢豫州之城。春秋胡子國,楚滅之。秦并天下,為穎州郡地。在漢則為汝南郡之汝陰縣也,魏晉于此置汝陰郡,司馬宣王使鄧艾于此置屯田。后魏孝昌四年改置穎州。高齊罷州置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于汝陰縣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為穎州,移于今理。管縣四:汝陰、沈丘、穎上、下蔡?!薄端鍟啡觋幙ぽd:“統(tǒng)縣五:汝陰、穎陽、清丘、穎上、下蔡。”兩《唐書》河南道穎州條載:“天寶領(lǐng)縣四:汝陰、穎上、下蔡、沈丘。”這十分清楚地說明,唐代尤其是晚唐,沒有胡城縣,只有汝陰縣。
然而,胡城縣也確實存在過,但并不是在唐代?!逗鬂h書·郡國志》汝南郡汝陰條下有括弧“本胡國。杜預(yù)注,縣西北有胡城,地道記有陶丘鄉(xiāng),詩所謂汝墳?!薄稌x書·地理志》汝陰郡汝陰條下也有括弧“故胡子國”。因此南朝梁代將汝陰縣改為胡城縣,隋廢,又恢復(fù)汝陰縣名稱(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自唐迄宋,再無改變。因此,對杜荀鶴來說,“胡城縣”只是280多年前的一個歷史名稱而已。
那杜荀鶴為什么要將其寫進詩題呢?可能的解釋是借用前代縣名影射當(dāng)時現(xiàn)實。但這種理由并不充分。這首詩不是敘述和借用前朝故事,而是敘述詩人的親身經(jīng)歷,是發(fā)生在晚唐社會的真實事件,不存在影射問題。借用前代縣名,既無必要,也不應(yīng)該。
在封建社會,“縣”是朝廷直接管理的一級行政機構(gòu),設(shè)縣、廢縣、并縣、改名都得奏請皇帝批準(zhǔn)。直接借用前代縣名而不加說明,在《全唐詩》中還沒有第二首。非得引用前代縣名不可時,詩人一般用以下辦法:
在舊縣名前加定語。如晚唐詩人羅隱《過廢江寧縣》一詩(卷665)?!杜f唐書·地理志三》江南東道潤州上元條載:“楚金陵邑,秦為秣陵,吳名建業(yè),宋為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改為江寧。武德三年改江寧為歸化。貞觀九年,改為江寧縣。上元二年,復(fù)為上元縣。”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曾被貶為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羅隱生活年代,江寧縣已改為上元縣,故只好在“江寧縣”前面加一“廢”字。稍后的韋莊不用江寧縣名稱,另寫有《上元縣》一詩(卷679)。
省去“縣”字。如杜荀鶴《投宣諭張侍郎亂后遇毗陵》一詩(卷692)?!杜f唐書·地理志三》江南東道常州晉陵條載“漢毗陵縣,屬會稽郡,晉改為晉陵郡,隋省郡,”變成了晉陵縣,今為江蘇武進縣。在這里,杜荀鶴就是省去了“縣”字而只保留舊縣名“毗陵”。同樣在對待前代縣名胡城縣時,杜也會省去“縣”字。
唐代沒有“胡城縣”,但有“湖城縣”。《舊唐書·地理志一》河南道虢州湖城條載:“漢湖縣,后加城字。乾元元年改為天平縣,大歷四年復(fù)為湖城?!逼涔手吩诮窈幽响`寶縣。杜生活在晚唐,當(dāng)時湖城縣已經(jīng)恢復(fù)。杜將其寫進詩題,是正常的。
因此,筆者以為,杜詩的標(biāo)題應(yīng)該是《再經(jīng)胡城》或《再經(jīng)湖城縣》,由于傳抄錯誤,變成了《再經(jīng)胡城縣》。
盛唐詩人儲光羲有五律《送姚六昆客任會稽何大蹇任孟縣》一詩(卷139)。會稽是唐代縣名,今為浙江紹興市,《舊唐書·地理志三》江西東道越州條有載,但唐代沒有孟縣。
《辭?!访峡h條載“在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秦為河雍縣,漢為河陽縣,唐末為孟州州治,明初廢縣入孟州,后改孟縣?!?/p>
兩《唐書》孟州條載,會昌三年設(shè)孟州,領(lǐng)河陽、汜水、河陰、溫、濟源五縣。河陽原為武德四年所置盟州州治,八年屬懷州,顯慶三年改屬洛州,孟州設(shè)立后,才為孟州州治,直至元代。《明史·地理志三》河南懷慶府孟縣條載:“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陽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這說明,孟州和孟縣并不同時存在。唐代只有孟州,明代才有孟縣。儲詩詩題中的孟縣顯然是錯誤的。
唐代無孟縣,倒有與孟縣字形相近的盂縣?!掇o?!酚劭h條載,在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西麓,滹沱河上游,鄰接河北省。隋置原仇縣,后改盂縣。《括地志輯?!份d:“并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城,亦名仇猶城,夷狄之國也。”《舊唐書·地理志二》北京太原府盂條載“隋縣,武德三年置受州,領(lǐng)盂、壽陽二縣。六年,移受州于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盂復(fù)屬并州?!迸c其臨近的縣保留縣名至今的有太原、太谷、文水、榆次、交城、陽曲、壽陽、祁縣等。
從儲詩內(nèi)容看,也應(yīng)為盂縣而不是孟縣。詩為:“越城臨渤澥,晉國在河汾。仙綬兩鄉(xiāng)意,青郊一路分。野棠春未發(fā),田雀暮成群。他日思吳會,嘗因西北云?!焙苊黠@,儲的兩位友人一是去“越城”(今浙江一帶,春秋時為越國)的會稽上任,一是去“晉國”(今山西省,春秋時為晉國,至今簡稱晉)的盂縣上任。河汾即黃河與汾河,是流經(jīng)今山西省的兩條河流,詩中用以代指古晉國地域,亦即盂縣所在地域。渤澥是古稱東海的一部分,亦通稱滄海,古越國在東海之濱,詩中用以代指會稽地域。詩的后兩句“吳會”(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后用以代指此二郡故地,即今江浙一帶)與“西北”(唐時,盂縣所在地,就中原而言,方位在西北)也是照應(yīng)開篇的。如果是到今天的孟縣(中原地區(qū)),就解釋不通。
因此,詩題中的“孟縣”實為“盂縣”之誤。
晚唐詩人羅鄴有七律《贈東川梓桐縣韋德孫長官》一詩(卷654)。這里的“梓桐縣”也有傳抄錯誤。
由于詩題中已明確指出梓桐縣屬東川,且詩中有“蜀醞天寒留客醉”句,所以查找起來并不難?!杜f唐書·地理志一》載,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駐梓州,領(lǐng)梓、綿、劍、普、榮、遂、合、渝、瀘等州。查閱這些州,均沒有梓桐縣,只有梓潼縣?!掇o海》梓潼條載:“縣名,在四川省北部涪江支流梓潼河流域,漢置縣。”《舊唐書·地理志四》及《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劍州梓潼條載,“漢縣。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郡,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p>
梓潼原是大縣?!杜f唐書》及《元和郡縣圖志》載,梁分梓潼縣置梁安縣,尋改為黃安。隋分梓潼縣置永歸縣。南朝劉宋分梓潼縣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后魏改為武連縣。又分梓潼縣置陰平縣。南齊分梓潼縣置相原縣,隋改為臨津縣。就連劍州州治普安縣,也是漢梓潼縣地,南朝劉宋于此置南安縣,北周改為普安縣。
無需作更多的考證,“梓桐縣”應(yīng)為“梓潼縣”。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寫有五律《送陳明府赴萍縣》一詩(卷276)?!懊鞲笔翘拼鷮h令的尊稱,題意為送陳縣令到萍縣上任。但唐代沒有萍縣,只有萍鄉(xiāng)縣。
《辭?!菲监l(xiāng)條載:“市名,在江西省西部,鄰接湖南省。三國吳置縣,1960年改設(shè)市。”兩《唐書》地理志均載,吳分宜春縣置萍鄉(xiāng)縣,隸屬江南西道袁州。從詩的內(nèi)容看,也應(yīng)為萍鄉(xiāng)縣。詩為“素舸載陶公,南隨萬里風(fēng)。梅花成雪嶺,橘樹當(dāng)家僮。祠掩荒山下,田開野荻中。歲終書善績,應(yīng)與古碑同?!?/p>
陶公即陶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澤(今屬江西)令,著名詩人、隱士。“南隨”句是從長安往南走。“雪嶺”又稱“江嶺”(孟浩然詩“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指大庾嶺,在今江西大余縣,素以梅花著稱。清末民初王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載南朝劉宋詩人范曄《贈陸凱》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奔粗复颂?。陳明府是到萍鄉(xiāng)縣上任,詩人將與萍鄉(xiāng)縣同屬江南西道的歷史名人陶公及雪嶺梅花寫進詩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因此,詩題中的“萍縣”應(yīng)為“萍鄉(xiāng)縣”。
武宗朝宰相李德裕有五律《遙傷茅山縣孫尊師》詩三首(卷475)。唐時有茅山,但沒有茅山縣。武德四年曾設(shè)置茅州,州治句容(今屬江蘇),七年州廢。茅山是道教勝地?!赌鲜贰ぬ蘸刖皞鳌份d,陶曾“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昔漢有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薄对涂たh圖志》江南道潤州條兩處提到茅山。一處為延陵縣載:“茅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茅得道之所,事具仙經(jīng),不錄。”延陵是古縣,西晉太康二年分曲阿縣置,宋熙寧五年廢為鎮(zhèn),今屬江蘇鎮(zhèn)江市。另一處為句容縣載:“縣有茅山,本名句曲,以山形似己字,故名句曲。有所容,故號句容。茅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辭?!访┥綏l則更詳細:“原稱句曲山,在江蘇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溧水、溧陽等縣境。有蓬壺、玉柱、華陽三洞和唐碑、元碣等名勝古跡。傳說西漢茅盈兄弟三人修道于此,因又名三茅山。晉計謐、梁陶弘景、唐吳筠等著名道士,均曾于此修道,道教稱為第八洞天。”茅山的確稱得上道教名山,但歷朝從未設(shè)置過茅山縣。
在唐代,由于皇帝的親自提倡和尊崇,道教發(fā)展很快,不少達官貴人甚至公主都主動請求當(dāng)?shù)朗?,與道士交往也成為一種時尚。李的三首詩就是哀挽孫道士的。此前,李還寫有五律《寄茅山孫煉師》詩一首(卷475),這里的“茅山”后面就沒有“縣”字?!盁拵煛迸c“尊師”都是對年高有德的道士的稱呼,就象稱老和尚為“尊者”一樣。孫尊師可能就是孫煉師。詩中有“何地最翛(讀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然·華陽第八天”的句子,寫的就是茅山仙境。
顯然,李詩原題是沒有“縣”字的。這也是傳抄過程中誤加上去的。
初唐詩人宋之問寫有五古《下桂江縣黎壁》一詩(卷51),描寫了桂江的急流險灘,也為我們考證桂江縣提供了地理范圍。
《辭海》桂江條載:“西江支流,在廣西東北部,其上游為漓江,南流經(jīng)桂林、陽朔、昭平等縣到梧州入西江。長437公里。沿岸多石林巖洞,以風(fēng)景秀麗著名?!?/p>
《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有五處提到桂江。一處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市)條載“因桂江以為名”。二處為桂州臨桂條載“桂江,一名漓水,經(jīng)縣東。”三處為桂州靈川條載“東臨桂江。”四處為桂州陽朔條載“漓水,在縣西二十里?!蔽逄帪楦恢蔟埰?州治,今廣西昭平縣)條載“漓水,東去縣二十一步?!惫鹬蓊I(lǐng)十縣:臨桂、全義、靈川、陽朔、永福、建業(yè)、理定、恭化、永豐、荔浦。保留縣名至今的有臨桂、靈川、陽朔、荔浦,恭化現(xiàn)為恭城,全義現(xiàn)為全州。富州領(lǐng)三縣:龍平、開江、思勤。另梧州領(lǐng)三縣:蒼梧、戎城、孟陵。(兩《唐書》所載,縣名略有不同。)這些縣都在桂江流域,就是沒有桂江縣。
宋之問晚年被貶欽州(今廣西南部),是途經(jīng)桂江的?!跋隆痹谔圃娭型ǔS袃煞N用法:一為自某地乘船沿江而下,如劉禹錫“王浚樓船下益州”;一為乘船沿江而下往某地去,如李白“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彼卧娫婎}既可理解為自黎壁沿桂江而下,也可理解為沿桂江而下往黎壁去,黎壁則是桂江沿岸的某個地方。詩中寫道:“江回云壁轉(zhuǎn),天小霧峰攢。吼沫跳急浪,合流環(huán)峻灘。敧離出漩劃,繚繞避渦盤。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難?!边@種描寫,再明白不過了。
唐代“桂”字起頭的縣只有四個,即桂平(今屬廣西,在黔江與郁江交匯處)、桂嶺(今廣西賀縣桂嶺鎮(zhèn),離賀縣約五十公里,賀縣離桂江約七十五公里)、桂陽(今廣東連縣)、桂溪(今重慶市墊江縣),這些縣均離桂江甚遠,故桂江縣也不是這幾個縣的誤寫。而桂江流域與“桂”字有關(guān)的縣只有一個“臨桂縣”。
因此,宋詩標(biāo)題中的“桂江縣”可能有兩種錯誤:(1)桂江為臨桂之誤;(2)“縣”字是多余的。如此,則宋詩標(biāo)題應(yīng)為《下臨桂縣黎壁》或《下桂江黎壁》。
附記《全唐詩》中帶“縣”字的詩題共269首,包括重復(fù)2首(卷313羅《行縣至浮查山寺》一作卷770羅炯詩,卷554項斯《聞友人會裴明府縣樓》一作卷678許彬詩)。除去泛指1首(卷720裴說《南中縣令》)、虛指(縣內(nèi)、縣廳、赴縣等)35首外,有具體縣名的為233首。另有詩作者自題“臨淄縣主”詩1首(卷866)。共涉及縣名144處,其中136處為唐代縣名,2處為五代南唐縣名(卷749《題吉水縣廳前新栽小松》等4首,卷765《湖口縣》1首。此2縣今屬江西省),六處系本文所考證縣名。
[1]彭定球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丁成泉等.古今詩萃[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3]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上海群書出版社.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5]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538.
[6]劉珣等.舊唐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劉宋,范曄.后漢書·郡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9.
[8]房玄齡等.晉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237.
[9]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
[10][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651.
[11]李秦.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846.
[13]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M].北京:中國書店,1984.
[14]李廷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628.
[15]中國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
H17
A
1006-5342(2011)01-0053-03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