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歡
(天津外國語學院 教育技術(shù)系,天津 300204)
對西方譯論的客觀解讀
孟 歡
(天津外國語學院 教育技術(shù)系,天津 300204)
現(xiàn)代西方翻譯理論對我國譯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傳播和解讀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些誤讀。本文通過分析韋努蒂和諾德的譯論,探求這些誤讀的成因,進而提出了對待西方譯論的恰當態(tài)度。
西方譯論;誤讀;態(tài)度
自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翻譯研究從經(jīng)驗主義時期正式進入語言學時期。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西方翻譯理論已經(jī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xiàn)出眾多的翻譯理論家。與此同時,西方譯論也對我國譯界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然而,在傳播和解讀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定問題。有的學者通常從自己的研究興趣出發(fā),忽略了原譯論作者的意圖,或是固執(zhí)地認為理論必須對實踐有著完美的指導作用,從而出現(xiàn)了誤讀的情況。本文從我國譯界最為熟悉,影響最大的兩位理論家入手,分析了他們在中國被誤讀的情況,進而闡明我們對待西方譯論的恰當態(tài)度。
韋努蒂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其理論對我國譯界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他是一位美籍意大利人,費城坦普爾大學的教授。在其代表作《譯者的隱身》中,他繼承并發(fā)展了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的觀點(“譯者盡量不驚動原作者,讓讀者向他靠近”),提出了異化翻譯法。所謂“異化”,是指譯者在譯文中盡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容忍差異。韋努蒂把異化翻譯描述成一種“背離民族的壓力”,其作用是“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注入目的語之中,把讀者送到國外去”。具體說來,異化翻譯法包括以下特點:(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2)在適當?shù)臅r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jīng)驗”。[1]這與譯界一貫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歸化法”是背道而馳的。在其著作中,韋努蒂兩種方法都有提及,并主張歸化與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無論采取哪一種,都必須堅持到底,不能混用。但毫無疑問,他是支持異化的。
那么,究竟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呢?歸化還是異化?全盤歸化還是全盤異化?抑或?qū)彆r而定,歸化異化綜合應用?賀顯斌認為:“以翻譯為文化斗爭武器只是眾多翻譯目的中非常特殊的一種。異化翻譯面向文化精英,局限于知識階層。”[2]其實,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原著,研究作者的寫作目的,一切疑惑也就煙消云散了——作者要在思想意識上反對殖民主義的翻譯觀和英美民族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價值觀。“其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為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3]因此,作者當然要支持異化,排斥歸化,并會強調(diào)兩種策略不能混用,這都服務于他的寫作目的。所以,作者的理論并非有以上提及的瑕疵,而是我們的解讀不夠貼近作者。誠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學習和應用中,就一定要堅持徹底使用異化,而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但這并不是理論本身出了什么問題,而是我們的理解和應用背離了原作者的意圖。
諾德是德國翻譯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師從萊斯,受到其文本類型學的影響,并贊賞弗美爾的目的論。在此基礎(chǔ)上,她于1997年用英文著書,出版了《翻譯:目的性活動——功能翻譯理論闡釋》一書。該書中,諾德系統(tǒng)地介紹了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學派,與此同時,也闡述了自己的功能主義翻譯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諾德在《翻譯中的語篇分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實”這一概念。她認為,“功能指的是使譯文在譯語環(huán)境中按預定的方式運作的因素;忠誠指的是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fā)起者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爸艺\”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忠實”不同,前者一般指原文和譯文在語言和風格上的相似性,而不考慮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交際意圖。而后者強調(diào)的是“譯者應當把翻譯交際行為所有參與方的意圖和期望都加以考慮?!盵4]然而,如果翻譯交際行為的參與者意圖相同,“忠誠”自然容易實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譯者必須考慮如何在這兩個觀點之間進行“協(xié)調(diào)”。在實際操作中,譯者可以對讀者申明自己的翻譯策略,協(xié)調(diào)委托人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待。這樣,反而會加強其他翻譯參與者對譯者的信任,使他們能夠以恰當?shù)膽B(tài)度對待譯文。
在我國,也有不少學者對忠誠原則提出質(zhì)疑,其中,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朱健平指出:“該原則所采取的是一種中庸之道,從只重視目的語的功能理論退了一步?!盵5]其二,張南峰認為:“忠誠并不是唯一的或永遠壓倒一切的道德原則,它可能跟源自經(jīng)濟、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原則相沖突。因此,把忠誠單獨提出來,可能令翻譯工作者無所適從?!盵6]
然而,“忠誠”原則真的是目的論的一種倒退嗎?諾德在目的論中引入該原則的初衷又是什么呢?首先,是為了避免翻譯中的激進功能主義問題,即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出于某種目的(如金錢名譽等),一味地關(guān)注原文發(fā)送者或委托人的意圖/目的,為了使他們滿意,而不惜忽視譯入語讀者的期待和需求。通過引入忠誠原則,諾德希望:“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huán)境負責,對原文信息發(fā)送者(或發(fā)起人)和目標讀者負責?!逼浯?,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對翻譯目的進行限制,否則翻譯目的會層出不窮。諾德認為,譯者對整個翻譯過程和結(jié)果負有責任,因為無論是原文發(fā)送者還是譯入語讀者,通常都只通曉一種語言。也就是說,原文發(fā)送者難以得知讀者的反應;譯文讀者由于自身限制往往也無緣了解原文發(fā)送者的意圖。這么說來,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只有譯者才最有可能了解譯文是否實現(xiàn)了原文的預期功能,只有譯者才最有可能推斷出恰當?shù)姆g目的,進而給出最合適的翻譯策略。諾德強調(diào)“忠誠要求譯者對譯文讀者、委托人、原文作者忠誠,最后,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譯者要對他/她自己忠誠”。在翻譯活動中,忠誠是一個道德倫理觀念,或曰“職業(yè)道德原則”。
可見,“忠實”的提出并非一種倒退。首先,是為了避免激進功能主義。通過說明翻譯策略,可以避免對翻譯過程中的其他參與者造成誤導。其次,“忠實”就是一種道德,確切地說,是一種職業(yè)道德,它高于政治經(jīng)濟等其他原則。譯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難免受到來自外部的影響,受到本國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若原文有損譯者所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詆毀譯者所在國的文化,抑或含有不健康內(nèi)容,譯者不見得一定要忠實于原文發(fā)送者,可以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刪減或修改,甚至可以拒絕承擔該翻譯委托。
通過對以上譯論的分析和解讀,我們不難看出:西方譯論在我國出現(xiàn)了種種誤讀的現(xiàn)象。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寬容,更加善意的方式去理解。任何學術(shù)的發(fā)展都是循序漸進的,都要受制于當時其他學科水平之限制。否則,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樣,翻譯研究也是如此:其發(fā)展從經(jīng)驗主義,到語言學理論,再到文化層面上,也是經(jīng)歷了一個客觀漸進的過程。而譯論的作者,其知識再淵博,思想再活躍,也會受到自身情況(如興趣所在)等等的限制,無法盡善盡美。誠然,翻譯研究要不斷前進發(fā)展,但我們不能超脫時空,脫離客觀實際,總是去期待所有譯論都能適用于任何情境,對實踐都有完全徹底的指導意義。相反地,我們應該細讀原作,充分理解作者意圖,并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徐圖發(fā)展。
[1]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 and NewYork: Routledge, 1995.
[2] 賀顯斌. 韋努蒂翻譯理論的局限性[J]. 外國語,2007,3.
[3] 譚曉麗. 從歸化與異化之爭談英漢習語互譯[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6.
[4]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朱健平. 翻譯的跨文化解釋——闡釋學與接受美學的翻譯模式[D]. 華東師范大學,2003.
[6] 張南峰. 中西譯學批評[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H059
A
1008-7427(2011)09-0104-01
2011-07-22
作者系天津外國語學院教育技術(shù)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