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喜
(湖南網(wǎng)絡工程職業(yè)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從天人關系的發(fā)展演變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周小喜*
(湖南網(wǎng)絡工程職業(yè)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本文以天人關系為線索,闡述了國人自古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過程,以及與這一過程相對應的對自然的態(tài)度,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所走的和諧、矛盾、再和諧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艱難道路,論證了“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天人合一”;發(fā)展演變;和諧社會
人類關于生存與發(fā)展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天地自然這個大環(huán)境下進行的,因此我們的先民自古以來對天人關系的探討就從未中斷過??v觀中國歷史,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經(jīng)過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對自然的態(tài)度也幾經(jīng)變化,經(jīng)歷了從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到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資源謀求生存和發(fā)展,到征服自然為人類所用,再到保護環(huán)境、回歸自然、統(tǒng)籌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走的是一條和諧、矛盾、再和諧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艱難道路。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發(fā)展演變對于厘清人與自然的終極關系、構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現(xiàn)代社會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切實的現(xiàn)實意義。
遠古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就好像傳說中的開天辟地時候的狀態(tài),一片混沌。他們對明暗交替、風鳴雷閃、天旱水澇等一切瞬息萬變的自然現(xiàn)象不能做出解釋,因而對自然界充滿了迷惑、恐懼和無奈,故而由敬畏而生崇拜。他們崇拜日月星辰,崇拜山川河岳,崇拜自然萬物,甚至把自己當成其中一分子,視自然為祖先,由此形成人類對大自然最原始、最素樸的認識。人類這種素樸的對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人類與自然相混成,或者說人與自然本為一體,人類是自然的產物。關于人類的起源,中國神話故事里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以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摶土造人最有代表性。盤古是先天地而生的始祖。三國吳人徐整在《五運歷年記》中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身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馬骕《繹史》)。在這里,原始人類把人所能想到的自然界萬物都集中在一起,認為它們都是盤古化身而成,根本就無法分清哪是盤古,哪是自然,自然就是人類始祖盤古,盤古就是自然萬物,換言之,人類和自然是合而為一的,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
中國的創(chuàng)世紀神話稱女媧為“女媧娘娘”,這和她摶土造人有關,人類是女媧用黃土摶出來,或者說甩出來的。“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于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七十八)。這則神話中值得注意的是“黃土”二字,女媧造人沒有用別的器物,用的是黃土。黃土為何物?乃生命之源泉,人之根本。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再一次佐證了原始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素樸認識。
不管是盤古還是女媧,不管是開天辟地創(chuàng)立自然界還是摶黃土創(chuàng)造人類,古代神話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同一層意思:人與自然本為一體,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同理,沒有人類也就沒有自然萬物。
2.崇拜自然。人類的童年時期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自然是絕對的主宰,人類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利,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保?]“懷柔百神,及河喬岳?!?《詩經(jīng)·周頌·時邁》)。中國遠古人類所祭祀的百神,包含了天地、山川及自然界中的各種神靈。
崇拜日月,向往光明,這是遠古人類自然崇拜的一個主要內容。古籍關于人們對太陽的理解記載很多。羲和生十日(一說十二日),浴于湯谷,居于扶桑。十日本應交替出現(xiàn),某天十日并出,焦民禾稼,后羿乃射九日留一日,普天之下于是一日當空。關于月,直到戰(zhàn)國后期,人們也沒弄清楚月為什么“死而又育”,解釋不了月的陰晴圓缺。對于日月的困惑,更強化了他們對日月的崇拜和光明的向往??涓钢鹑铡㈡隙鸨荚戮褪谴?。
崇拜動植物,尊動植物為祖先。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圖騰崇拜。華夏族認為與龍有親緣關系,尊龍為漢民族的祖先,認定龍就是漢民族的圖騰,描繪龍的形象加以祭拜,后代被稱為“龍的傳人”。女媧、伏羲、夸父、燭龍、祝融以及禹都被描繪成人首蛇身,這是因為蛇本身就暗喻著龍的影像。漢民族以外,其他民族或以某一動物或以某一植物為自己民族或家族的圖騰?!读凶印S帝篇》有這樣一句話:“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以雕、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庇涊d的就是黃帝率領以熊、羆、狼、豹、虎、雕、鷹、鳶為圖騰的其他部落的族人大戰(zhàn)阪泉。
3.不斷從自然界獲得啟示,努力改善生存環(huán)境。自然界包羅萬象,人類作為自然界眾多生命體中的一種,具備其他生物所不可能具備的特質,那就是思想和智慧,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所謂“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周敦頤《太極圖說》)?!拔锔偺鞊瘢m者生存”,人類能脫胎于自然優(yōu)于其他動物,這是大自然歷經(jīng)千萬年進化和選擇的結果。人類進化到原始社會后期,在不停歇地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做斗爭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從各種自然現(xiàn)象中得到啟示,并將這些運用到生活中,努力改善生存環(huán)境。
人類剛剛從動物中分化出來,進化到人類時,與自然是相通的。人類改善生存環(huán)境因此首先表現(xiàn)在模仿自然、學習自然。有巢氏搭建房屋,燧人氏鉆木取火,神農帶領人類進入農耕文明,伏羲把抽象思維引入生活之中從而促成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思想產生,凡此種種,均來自于自然,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得之于自然,取之自然,用之于人類。人類既把自身看做自然界的一員,就想方設法地順應自然,努力追求與自然的和諧。
人類改善生存環(huán)境還表現(xiàn)在對自然災害的治理。神話見得最多的是關于治水的故事。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禹以疏導的方法治水數(shù)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是有關治理洪水的傳說。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人類如果如其他動物一樣坐以待斃,就與動物沒有兩樣了。人類的先進性就在于能運用智慧,他們既依賴自然,又能在自然界的啟示下,從自然獲取力量,拯救災害,經(jīng)營天地,達到與自然和睦相處。從“積蘆灰”“竊息壤”治水到用疏導治水,反映的正是人們治理自然災害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和方法的不斷更新,而這些都離不開自然的啟示。
遠古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然來說,自然是主宰者,人類尚處于無條件接受自然的賜予或自然的懲罰的狀態(tài),洪水猛獸、星墜木鳴是自然給予人類的警告;從人類來說,人把自己當做自然的一分子,與自然融為一體,無法分開,完全依賴于自然,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對自然萬物頂禮膜拜。
需要指出的是,本節(jié)所引用的大多是散見于各種古籍的神話傳說。神話雖然是人類童年時期的文學作品,但它作為遠古人類口耳相傳遺留下來的精神產品,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現(xiàn)象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這些神話反映了處于童年時期的人類對自然萬象的真實而幼稚的理解與幻想,是現(xiàn)實與幻想的統(tǒng)一體。
在結束了蒙昧懵懂的童年時期,進入農業(yè)文明以后,由于農業(yè)生產和氣候等因素極為密切的關系,人類對自然萬象與人類社會進行了重新審視并形成了一個亙古未變的觀念,那就是“天人合一”?!疤臁钡暮x在古代非常寬泛,它既是自然之天,即天地、天時、天象等,又是精神之天,如“神靈之天”、“天命之天”、“天意之天”、“道德之天”、“義理之天”等等,是一種完全上升到理論高度的非自然的天。“人”則簡明得多,指人或人類?!疤烊撕弦弧彼枷氤霈F(xiàn)于先秦時期(但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正式提出是在宋代),內涵十分豐富,如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學》“與天地參”,董仲舒“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等等,它們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天人合一”這一命題,但無一不是從一個基本要素——天和人的關系問題開始的,其中也富含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理論。不管是“天人同構”、“天人相副”、“天人相類”,還是“天人同性”,他們共同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天)本質上相同,并與萬物同等;天意難違,人要遵循自然的本質規(guī)律,順應自然規(guī)律。
從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層面作一番梳理,“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三層內容。
1.“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的天道觀。先秦思想家們對神秘無比的天作了重新的審視,對其有了新的認識。“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薄爸猎绽ぴ?,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彖傳》)。在《周易》中,乾代表天,象征父,屬陽,坤代表地,象征母,屬陰;陽氣上升為天,陰氣沉降為地,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生不已;乾因其剛健之氣成為萬物賴以生成的基礎,坤憑其深厚裝載萬物,配合乾天無限的能量化育萬物,乾元、坤元共同構成宇宙萬物。所謂“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序卦傳》)?!扒雷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彖傳》)。人類要效法乾德生養(yǎng)萬物之道,保安和順之道,才能正定萬物,人與自然才能達到和諧。在這里,天既是造物主,它就具有不可逆轉的絕對權威。這是古人對天地、陰陽的新的看法,與遠古人類對天的解釋完全不同。
天指的是日月、星辰、風云雷電、陰陽四時的變化規(guī)律。《周易》對天的運行規(guī)律有很多闡述,這里擇取一種?!跺鑲鳌分姓f“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太陽每升到天的中央就要向西傾斜直到日落,月圓以后就會慢慢隱而不現(xiàn)出現(xiàn)虧損直到空缺不見。古代思想家們由此發(fā)現(xiàn),日月的盈虧是因為陰陽的消長,它們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是有規(guī)律的,有時的,是隨四時的變化而變化的。與原始人類對自然天地的敬畏相比,這是人類認識上的一個巨大進步。推及自然萬物,尤其是農業(yè)生產,他們得出結論:“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币笕藗冺槕鞎r,隨時而化。
2.遵行天道、順應天時的人道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yè)國,土地是生命之源,人們在土地上辛勤耕作,其生產勞動受到天以及宇宙間千變萬化的自然現(xiàn)象的制約。古代先哲們在比較充分地認識了天的變化規(guī)律后,把這些自然規(guī)律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出現(xiàn)了兩種順天思想,一種是以順應的方式順天,另一種是以制天的方式順天,前者以老子、孔孟為代表,后者以荀況為代表。
一是順應四時的順天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論天和人的關系上,老子首開其端,認為人、天同道,人道即是天道,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先天地生”的“道”為法則。人只有法天法地,遵行天的運行規(guī)律,才能與天地自然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的和諧體中。如果說老子是從宏觀論述天人關系的話,那么孔子直接繼承了他的思想。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四季周而復始,萬物順時滋生,不待天言,自成規(guī)律,永不停息。孟子進一步把這一思想貫徹到農業(yè)生產中。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险咭虏橙?,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這里一再強調的就是順應天時,“勿失其時”,則民無凍餒之憂。
二是制天思想。同為儒家的荀況,與“天人合一”相對,提出他著名的“天人相分”的論斷。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净亩贸?,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與“天人合一”或“天人為一”觀點不同,荀子認為天道(大自然)和人道(人類社會)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天人各有其職分。大自然是個絕對存在永恒不變的實體,“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類卻是由一些充滿個性的人組成,有“強本節(jié)用”之人,也有“本荒用侈”之人。對人性所稟不同的人,大自然給予的回報也就不同。知曉了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的不同作為,也就知曉了天對人為什么會不同的原因。荀子雖然在這里提出的是“天人相分”,但實質上是從反面論述天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違背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與“天人合一”順應天時沒有兩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和人雖然各有其職分,不能互相替代,但從整個宇宙的范圍看,天人又是一體的,人的活動可以參贊天地的變化,這是荀子的“參”的思想,也是他的“制天”思想的理論基礎。“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論》)。他認為,在自然面前,人并不是被動地順應的,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決定社會治亂與人間禍福在人而不在天,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自然之天,這就是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落腳點。荀子既講天人之分,也講天人合一,二者構成其思想的整體。
從“天人相分”和“能參”觀點出發(fā),荀子進一步提出“制天”思想。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天論》)。荀子認為:在自然的天的面前,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順應和利用“天”的規(guī)律而生存發(fā)展,人不能放棄自己的努力,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握天時,因時而化,不能坐等自然界的恩賜。
荀子的“制天”思想是“天人合一”順天思想的發(fā)展。他站在前人過分強調天的權威性的對立面,論證了人絕不能放棄自己的努力,人在天、在大自然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的,完全可以在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運用人的智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單純的順天思想相比,“制天”思想是人類思想上的一次革命。但是荀子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思想又不同于后來的“人定勝天”。很多研究荀子的學者把荀子的“制天”思想簡單地等同于“人定勝天”,筆者認為是不太恰當?shù)摹?/p>
必須指出的是,不論是老子還是孔子、孟子、荀子,他們不是專為論天人之間的關系而論天人之道,他們論天人之道的最終落腳點在于“人道”,也就是“人治”。老子“道法自然”強調統(tǒng)治者遵循自然的本來樣子,實行無為而治;儒家論順應天時是要求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實行“仁政”“王道”,不違背天意,以民為本。先秦哲學家們從他們觀察研究得最多的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入手來論證政治之道,從而引導統(tǒng)治者正確治理國家,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
3.“物我與也”的生態(tài)倫理觀。遠古人類把大自然的一切奉為神靈,用最高的禮節(jié)加以祭祀。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比較理性的觀察,不僅認識到天時對農業(yè)生產的制約作用,而且把目光延伸到山林河澤,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很早就提出尊重自然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保護自然資源、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方面的記載頗多??鬃诱f:“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抖Y記·月令》中前六個月都有保護自然資源的禁令,《禮記·王制》里還規(guī)定漁獵砍伐都須有一定季節(jié),并且不得捕殺幼獸、孵卵之鳥、懷胎母獸,不伐未成材之木,不顛覆鳥巢。孟子主張“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也有相似的論述:“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稍后的賈誼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也主張“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則物蕃多”(賈誼《新書·禮》)。所有這些,一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仁厚愛物的思想,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合理利用生態(tài)資源的重要性,很早就觸及一個濫捕濫伐的社會問題。
首次明確而完整地提出“天人合一”命題的北宋儒學家張載,把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定格在“物我與也”。他是這樣描述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篇》)。這里的“物”,包括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張載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的父母,人類則是自然界的兒女;充塞天地之間的是“我”以及和我一樣的“同胞”、兄弟,那么,與“我”同根同源、與“我”一樣生存于天地之間的各種其他生物就是“我”的朋友,人類的伙伴。程顥、朱熹等大儒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朱熹指出:“天地以萬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心又各得天地之心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塊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之利物之心?!?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人不光要把自然生態(tài)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且要兼愛萬物,有博愛思想,使自己的行為利于萬物。這是一種多么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觀。尊重生命,兼愛萬物,這既是儒家“仁”的內涵的體現(xiàn),又是先哲們博大胸懷的真實寫照。
眾所周知,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是以漢民族儒家文化為主流,反映在中國典籍中,無論是內容上還是篇幅上都占據(jù)著無與倫比的地位,而其中政治倫理、道德倫理又占絕對主流的位置,體現(xiàn)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作為生態(tài)倫理出現(xiàn)在典籍里的言論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不被重視。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些觀念的出現(xiàn)往往是從屬于政治,是為儒家治世服務的,最后的落腳點依然是“王道”、德治,是仁愛思想在自然界的延伸;另一方面是由中國的自然條件、經(jīng)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古代農業(yè)文明時代,由于人口數(shù)量不大,生產力水平低下,干預自然破壞自然的規(guī)模小,生態(tài)問題沒有給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影響。因此,可以說,古代典籍里記錄的這些先哲們的關于自然生態(tài)的言論思想,來源于他們的“仁”,是“仁愛”思想引導他們關注自然萬物,引導他們在治世上追求人與自然完全和諧的理想境界。就是這種在當時看似并無深意的生態(tài)倫理觀,對當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如果說荀子的“制天”思想還是處于人類征服自然的初級階段,還仍然停留在人可以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自然面前有所作為的層面的話,那么,14-16世紀西歐的文藝復興則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大變革,是“人定勝天”思想的升級換代。工業(yè)革命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轉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重大變革,但在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后果,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極度不協(xié)調,人類全然成了自然的粗暴掠奪者。
中國工業(yè)化進程與世界不同步,工業(yè)化時間相對西方發(fā)達國家要晚得多。但是,在中國,西方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自然環(huán)境問題在中國人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仍無一遺漏地出現(xiàn)了。中國大規(guī)模的、真正意義上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運動開始于新中國建立以后。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分為兩個時期。
1.改革開放以前。這段歷史可分為土地改革、“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三個時期。土地改革時期,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普遍深入人心,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享受著自然無私的賦予。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剝削制度,使全國3億多農民無償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農民數(shù)千年來“耕者有其地”的奮斗目標,使農民真正從經(jīng)濟上翻身作了主人。土地改革最深入、最廣泛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使農業(yè)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進入自覺期。人們開始輕視自然,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造自然使自然為人所用,使自然按照人設計的模式存在。人們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描繪出社會主義初期的宏偉藍圖并一步一步付諸實現(xiàn),使原本一窮二白的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一時期,人們對自然的改造涉及的大多是農業(yè)方面的,而且中國人口相對來說還不多,尚屬自然能夠容納的范圍之內,人與自然基本保持和諧狀態(tài)。
“大躍進”時期,人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指引下,毫無顧忌地向自然界索取,忽視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忽視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的關系極不協(xié)調。1958年至1960年間的“大躍進”運動以實現(xiàn)工農業(yè)生產高指標為目標,要求工農業(yè)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使中國在10年內超過英國、15年內趕上美國,即所謂“超英趕美”。為了“超英趕美”,全民大煉鋼鐵,帶來的后果,一是農民上山采礦,直接導致“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場景的出現(xiàn),誤了農時,造成農業(yè)減產,全國口糧嚴重不足;二是過度地采礦伐林使得一座座原本青翠的高山變成光光的禿山,森林植被遭到極大破壞,部分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從建國后的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大躍進”的三年是我國進行工農業(yè)建設的重要的三年,也是建國以后開始大規(guī)模工業(yè)建設的主要階段,但由于忽視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為地破壞自然,完全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只能受到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的雙重懲罰?!按筌S進”最終導致全國范圍的大饑荒。
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全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政治領域,經(jīng)濟建設基本處于癱瘓狀態(tài)。在這種狀況下,自然環(huán)境仍然被漠視,濫砍濫伐、粗放經(jīng)營現(xiàn)象普遍出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與不和諧仍然難免。在人們破壞自然的眾多活動中,對自然的損害莫過于對森林大面積地砍伐和粗放濫墾,造成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十年動亂,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令人瞠目,造成的惡果令人深思。比如,由于大面積地砍伐、破壞植被,加上粗放濫墾,西北、西南、東北等地森林面積減少,森林物種滅絕。受其影響,造成水土流失、氣候異常、旱澇災害頻發(fā)。又比如,北方草原因過度放牧、開墾與不合理利用,沙塵暴生態(tài)災害也于此時開始醞釀。沙塵暴帶來的災難已經(jīng)顯露無遺,如今,沙塵暴一旦出現(xiàn),常常是漫天沙塵,鋪天蓋地,侵襲面積之廣,除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外,可以一直刮到朝鮮、韓國、日本等國。
總之,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的二十幾年中,人們對自然肆意掠奪,任意糟蹋,打破應有的生態(tài)平衡,使自然無法適應人,自然界也毫不留情地給予了“回報”。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處于斗爭、報復、再斗爭、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之中的不和諧因素愈演愈烈,范圍擴展越來越大,出現(xiàn)了極為嚴重的環(huán)境危機。調整人與自然地的關系已迫在眉睫。
2.改革開放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驅逐了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中國人得以從困惑中走了出來。會議確定的“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使中國人走出國門,放眼全球,中國從此邁向了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實踐道路,也逐步走向回歸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康莊大道。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綜合國力穩(wěn)步上升,社會和諧穩(wěn)定。但是,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也給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極其有害的負面影響。換言之,經(jīng)濟發(fā)達了,綜合國力加強了,但歷史遺留的人與自然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有學者在三年前就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取得了西方一百多年的經(jīng)濟成果,而西方一百多年里發(fā)生的環(huán)境問題在中國二十多年里集中體現(xiàn)。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日益迅猛,中國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不和諧也日甚一日地凸顯出來,成為中國國人逃避不了又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這諸多問題中,最突出的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和能源短缺,它們集中地表現(xiàn)為人類對自然的開發(fā)利用已經(jīng)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建國60年來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是一條輝煌的充滿曲折和荊棘的道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更顯出道路的艱難和曲折,走的是一條和諧、矛盾、再和諧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而其中的矛盾達30年之久??上驳氖?,經(jīng)過6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人已經(jīng)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現(xiàn)在全國人民正在為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走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而努力奮斗。
歷史地分析,從遠古到現(xiàn)今,人類對自然的態(tài)度從崇拜自然、順應自然、征服改造自然到回歸自然,保護環(huán)境、構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社會逐漸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也是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人對自然的破壞,由不自覺到自覺再到后來的對自然的肆意掠奪,由此造成的不和諧乃至災難和危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中國一國的問題,它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對于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出現(xiàn)的系列環(huán)境問題,我國幾代領導人都有洞察。周恩來總理是第一個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性的第一代國家領導人,在他的直接關懷下,我國在197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huán)境保護會議,出臺相關規(guī)定,建立全國性環(huán)境機構,環(huán)保事業(yè)于此時步入正軌。就在改革開放這一年的最后一天,中央指出“消除污染,保護環(huán)境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huán)境保護會議上,環(huán)境保護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奠定了它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tài)文明”概念,將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寫入黨章,把建設生態(tài)文明作為一項戰(zhàn)略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首次明確下來,提出在2020年要使我國成為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國家。
“天人合一”思想被西方生態(tài)學家發(fā)現(xiàn)并備受關注,被當作一種與西方“人類中心論”相對立的反面,稱之為“傳統(tǒng)的東亞深層生態(tài)學”。西方人把它作為他們“構想的新型生態(tài)倫理有關的思想資源”[2]或工具,來否定主宰西方幾個世紀的“人類中心論”的傳統(tǒng)主流思想?!疤烊撕弦弧痹谑澜绶秶鷥鹊挠绊懬∏”砻髌渲邪娜伺c自然關系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生態(tài)倫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突出的生態(tài)智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它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為全人類指出了一條擺脫經(jīng)濟大發(fā)展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這一困境的新生之路: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同根同源,天地是父母,萬物是兄弟、是朋友,二者親密無間,共存共榮;人類只有把自然當成自己的朋友,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才能建造萬物和諧的人生。歷史已經(jīng)證明,“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態(tài)倫理觀是完全正確的?;貧w自然,我們須繼承并發(fā)揚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汲取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導向,營造一個藍天白云、綠樹環(huán)繞的人化自然環(huán)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凈土,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2]劉立夫.“天人合一”不能歸約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J].哲學研究,2007,(2):67 -71.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as a clue to explain the process that Chinese people understand nature,to explain what's the corresponding attitudes they adopted towards nature as they tried to know nature,and how they experienced the arduous road of harmony,contradiction,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en they 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n,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could serve as a guid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evolution,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Change From“Nature and Man”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ZHOU Xiao-xi
B21
A
1009-5152(2011)01-0022-06
2010-11-04
湖南省教育廳2008年度科學研究項目“和諧哲學研究”(08W014)。
周小喜(1966- ),女,湖南網(wǎng)絡工程職業(yè)學院講師,湖南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