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君
(上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
20世紀下半期的英國言情小說
季文君
(上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200444)
英國言情小說;特征;模式
言情小說是通俗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它是小說興起之初就出現(xiàn)的小說類型,影響深遠。英國是言情小說的搖籃,從本世紀60年代起,具有悠久歷史的英國言情小說在繼承了早期言情小說的特點和模式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
在通俗小說中,言情小說作為一個專門的小說類別被分列出來,言情小說歷史悠久,根基深厚,最早出現(xiàn)于英國,并在英國達到了發(fā)展的頂峰。隨著時代的變化,英國的言情小說經歷了不斷的發(fā)展演變,到了現(xiàn)代,英國言情小說在傳承傳統(tǒng)的言情小說情節(jié)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現(xiàn)實紛紛在不同領域嘗試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以哥特言情小說、新歷史言情小說、新女性言情小說和女同性戀小說這幾個主導潮流,以下將一一詳述。
哥特言情小說,亦即融合有哥特式要素的歷史言情小說,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言情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流。這類新型言情小說的創(chuàng)作潮流源于英國著名女作家埃莉諾·希伯特。1960年,受歷史上瑪麗·約翰斯頓的《擁有和占有》和達芙妮·杜穆里埃的《麗貝卡》的成功的啟發(fā),埃莉諾·希伯特大膽地把哥特式小說的神秘、恐怖等要素融入歷史言情小說的模式,創(chuàng)作了《梅林的情人》。該書以維多利亞·霍爾特的筆名在紐約出版后,即引起轟動。接下來,她連續(xù)出版了六部哥特言情小說,累計銷售400多萬冊。緊接著,多蘿西·伊登、安雅·西頓、瑪麗·斯圖爾特等英國女作家也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作品。
20世紀60年代英國社會以年輕、解放等為代表形象,如嬉皮士、披頭族等一批突破陳規(guī)的年輕人嶄露頭角,他們推崇的自由、解放的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響了英國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60年代也有沉重的一面。戰(zhàn)后的英國,雖然經歷了短暫的繁盛,卻不得不直面世界霸主地位的喪失所帶來的重重打擊,而且,二戰(zhàn)的影子仍然歷歷在目,廣島事件,冷戰(zhàn)的陰影以及越南戰(zhàn)爭引發(fā)的武力和核毀滅的威脅一直延續(xù)至今,人們仍然處在戰(zhàn)爭的恐懼之中,正是基于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傳統(tǒng)的言情小說被加入了大量的哥特式神秘、恐怖的因素,反映出戰(zhàn)后人們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由于哥特言情小說是歷史言情小說與融合哥特式小說要素的融合,所以其創(chuàng)作模式兼有兩者的特征:首先,它是歷史言情小說,整個故事以歷史為背景,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曲折、離奇的愛情經歷。而且在歷史和愛情的天平上,也是顯得后者有余,前者不足。其次,這類小說又是融合哥特式小說要素的,故事中通常含有那種神秘、恐怖的哥特式場景,不過,昔時少女逃離惡棍魔掌的情節(jié)俗套已經隨著女主人公形象的轉換而破除,代之而起的是充滿懸念的種種險境和羅網。
哥特言情小說的代表作家有埃莉諾·希伯特和瑪麗·斯圖爾特。埃莉諾·希伯特以筆名維多利亞·霍爾特發(fā)表的哥特言情小說重新激發(fā)了讀者對哥特小說的興趣。她的小說描寫的年代跨度從法國大革命到愛德華統(tǒng)治時期,地點大多是在傳統(tǒng)的英國本土的莊園里。她的《梅林的情人》是最重要的哥特言情小說之一?,旣悺に箞D爾特的突出之處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畫,她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忠實的人,不僅相互忠實也對他人忠實,有時在正義面前,寧可犧牲愛情。
20世紀70年代初,哥特言情小說已經流行了十余年,漸漸失去了吸引力。人們開始厭惡它千篇一律的神秘、恐怖和懸念,期待口味的變換。新歷史言情小說應運而生。新歷史言情小說的發(fā)展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20世紀中期,隨著人們對商品文化的關注,世界文學逐漸走上商業(yè)化的道路。暢銷與贏利迫使通俗小說家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shù)來迎合眾多的讀者群。同時,二戰(zhàn)后人們的道德觀念,欣賞口味發(fā)生重大變化,開始反思整個民族的興衰起伏、前途命運,人們這種對現(xiàn)代文明的困惑與懷舊情緒使小說家們投其所好地將歷史這件過時的衣裳自覺或不自覺地披在言情小說上,隨著英國女權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女權運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取性愉悅的行動,原本保守拘謹?shù)挠猿蔀檫@方面的先行者,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性行為的發(fā)生,這些色情、暴力等吸引讀者的要素滲透到小說中,使新歷史言情小說成為備受青睞的暢銷書。
新時期的歷史言情小說與早期歷史言情小說的不同在于:首先,新歷史言情強調的不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少數(shù)人的命運,而是某個家族內眾多人的命運;其時間跨度也不是一代,而是幾代。不過它仍然是以該家族父系或母系某一中心人物的愛情、婚姻為主線。一般來說,它有如下幾種情節(jié)模式:描述特定時期某個家族幾代人的興衰變遷;描述貴族家庭的歷史及貴族與奴仆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描述美洲殖民時期和西部開發(fā)時期的經歷。鑒于上述緣故,新歷史言情小說的篇幅要長得多,通常不是一卷,而是數(shù)卷甚至十幾卷。其次,這一時期歷史言情小說的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色情”、“暴力”、“野蠻”成分的加重。雖然小說大都是在歷史情景中演繹男女主人公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但這些愛情故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男女之間的心靈和肉體的結合,而是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男性對女性的原始、野蠻的性強暴。當然,由于“性解放”運動和女權運動在美國的影響更為深刻,這一特征在美國新歷史言情小說中更加突出。
多蘿西·杜奈特,凱瑟琳·庫克森及A。S。拜厄特是新歷史言情小說的代表作家。多蘿西小說一般篇幅較長且復雜,是虛構和真實的結合體。她善于渲染歷史氛圍,對特定時期的風土人群作細致入微的描寫,主人公通常是杰出的英雄人物卻因傲慢本性受人冷落,主人公的家世大都神秘不為人知。凱瑟琳·庫克森小說是英國當代最著名的言情小說家之一。有瑪麗·安、蒂利·特羅特等五個系列,其中以80年代創(chuàng)作的蒂利·特羅特系列最為著名。該系列共三卷,講述了一個集愛情、友誼、忠誠于一體的女主人公的不平凡經歷。與前兩位作家不同,A。S拜厄特其小說表現(xiàn)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占有與反占有的關系,所關注的焦點是女性知識分子的生存境遇問題。其小說觀是將小說創(chuàng)作放置于歷史語境下,運用各種文體,將小說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有機地融合起來。她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占有》面世并獲得當年英國文學的最高獎布克文學獎。
70年代中期,正當新歷史言情小說風靡英國大地之際,傳統(tǒng)的女性言情小說領域也出現(xiàn)了一股強勁的流行熱潮,如芭芭拉·泰勒·布拉德福德的《一個富有的女人》一經出版即躋身暢銷書之列,接下來,她相繼出版了包括愛瑪系列在內的二十幾部女性言情作品,共銷售8000多萬冊,伊麗莎白·巴肯、瑪麗·巴洛格等也成功推出了自己的作品。
女性言情小說的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密不可分。這一時期受過教育的婦女越來越多,她們不僅是言情小說的閱讀主體,也是言情小說創(chuàng)作的生力軍。由于這些女作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職業(yè),職業(yè)生涯給了她們極大的自信,使得她們筆下的女主人公從傳統(tǒng)女性向現(xiàn)代女性轉變的自信。二戰(zhàn)以后,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女權主義運動進入了第二次高潮,激進女權主義登上歷史舞臺,為女性言情小說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場運動還引發(fā)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性解放運動,影響很快滲透到文學領域。因此女性言情小說中越來越多得增添了“色情”等情節(jié)。而八九十年代,在經歷了性解放等一系列激進運動后,人們的懷舊情緒開始復蘇,人們提倡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責任,歌頌建立在理性道德基礎上的愛情,因此傳統(tǒng)女性言情小說領域,也表現(xiàn)出保守的特點。
女性言情小說在這一時期經歷了復雜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謙遜和貞操一直被奉為女性言情小說理想的思想規(guī)范。這一類小說中,典型的家庭富裕、口蜜腹劍的男主人公繼續(xù)上演追求純潔、年輕姑娘的愛情故事,現(xiàn)如今女主人公得以有一份獨立體面不落時的工作。貞操是理想女性必備素質的觀點在這一階段得到進一步的確證,充分體現(xiàn)了言情小說在這一性道德逆轉的時代所持的保守態(tài)度。第二階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色情要素越來越多的被融入到女性言情小說中。讀者漸漸發(fā)現(xiàn)女主人公不再如從前那般天真善良,多愁善感、任人宰割,而是更為成熟,小說中通常是男主人公回避“性”,他努力撫平女主人公過去的傷痛,并勸其相信婚姻是可行的解決辦法。第三階段:80、90年代的女性言情小說中,男女主人公有著更為甜蜜和諧的關系,女性在家庭中具有話語權,能夠主導“性”,從而使“性”在婚姻生活中變得更為享受和愉悅。
新女性言情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是喬安娜·特羅洛浦。她的作品背景通常設在當代的小社區(qū),集中講述面臨婚姻危機的人們的生活。特羅洛浦在創(chuàng)作言情小說的時候采用更為豐富,復雜的情節(jié)以及更充實的人物探究危機重重的婚姻問題。芭芭拉·泰勒·布拉德福德擅長寫家族小說,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通常地位低下,卻意志堅定,自立自強,尋求事業(yè)上的成功成為芭芭拉作品中女性角色關注的中心。她的代表作《一個富有的女人》便是描寫了主人公愛瑪艱難的成功之路的故事。與前兩位作家不同,伊麗莎白·巴肯擅長將小說背景設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下,尤其是政治動蕩時期的歷史,而故事的女主人公對政治情有獨鐘,要求男女平等義。
20世紀80、90年代,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深入發(fā)展,新女性言情小說的模式又發(fā)生了變革,一類反映當代同性戀,尤其是女同性戀生活的小說誕生——女同性戀小說。女同性戀小說,即主要是以女同性戀現(xiàn)象為題材,探討同性間的性愛、情感與精神關系的小說。
女同性戀小說的興起與這一時期的女權主義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密切相關。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縱深發(fā)展,不同的婦女進一步強調自我差異,使女權運動和女權研究中形成一個新的問題——女性內部差異,女同性戀女權組織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她們認為,性別主義是一切壓迫的根源,異性戀女性是“與敵同眠”,男子正是通過控制性而控制婦女的,只有女同性戀才是女權主義的政治實踐。女權主義者舉辦“提高覺悟”學習班;女同性戀者紛紛走向街頭,游行示威,要求社會承認她們的公民權利,尊重他們的性取向自由權;與此同時,積極參與墮胎權利運動,并在各大城市組織了反對毆打同性戀者的游行示威活動。這些活動在女權主義運動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由此展開了一場要求同性戀合法化的運動,這一運動對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懲治同性戀行為的法條法規(guī)被逐漸廢止,人們的思想觀念出現(xiàn)了不可逆轉的變化。與此同時,同性戀小說也逐漸走出了黑暗地帶。
女同性戀小說模式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早期同性戀小說不得不潛伏在異性戀主流文學的邊緣與外圍,或遭受查禁,或自我封殺。同性戀小說呈現(xiàn)出了壓抑、自憎與自虐的特點。20世紀60年代以來,女同性戀小說不再簡單地迎合恐同主義社會的想象,一味地描寫同性戀者的性變態(tài)、吸毒、染病以及死亡等等,而是容納了更為龐雜而多樣的主題內涵。20世紀90年代,英國女同性戀小說進入一個高速發(fā)展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重要作品。女同性戀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是珍妮特·溫特森,她的女同性戀小說《橘子不是惟一的水果》出版后大受歡迎,并一舉奪得英國惠特布萊德小說大獎。小說將現(xiàn)實主義手法與童話敘事糅合在一起,大膽地表現(xiàn)了沖破家庭束縛與宗教禁忌的女性同性戀關系。杰基·凱是另一位女同性戀小說的代表作家。小說故事時間跨度很大,重在探索同性戀者的身份問題,強調隱忍和家庭的重要性。帕特里克·吉爾通常將喜劇效果與暴力威脅糅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辛辣的詼諧風格。他作品中經常變換敘述者,時空交錯,主要講述中產階級人們艱難的愛情、糾纏不清的家庭矛盾等。帕特里克有許多出眾的作品,如《八月份的堪薩斯州》,《生活的真實》,《危險的樂趣》等。
英國言情小說在不同時期經歷了不同的衍變過程,在繼承早期言情小說的同時,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作為通俗小說中不可或缺又經久不衰的一類小說類型,只要社會繼續(xù)進步,言情小說勢必有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1] Diana Wallace.The Woman’s Historical Novel[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 George E. Haggerty, Molly Mcgarry.A Companion to Lesbian, Gay, Bisexual,Transgender and Queer Studies[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7.
[3] 黃祿善.美國通俗小說史[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3.
[4] 黃祿善.英美通俗小說概述[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1997.
[5] 黃祿善.英國通俗小說菁華[M]. 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6] 李偉防.黑色經典一英國哥特小說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British Romantic Fic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JI Wen-ju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China)
British romantic fiction; features; modes
Romantic fi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earliest genre of popular fiction, which is quite influential. Britain is the cradle of romantic fiction, since the 1960s, it has undertaken new changes 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features and modes of early romantic fiction.
I106.4
A
1673–2804(2011)01-0205-03
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