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娜
(大同大學 文史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叔本華哲學與《〈紅樓夢〉評論》
盧 娜
(大同大學 文史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叔本華;哲學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以叔本華的哲學理論闡釋《紅樓夢》,是“新紅學”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討論了王國維的思想如何與叔本華理論、《紅樓夢》產(chǎn)生共鳴,并探討以哲學思想闡釋《紅樓夢》,該批評方法的優(yōu)點及其不足。
1903年夏,王國維對叔本華哲學產(chǎn)生了興趣,并于1904年7月撰寫了《〈紅樓夢〉評論》,是為“第一篇完全引用西方哲學及文學之理論而寫成的中國文學批評專著”。[1]
王國維的天賦秉性影響了他的哲學取向。自日本歸國后,王國維開始了“獨學之時代”,他“體素羸弱,性復憂郁”,又常??紤]人生之問題。而叔本華哲學正是將傳統(tǒng)的形而上問題與人生問題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一門學說,其悲觀主義的人生觀也很容易引起王國維的共鳴。當是時,王國維接觸哲學不久,他受叔本華學說的影響,并非系統(tǒng)學習以后有所偏愛,乃是自然巧合的結(jié)果。
中國的古典小說很多,何以王國維偏偏選擇叔本華的學說以闡釋《紅樓夢》呢?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稱:“吾國人之精神,時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吾國之文學中,其具厭世解脫之精神者,僅有《桃花扇》與《紅樓夢》耳”。正因為《紅樓夢》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精神相合,并且《紅樓夢》描寫人生,故而是“哲學的也,宇宙的也,國民的也”。[2]
然而,小說有《水滸傳》,戲曲有《竇娥冤》,這兩部作品也是描寫人生,也是徹頭徹尾的悲劇,為什么不選擇它們呢?不僅在于這些作品中的悲劇不是“由于劇中的人物之位置及關系不得不然者”,[3]還在于這些作品并未揭露人生的本質(zhì),揭示解脫之道。
叔本華以為意志是表象的本質(zhì),身體也是表象之一,處于意志的控制之下??隙ㄉ钜庵荆托枞淌芡纯?,達成生活意志,就到達無聊的境地,是故人生就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互相搖擺。
叔本華認為所謂“意志”,也就是康德的“物自體”,“它是一切表象,一切客體和現(xiàn)象,可見性,客體性之所以出。它是個別(事物)的,同樣也是整體(大全)的最內(nèi)在的東西,內(nèi)核。它顯現(xiàn)于每一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力之中。它也顯現(xiàn)于人類經(jīng)過考慮的行動之中。”[4]
而要擺脫意志的束縛,一種方法是遁入藝術(shù),以求暫時的解脫,另一種是舍棄欲求,擺脫意志的束縛。
王國維認為《紅樓夢》“實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脫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5]其精神存于解脫,正與叔本華學說的意旨相合。
以哲學理論闡釋《紅樓夢》,首先是以《紅樓夢》本體為研究對象。
評點派與索隱派是舊紅學中比較重要的流派。且不談評點派。清末民初,正是索隱派盛行的時候。
1915年,蔡元培作《〈石頭記〉索隱》,以《紅樓夢》為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俞平伯評其方法為“逆入”,即求索作者所隱去的真事,并同意胡適譏索隱派“猜笨謎”的說法。[6]實則蔡元培亦有其道理,他推求所寄托的人物,共有三法:一、品性相類者;二、軼事有征者;三、姓名相關者。故余英時認為廣義言之,索隱派亦屬歷史考證。然而,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旨在宣揚民族主義,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7]《紅樓夢》在此書中只是歷史考證的史料。
新紅學中,自胡適的《〈紅樓夢〉考證》,至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出版,“自傳說”成為主流,“曹學”遂成為“紅學”重鎮(zhèn)。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則自始至終以《紅樓夢》為文學作品,強調(diào)《紅樓夢》的美學價值,雖然有以文本印證理論之嫌,卻不失為一篇杰出的文學批評。
其次王國維引進了西方的哲學美學觀點作為指導,解讀《紅樓夢》,是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中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學術(shù)現(xiàn)代化的開端。
然而,以叔本華哲學解釋《紅樓夢》,也有其不足之處。
首先是《紅樓夢》的續(xù)作問題。成書之時,雖有俞樾《小浮梅閑話》行世,但后四十回的高鶚續(xù)作說還沒有大行其道。而王國維所引《紅樓夢》文字,大半出自后四十回。以后四十回來說明全書的宗旨,未免有些不可靠。王國維舉賈寶玉、惜春、紫鵑三人為真正解脫之人,又舉芳官之出家為證。這些情節(jié)均出于后四十回,以此來論證真正的解脫之道,顯然是不可靠的。
幸而《紅樓夢》續(xù)作還是與前八十回的精神一脈相承的,忽略部分細節(jié)問題,《〈紅樓夢〉評論》還是可以自圓其說。
其次是《紅樓夢》畢竟是一本古典小說。叔本華學說與《紅樓夢》有偶合之處,兩者都有來自印度哲學的部分,但是《紅樓夢》作者并不是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而作此書。因此以叔本華哲學闡釋《紅樓夢》,不免有牽強之處。例如王國維論賈寶玉之“玉”乃是生活之欲的代表,在文本中并無充足證明。
對此,繆鉞解釋道:
曹雪芹作《紅樓夢》時雖未必有此意,而王靜安評《紅樓夢》則未嘗不可作如此想。蓋文學家與哲學家不同,文學家觀察人生,由于直覺,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其天才之表現(xiàn),在乎描寫之深刻生動;哲學家觀察人生,則用理智,知其然而并知其所以然,其天才之表現(xiàn),在乎解釋之精微透辟?!都t樓夢》既為文學偉著,自應包蘊人生真理,王靜安所評,亦可稱為一種抉微之論。[8]繆鉞此評,可謂公允。然而他也不得不承認,以叔本華理論闡釋《紅樓夢》,更近于“抉微之論”。
因此,錢鍾書一方面評價王國維“論述西方哲學,本色當行,弁冕時輩”;另一方面又指出“王氏附會叔本華以闡釋《紅樓夢》,不免作法自弊也”。錢氏認為,“夫《紅樓夢》、佳著也,叔本華哲學、玄諦也;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強合則兩賢必至相阨”,[9]說的也正是不能以哲學附會小說的道理。
其三是叔本華理論本身存在內(nèi)在的矛盾。
繆鉞曾經(jīng)評價叔本華哲學道:“叔氏近承康德,遠紹柏拉圖,旁搜于印度佛說,遂自創(chuàng)為一家之言。但其思想具東方色彩,謂人生乃凌亂憂苦,故持悲觀主解脫?!笔灞救A的理論采數(shù)家之說,又將形而上哲學回歸到人生問題上來,因此繆鉞也提出了質(zhì)疑:“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否純正,乃另一問題”。[10]
錢鍾書則認為叔本華的人生觀念早在佛典《大智度卷》中有所闡發(fā),黑格爾、魏利等也有類似的表述,叔本華不過是“明詔大號而”。他又以叔本華理論解釋《紅樓夢》,得到自相矛盾的結(jié)論:
茍本叔本華之說,則寶黛良緣雖就,而好逑漸至寇仇,“冤家”終為怨耦,方是“悲劇之悲劇”。然《紅樓夢》現(xiàn)有收場,正亦切事入情,何勞削足適屨。王氏附會叔本華以闡釋《紅樓夢》,不免作法自弊也。蓋自叔本華哲學言之,《紅樓夢》未能窮理窟而抉道根;而自《紅樓夢》小說言之,叔本華空掃萬象,斂歸一律,嘗滴水知大海味,而不屑觀海之瀾。[11]
王國維在學習哲學過程中,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叔本華理論的內(nèi)部問題,他于《靜庵文集自序》中寫道:“去夏所作《〈紅樓夢〉評論》,其立論雖全在叔氏之立腳地,然于第四章中已提出絕大之疑問,旋悟叔氏之說,半出于其主觀之氣質(zhì),而無關于客觀的知識”。[12]
王國維所謂“絕大之疑問”,即是叔本華言“一人之解脫”,“而未言世界之解脫,實與其意志同一只說,不能兩立者也”。王國維以叔本華的理論推導,認為“生活之意志”,在“我”不過“最小一部分”,“而其大部分之存于一切人類及萬物者”。故“非一切人類及萬物,各拒絕其生活之意志,則一人之意志,亦不可得而拒絕”。[13]因此,解脫之事,終不可能。他還發(fā)現(xiàn)叔本華的這一說法并非有理論上的根據(jù),只是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罷了。莫怪乎在《自序二》中,王國維嘆道:“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盵14]
[1]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 王國維.紅樓夢 評論[A],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C],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3] 同上.
[4]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充白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2.
[5] 同注釋2.
[6] 俞平伯.索隱與自傳說閑評[A],俞平伯全集第六卷[C],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7] 蔡元培.石頭記索隱,三大師談紅樓夢[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8] 繆鉞.王靜安與叔本華,繆鉞全集第二卷[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 錢鍾書. 談藝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84.
[10] 同注釋8,第196—199頁.
[11] 同注釋9,第351頁.
[12] 王國維.靜庵文集自序,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版本同上,第226頁.
[13] 同注釋2,第17頁.
[14] 王國維.自序二,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版本同上,第244頁.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and comments on “Dream of Red Mansions”
LU Na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d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9,China)
Wang Guowei,; comments on “Dream of Red Mansions “; Schopenhauer; philosophy
Based o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Wang Guowei's comments on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one of the early important works about Neo-redology.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how Wang Guowei's thoughts resonate with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and Dream of Red Mansions,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comments in the way of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I06
A
1673–2804(2011)01-0196-02
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