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作飛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獻,也可以說是一個地區(qū)的史書。其資料都取于當?shù)氐臋n案、訪冊、譜牒、傳志、碑金碣石、測繪、筆記、信札、詩文集等原始材料,蘊含著豐富詳實的地情資料,因而為中外古今人士所矚目,并享有“地方百科全書”的美譽,具有資政、教化、存史等重要作用。
明正德六年,時任夔州府知府吳潛親自倡導,舉全府十二縣之力,歷時兩年,纂成《夔州府志》十二卷,內(nèi)容涵括地理圖、疆域、建置沿革、形勝、風俗、城郭、街坊、郵驛、關梁津渡、山川、土產(chǎn)、戶口、田地、賦稅、祀典、公署、學校、寺觀、古跡、名宦、職官、人物、科貢等,是一部具有較高歷史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志書。2009年,是書由重慶市奉節(jié)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點校整理,并在中華書局出版,可謂盛事。這對于我們了解古代三峽社會歷史、進一步整理和研究三峽地區(qū)方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今不揣淺薄,就誦讀所得,謹記于下,以有補裨焉。
1.然后登進之,重加纂述,以昭乎天下后世。(P1上下6①)
按,“纂”本作“纘”,“纘述”即“繼承傳述”的意思。
2.顧以余有斯文之舊,托一言引其端。(P1下上4)
按,“余”本作“予”,第一人稱代詞,即“我”。
3.據(jù)影印本原圖,P29“卷之一”上少“目錄”二字,應補入。
4.唐,武德初,復為信州;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諱,改曰夔州,貞觀初,改瀼西曰奉節(jié)。(P33上下7-8)
按,據(jù)影印本,此處點校語序有誤,應為:唐貞觀初,改瀼西曰奉節(jié);武德初,復為信州;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諱,改曰夔州。
5.編戶二鄉(xiāng)九里。居仁鄉(xiāng)五里……(P34下上1)
按,此處“九里”后“?!币烁臑椤埃骸?。點校體例應前后一致,比如其后有“編戶一十里二鄉(xiāng):清平……”(P36上下6)、“編戶八里二鄉(xiāng):金華……”,(P38下上3)等等,均是其例。
6.后周,隸屬大昌縣。(P40上下10)
按,“隸”本作“地”。
7.[唐],貞觀以縣屬施州。(P41上下3)
按,點校宜遵原本,貞觀為唐太宗年號,已明為唐代,故“[唐]”字樣不必補入。
8.據(jù)荊楚上游。(歐陽穎《引水記》:夔門控一川,限五溪,據(jù)荊楚上游,為巴蜀要郡)又:當全蜀之口。(董鉞《制勝樓序》:夔為一路當左右全蜀之口)又:水陸津要。(吳簡言《御寇記》:當水陸津要,乃蜀之東門也)又:西有縉云。(《云安鐘秀堂記》:東有瞿塘、滟滪之壯,西有縉云、涂山之美)(P41下上3-11)
按,“一路”后當斷開,著一逗號?!翱凇?、“郡”、“也”、“美”后均應著一句號。
9.云煙相滋,林薄交茂(P42下上3)
按,“交茂”后脫一“?!?。
10.吉兇相助,有周恤之風。(今增音)(P44上下10)
按,此處“今增音”三字頗費解。按前例“閱旬無訟。(《郡守題名記》)稻田蕃廡。(劉煥《題名記》)”,括號內(nèi)容應為“人名+題名”或“題名”),當存疑。
11.城廓(P46上下2)
按,“廓”本作“郭”?!肮?,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抖Y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惫糯家匾话惴謨芍兀锩娴慕谐?,外面的叫郭。所以《孟子·公孫丑下》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說法。
12.正德六年,知府吳□行知縣梅寧始創(chuàng)其城。(P46下上7)
按,“吳□行”誤。此處空行無字,為古書單字人名例。“知府吳行”疑誤。查本志卷八“職官題名”,無吳行一人,載有:“吳潛,字顯之,江西臨川人。由進士、前工部郎中,正德四年升,十二月到任”,又卷二“城郭”載:“正德七年,知府吳潛新創(chuàng)敵樓二座?!笨芍藭r夔州知府為“吳潛”。道光本《夔州府志》卷二十三“秩官”亦可證是。②故吳行誤,當為吳潛。P48“巫山縣”、“大昌縣”、“建始縣”條下“吳□行”同此。
又,“知府吳潛”與“知縣梅寧”之間應用“、”隔開書寫,如后P48“巫山縣”、“大昌縣”條例。
13.(云陽縣)教場演武亭在北門外。(P46下上5)
按,句中“在”字衍文。
14.正德六年,知縣王良復增堞,浚壕。周匝四門(P47下上8)
按,“增堞,浚壕。周匝四門”標點讓人費解,宜斷為:“復增堞浚壕,周匝四門”。
15.知縣唐書始開筑城池完固。門四:(P48上下8)
按,此句頗費解,宜改斷為:“知縣唐書始開筑城池,完固門四”。
16.(建始縣)知府吳□委官行該縣。(P48下1)
按,此句費解,疑原書寫有誤。明正德六、七年間,建始縣隸夔州府,知府當為一人,即吳潛,參第12條校。故此句宜校為:“知府吳潛委官行該縣”。
17.縣治街,周回旋轉(zhuǎn)。(P50下上3)
按,“回”本作“迴”?!稗挕庇星?、迂回的意思。唐杜甫《野老》詩:“野老籬邊江岸迴,柴門不正逐江開?!泵魍跛既巍秾⒅辆吩姡骸捌皆毭C#缆忿捛议L?!币馑际钦f街道蜿蜒曲折,而“回”并無此義。
18.錦幖坊,為黃熔立。(P52)
按,“黃熔”本作“黃镕”。
20.橫梁鋪,縣西一十里。(P57上下5)
按,疑“一十里”有誤。根據(jù)本志排列地名例,一般是由近而遠。前為“小灘鋪,縣西二十里”,后為“羊腸鋪,縣西四十里”,因而此處應為“橫梁鋪,縣西三十里?!?/p>
21.麝香山,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唐杜甫詩:“水邊魚復浦,云暖麝香山。”(P69下上5-6)
按,原作引此詩有誤,“水邊魚復浦”應是“水生魚復浦”,為杜甫《入宅》詩三首之二,應出校。
22.□□井,在府城東江□八陣圖□□□煮鹽,冬見夏沒。(P70下上8-9)
按,“夏”當作“春”,點校者誤錄;厥處據(jù)清光緒《奉節(jié)縣志》載:“七泉井,在八陣圖下,水可煮鹽?!庇帧胞}泉井,舊《志》:井在治東江濱沙磧八陣圖下。有鹽井五口,以木為桶,水可煮鹽,冬出夏沒,俗呼臭鹽井?!雹芤搜a校為:“七泉井,在府城東江濱八陣圖下,水可煮鹽,冬見春沒。”
23.岑公巖,在縣江南洞上,瀉水如簾。(P72下上7)
按,此處點斷有誤。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七《萬州》:“岑公巖:在大江之南。廣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一石巖溜,盤結(jié)狀若華蓋,左為方池,有泉涌出巖簷,遇盛夏注水如簾松篁藤蘿,蓊郁蔥翠,真神仙窟。唐刺史馬冉云:‘南溪有仙洞,咫尺非人間’。”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載:“岑公巖在縣南大江南岸。盤結(jié)如華。蓋左為方池,有泉涌出巖際,盛夏注水如簾,隋末有岑道愿者隱此,因名?!薄稖Y鑒類函》卷二十五《地部三》:“岑公巖,在夔州府萬縣,大江之南,石巖盤結(jié)若華蓋,左右方池有泉噴薄,巖下如簾,松葟藤蘿,蓊蔚蒼翠,記稱神仙窟也?!惫蚀颂帒獢酁椋骸搬珟r,在縣江南,洞上瀉水如簾?!?/p>
24.漢扶嘉廟,在縣北云安場烏牛山下。(P95上下10)
按,“場”字衍文。
25.東吏舍,十間。
西吏舍,五十間。俱郡守楊公奇修建。(P103上下12-13)
按,據(jù)校例及文義,東西吏舍均為郡守楊公奇修建,此處應直行書,不宜分行。
26.二齋(存心、養(yǎng)性)。(P110下上7)
二齋(居仁、由義)。(P111上下1)二齋:進德、修業(yè)。(P111上下8)一齋:博文、約禮。(P111下上5)
按,以上四條為同例,校亦應同,不應有別。式宜統(tǒng)遵后二例校。其后“大昌縣”條“二齋,居仁、由義”(P113上下5)亦應校為:“二:居仁、由義?!?/p>
27.永樂十八年,知縣翟銃重修。(P112下上10)
按,“翟銃”誤,應為“瞿銳”。魯鳳輝、王廷偉纂清嘉慶本《達縣志》卷三四“職官志”條“明知縣”載:“瞿銳,辰州人?!?/p>
28.萬丈樓,在府治東□十里。(P115下上8)
按,由下文,“萬丈樓”即“杜甫故居。后人建樓,取‘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之為名”可知,“萬丈樓”故址在今杜甫草堂處,而杜甫草堂正在夔州府治即今奉節(jié)老縣城(明代稱之為瀼西古城)東十里之地。故本處未脫字,“□”宜去。
29.集靈觀,在縣西四十里。在碑云:“象山福地,玉華仙館,唐商真君飛升之所?!保≒118上下5-6)
按,碑上之字為“象山福地,玉華仙館”八字,故此處標點有誤,應為:在碑云:“象山福地,玉華仙館”。唐商真君飛升之所。
30.劉禹錫,為刺史。有《別夔州官吏》。時二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楊子津吽有九歌詞數(shù)首,里中留下賽蠻神。黃太史書之,號絕唱。(P128上下4-6)
按,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jié)果一同貶謫遠郡,流落到四川、湖南,接觸到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shù)孛窀璧囊恍┯绊懀瑒?chuàng)造出一些膾炙人口的詩歌,比如竹枝詞。《別夔州官吏》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全詞為:“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青帳聯(lián)延喧驛步,白頭俯傴到江濱。巫山暮色常含雨,峽水秋來不恐人。惟有九歌詞數(shù)首,里中留與賽蠻神。”
由上,本處校大誤。據(jù)史當為:劉禹錫,為刺史。有《別夔州官吏》。時“二〔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薄斑琛参秤芯鸥柙~數(shù)首,里中留與賽蠻神”,黃太史書之,號絕唱。
31.王楨,成化初,判本府。(P130下上7)
按,王楨誤,當為王禎。據(jù)《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忠義一”載:“王禎,字維禎,吉水人。成化初,禎由國子生授夔州通判?!庇帧睹魇芳o事本末》卷三十八“平鄖陽盜”條載:“六月,石和尚集眾千余,焚劫四川大昌縣,殺夔州通判王禎。”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二三“秩官”條“明通判”下亦載:“王禎,江西吉水縣監(jiān)生,有傳,以上成化中任。”③(314)
32.楊祥,陜西寶雞人。舉人。成化十七年同知本府。廉介有為,剛毅不阿,人稱清□楊。(P130下上3-4)
按,據(jù)史載,楊祥,明景泰舉人,陜西寶雞人,授重慶通判,遷夔州同知。居官廉直有為,則毅不阿,飲食節(jié)儉,日食蔬菜,時人呼為‘青菜楊’?!惫手颂帯啊酢碑敒椤安恕弊?。
33.胡軫,見《名宦》。(P139上下11)
呂晟,見《名宦》。(P139上下12)
按,與原本不符,屬加字,當校為:胡軫、呂晟,見《名宦》。
34.程遂,見《名宦》(P151上下2)
按,“程遂”誤,本作“程璲”。本志卷八“名宦”載:“程璲,湖廣蘄州人。正統(tǒng)初,任教諭。學優(yōu)行檢,教有成法。”
35.□銓,貴州普安衛(wèi)人。弘治十五年到任。(P151下上4)
按,厥處當為“龔”字。據(jù)道光本《夔州府志》卷二十三《秩官》載:“龔銓,貴州普定縣人,宏〔弘〕治十五年任。”③(333)
36.羅戩,以剛直聞鄉(xiāng)里。由(大)〔太〕學進孫吳二書。徽宗特命武學諭一幸學,百官先集。蔡京于坐談兵,戩心哂之,昂視屋角,不聽其語,觸怒奪官。自號“觀光山人”。(P170上下5-7)
按,此段點、校均有誤。羅戩觸忤一事,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回有載:“再說道君皇帝已降詔敕,差官赍領到河北諭陳馞等。次日臨幸武學,百官先集,蔡京于坐上談兵,眾皆拱聽。內(nèi)中卻有一官,仰著面孔,看視屋角,不去睬他。蔡京大怒,連忙查問那官員姓名?!钡谝话僖换兀骸霸捳f蔡京在武學中查問那不聽他談兵、仰視屋角的這個官員,姓羅名戩,祖貫云南軍達州人,現(xiàn)做武學諭。當下蔡京怒氣填胸,正欲發(fā)作,因天子駕到報來,蔡京遂放下此事,率領百官,迎接圣駕進學,拜舞山呼?!?/p>
又,孫吳二書,又名《孫子二書》,宋徵宗時人羅戩編,清嘉慶《四川通志》卷149著錄?,F(xiàn)佚。內(nèi)容當為《孫子》與《吳子》的合刻。
由是,此段當校為:羅戩,以剛直聞鄉(xiāng)里。由(大)〔太〕學進《孫吳二書》,徽宗特命武學諭。一〔上〕幸學,百官先集。蔡京于坐談兵,戩心哂之,昂視屋角,不聽其語,觸怒奪官。自號“觀光山人”。
37.袁慶純,師奭之子,政和三年進士,雍州刺史。(P171下上9)
按,“袁慶純”誤,應為“袁友純”。據(jù) 2005年9月5日“中國作家網(wǎng)”肖敏《悲壯云安三千年》一文載:“秦末漢初的扶嘉,鑿井煮鹽,為云安制鹽的始祖。袁純孝、⑤袁師奭、袁師文、袁師允、袁友純、袁道鳴祖孫三代,一門六狀元,顯赫至極?!?/p>
38.米先,開禧元年毛自榜進士。(P174下上4)
按,原本“開禧元年毛自榜進士”誤,當為“開禧元年毛自知榜進士”。毛自知(1177—1213)衢州西安(今屬浙江衢縣)人,祖籍廣西富川。生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丁酉三月二十五日,清漾毛氏第31代孫,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乙丑科狀元?!懊紫取闭`,當為“宋先”。魯鳳輝、王廷偉纂清嘉慶本《達縣志》卷三五“選舉志”條下“進士·宋”載:“宋先,開禧元年?!?/p>
39.李維善。(P183下上8右)
按,“維”字誤,本作“惟”。
40.陶敦,經(jīng)歷。(P187上下6右)
按,“敦”字誤,本作“惇”。
41.蒙德。(P192下上9右)
按,“德”字誤,本作“得”。
42.牟遂,序班。(P193上下4左)
按,“遂”字誤,本作“璲”。
43.謝綮明,知事。(P197上下6右)
按,“綮”字誤,本作“肇”。
44.趙知。(P198下上1右)
按,“知”字誤,本作“智”。
45.程式,新寧人。(P201上下9)
按,“式”字校誤,此為“孝節(jié)”篇,另據(jù)文義,“式”當作“氏”。
46.公孫述據(jù)蜀漢賊也,李一、王皓輩恥受其征而死。(P242上下5)
按,據(jù)《后漢書》載:公孫述(?-36),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縣)人。西漢末,以父官蔭郎,補清水縣長(在今甘肅省境內(nèi))。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于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
由是,上斷有誤,應為:公孫述據(jù)蜀,漢賊也。
47.羽書道上時聞捷,遠向閭閻倍感傷。(P245上下10)
春光隨處落煙波,冉冉其如老至何!(P245上下11)
按,由上詩題“夔峽舟中述懷三首”,此處點校排版應空一行,表明為不同一首詩。
48.萬派潺湲歸峽口,千山云雨絕陽臺。(P246上下11)
按,據(jù)《全唐詩》,此處“派”當為“脈”字之誤,“口”為“江”之誤。
49.浦因古魚復,于今無大魚。(P249下上5)
按,此處“復”字不宜改作繁體,按校例,一如簡體“復”。下“文山歌并序”條“余因壁間大魁字旁記文山書偶指以復”(P253下上6)中的“復”校亦同。
50.閱見素翁文山紀事有感。(P261下上5)
按,“文山紀事”當引書名號,校為:閱見素翁《文山紀事》有感。
51.狀上聞,競免其身。(P268下上8)
按,“競”字誤,本作“竟”,有“竟然、倒”的意思,含出乎意料之意。
52.準樞密院札子。(P270上下5)
按,“札”字誤,本作“劄”,舊時的一種公文。
53.行人攀緣,鼓栗汗下。(P271上下12)
按,“栗”本作“慄”,因恐懼、戰(zhàn)栗而哆嗦、發(fā)抖的意思。據(jù)文義,“鼓”于此不通,疑為“股”字之誤書。是說夔地山勢峻峭,人上下其間,十分艱難。
54.況此事干數(shù)路所系非輕。(P273下上10)
按,此處宜點,應校為:況此事干數(shù)路,所系非輕。
55.益與夔,皆祠諸葛丞相并見于杜少陵詩。(P273下上7)
按,此處宜點,應校為:皆祠諸葛丞相,并見于杜少陵詩。
56.魚得水而相忘兮,事無古今。儼關張于左右兮,一龍一虎。祠有新故兮,侯無重輕。舍其故而新是卜兮,邦人之情。祠合于圖兮,自今始。祀事不絕兮,有如此水。(P275下上3-6)
按,據(jù)校本體例,應依前校,“兮”字之后均不應點斷。
57.中順大夫應城陳公坦以奉直大夫秋官員外郎出守夔郡……(P284上下7)
按,此段文字為明人李景補刻其碑時記其事所作,與元人陳嗣源《昭烈皇后碑》不為同一篇,按式當空一行,否則易混為同一文。
58.嗚呼!君臣天地之大經(jīng)也。(P285下上8)
按,此斷未確,當為:君臣,天地之在經(jīng)也。
59.是取旸谷寅賓出日之意。(P293上下6)
而取虞舜之薰之時,而凡為民之意。(P293上下9)
按,“旸谷寅賓出日”句出自《尚書·堯典》,當有引號?!爸怪畷r”典出虞舜《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币喈斢幸枴?/p>
60.所費之半請給予官帑。(P293下上3)
按,“予”字誤,本作“于”。
61.吾府同僚佐同知徐君 ,通判傅君汝舟、王君瑜。(P294上下11)
按,此處空白脫一“鍯”字,為校、印誤。
62.其后影印圖存在多處失誤,統(tǒng)校于下:
P351:圖 187.188迭誤,差“云陽”四條影印圖。
P354:圖199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
P356:圖207.208順序交錯。
P365:圖243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
P371:圖267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
P378:圖297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圖298順序有誤,當為297圖。
P393.394:圖358.359二圖迭誤。358圖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當為358圖誤印。
P445:圖565.566二圖迭誤,566圖與校文內(nèi)容不符,當為566圖誤印。
注 釋:
①括號內(nèi)數(shù)字為奉節(jié)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整理,中華書局2009年11月出版的《夔州府志》中例句所在頁碼,“上下×”指該例在該頁從上往下數(shù)第×行,“下上×”指該例在該頁從下往上數(shù)第×行。下同不復。
②清恩成修、劉德銓纂,道光《夔州府志》卷十二載明代夔州吳姓知府中,僅有吳英、吳玨、吳潛、吳淑、吳曾五人,詳影印本第313頁。
③清恩成修、劉德銓纂,道光《夔州府志》影印本,第414頁。
④詳參四川省奉節(jié)縣志編纂委員會重印清光緒十九年版《奉節(jié)縣志》,第37頁。
⑤應為袁孝純,本志卷九“人物”條下“云陽·宋”載:“(宋)袁師 紹興中進士,師 父孝純。”又,道光《夔州府志》卷二五“選舉”條“宋進士”下亦載:“袁孝純,云陽縣人,師 之父,正和二年壬辰科莫儔榜進士。”詳參清恩成修、劉德銓纂,道光《夔州府志》影印本,第410頁。袁道鳴,道光《夔州府志》作“袁道明”。卷二五“選舉”條“宋進士”下載:“袁道明,師 之子,云陽縣人,建炎二年戊申科李易榜進士?!痹斢坝”镜?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