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王丹萍
(1.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450001;2.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張 峰1, 王丹萍2
(1.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鄭州450001;2.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我國大學生的公民知識主要表現(xiàn)為基本概念、權利和義務、政治和法律知識的掌握。我國大學生的公民知識現(xiàn)狀為概念知識較好,具備基本的法律和政治常識,但對權力和義務的知識了解不夠,受性別和專業(yè)影響較為明顯。要改善我國大學生的公民知識狀況,必須依靠積極、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社會和家庭的積極參與。高校學生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公民知識。
大學生; 公民知識; 現(xiàn)狀; 對策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已經成為公民教育的主要對象。大學生掌握公民知識的情況直接影響我國公民知識整體水平的提高。為掌握河南省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提高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效果,本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10所高校本科生(文、理、工、醫(yī)、農)為調研樣本,采用分層抽樣調查方法,針對各高校在校學生進行了公民知識狀況的調查研究。調查中共發(fā)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770份,有效問卷1750份,問卷有效率達98.9%。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
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反映公民知識中概念知識的狀況。在調查中,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公民知識中的相關概念有初步認知,概念知識狀況良好。比如題目“在我國,‘公民’一詞的含義是指”考察公民的概念,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基本明確公民的概念。選擇正確答案“具有我國國籍的人”比例為51.3%,說明超過半數(shù)以上學生明確公民的概念。選擇答案“享有政治權利的人”和“出生在我國的人”比例為5.0%和1.0%,說明這小部分同學對公民身份確認中“享有政治權利”和出生地原則有所了解,但對具體的細節(jié)概念還不清楚,需要加強教育。
在大學生對公民知識概念的掌握中,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顯著。例如對“公民”一詞含義的考察中,一年級和四年級同學選擇正確答案比例較高,說明公民知識掌握狀況較好。各年級選擇答案“年滿18周歲具有我國國籍的人”和“具有我國國籍的人”比例之和均超過90%,二、三年級選擇該答案的比例之和超過95%,說明各個年級同學對公民知識概念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從性別差異看,男生的概念知識比女生要好。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同學掌握的公民權力與義務知識不夠具體。“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權利和義務嗎?”考察對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了解情況,選擇“大體知道”的比例60.0%,略高于“知道”的比例(31.4%),說明被調查對象對公民基本的權利和義務只是大概了解,不十分清楚。選擇“我只是知道不犯法”和“不知道”的比例為7.0%和1.6%,說明這部分同學對自己的要求較低,或者只知道不犯法,或者對權利和義務相關知識根本不了解。對這部分同學要加強教育,培養(yǎng)基本的公民知識。
從性別差異看,男生選擇答案“知道,我的行為就是根據(jù)這個來確定的”比例為32.0%,女生選擇該答案比例為30.8%,說明男生對權利和義務的基本知識的了解比女生要好。從學科差異看,文、理科學生對該方面知識的了解比農、工、醫(yī)科學生要好。醫(yī)科學生掌握該方面知識的情況最為薄弱。
政治知識是我國公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具備基本的政治常識,對我國的政治體制和制度有所了解。題目“我國最基層人民政府是什么”考察大學生們的政治常識。數(shù)據(jù)顯示,正確答案“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比例為55.1%,遠高于比例占第二的錯誤答案“村民委員會”(29.7%),說明作為高等教育的專業(yè)人才,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同學已經具備基本的政治常識,對我國的政治體制和制度有比較明確的認識。
在基本的政治常識掌握情況中,性別差異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對“我國最基層人民政府”的問題,男生選擇正確答案的比例為55.7%,女生為54.3%,說明男生對我國政治體制的了解和政治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女生稍好些。
從專業(yè)差異看,選擇正確答案“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比例較高的文科占71.6%,說明文科學生對我國的政治體制比較了解,政治知識比較豐富,而理、醫(yī)、工科和農科的學生政治知識相對薄弱。
法律常識作為公民知識的具體內容,對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對我國憲法等基本法律條文比較了解。比如題目“下列權利中,哪一個是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考察了基本法律知識,選擇正確答案“平等權”的比例為93.8%,說明大部分同學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對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有明確認識,但是錯誤答案“著作權”和“債權”的比例分別為2.7%和2.6%,說明仍有部分同學不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在該項知識的考察中,性別差異較明顯。女生選擇正確答案“平等權”比例為96.5%,高于平均值93.8%,男生選擇錯誤答案“著作權”、“債權”和“專利權”比例為 3.5%、3.7%和 1.4%,高于平均值2.7%、2.6%和1.0%,說明女生的法律知識比男生全面。從專業(yè)差異看,選擇答案“平等權”比例較高的為文科和農科,而理、醫(yī)和工科選擇該答案的比例都較低,說明文科和農科學生對基礎法律知識的掌握較好,理工醫(yī)科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差。
我國的公民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公民民族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為首要任務,以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貫穿始終,以培養(yǎng)文明守法、自尊自愛,具有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等公民意識為核心,以培養(yǎng)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具有團體精神和祖國民族意識的好公民為宗旨的教育過程[1]。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公民,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使他們有豐富的公民知識,適應公民社會的發(fā)展。
從調查結果看,目前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的現(xiàn)狀并不令人滿意,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
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體系不夠完整,這是形成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的原因之一。部分高校沒有把握好公民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公民知識教育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公民概念、政治常識和法律知識,有較強的公民意識和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公民知識教育的部分內容可以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來完成,其他內容還要依靠專門的公民知識教育來完成。
社會和家庭沒有積極參與大學生公民知識的教育,這也是形成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現(xiàn)狀的原因。大學生的公民知識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工程,要求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綜合發(fā)揮作用。目前只有學校承擔大學生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務,社會和家庭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單靠學校的教育,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如果社會和家庭能夠參與大學生的公民知識的教育過程,就可以在全社會形成掌握公民知識、爭做合格公民的良好氛圍,高校大學生的公民知識狀況將會被極大改變。
參與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機會較少,也限制了大學生們公民知識水平的提高。雖然通過學校公民知識的普及,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體制和法律知識有一定了解,但具體情況和主動參與的意識都有待提高。本應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了解,但由于近年來經濟形勢嚴峻,同時面對不斷增大的就業(yè)壓力,大學生對自身要求普遍提高,更愿意把時間用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上,為個人發(fā)展提供更高平臺,限制了自己參與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機會,影響了公民知識的掌握情況。事實證明,“良好公民行為的養(yǎng)成離不開必要的公民參與和實踐”。只有通過積極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才是“養(yǎng)成好公民行為的有效途徑和善人行為的積極道德實踐”[2]。
高校學生因為自身性別、專業(yè)和性格差異,在同樣的教育背景和環(huán)境下,公民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相同。比較關心身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學生往往其公民知識掌握情況較好,也具有更加強烈的公民意識。這也體現(xiàn)了公民知識掌握與公民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豐富的公民知識可以促進意識的提高,意識的提高也會使公民形成學習公民知識,提高公民知識水平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反之,較少公民知識的掌握會妨礙意識的提高,使公民對公民知識的學習產生厭煩、無謂心理,從而影響公民素質的提高。
知識
要探索積極有效的教育方法,宣傳和普及公民知識。相關部門要采用理論宣講、課堂學習、開展論壇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傳播途徑,通過展板、宣傳欄、網絡公告等多種形式開展公民知識的宣傳活動。要制造積極向上的良好輿論氛圍,使大學生深刻意識到在公民社會掌握公民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開思想大討論,從思想上重視公民知識的學習和水平的提高,并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識。
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和家庭作為公民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擔負著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的重要任務。要積極組織社會和家庭力量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大學生的公民知識教育中來,使大學生們充分享受社會和家庭提供的公民知識教育的有利條件和豐富資源。社會和家庭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參與,為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活條件,從而實現(xiàn)提高我國大學生公民知識水平,改善大學生公民知識狀況的目的。
學校和社會要為大學生公民知識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充分考慮大學生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實際要求,積極為他們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如通過組織、管理社團活動,加入俱樂部和創(chuàng)建沙龍等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使他們在實踐中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識。同時要鼓勵他們走出校門,作為志愿者參與學校所在城市的建設和政府組織的大型活動,參加社區(qū)或地方社團舉行的環(huán)境保護、公益活動,對社會公共事業(yè)服務單位的工作提出建議,參加所在城市人大代表的選舉或社區(qū)選舉等,通過在實踐中檢驗公民知識的機會提高認識,理解、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識。
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公民知識。要看到自己作為公民主體與身邊其他同學、老師在掌握公民知識方面的差距。對不利于豐富自身公民知識的不良習慣要堅決改正;通過公民知識課程的學習和各項實踐活動的參與,發(fā)現(xiàn)、彌補自身公民知識的缺陷和不足。要努力豐富公民知識,明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公民知識水平的道理,并通過豐富公民知識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公民。
總之,大學生公民知識與我國公民知識整體水平密切相關,對實現(xiàn)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充分重視,齊抓共管,不斷提高,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社會和家庭等力量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公民知識的良好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公民。
[1] 王東虓.關于公民教育基礎問題及基本內涵的思考[J].中州學刊,2006,(7).
[2] 趙穎.亞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論對公民教育的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Abstract: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cludes the condition of mastering primary concepts,relative knowledge of rights,duty,politics and law.Mos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known 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well,they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well,know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olitics and law.But normally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rights and duty well,and are impacting seriously by their major and gender.To improve this,we must rely on posit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methods,combin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and encourage participating the society.Moreover,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lso need to be strict with themselves,work hard to grasp more citizenship knowledge and make themselves qualified citizen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citizenship education;present condition;countermeasure
Present Condi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ies
ZHANG Feng1,WANG Dan-ping2
(1.School of Marxism,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2.Eastern International Art College,Zhengzhou Light Industry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63,China)
G64
A
1674-0297(2011)06-0109-03
2011-04-23
鄭州大學培育基金人文社科項目“大學生公民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張 峰(1980-),女,河南南陽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和公民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