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福州市第四醫(yī)院臨床心理科 林涌超
自從 得了糖尿病就心里總想著這事。最近幾年眼睛又做了手術,心理就總想著眼睛怎么也看不清,病也冶不好,心理想的事太多。想著有一天死了怎么辦,看東西看不清,心理難受,低血糖的時候總是念著“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怎么回事呢”,這種情況是最近一年發(fā)生的,糖尿病已經得十多年了,心理壓力很大。
原發(fā)性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心身健康的常見病。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依賴于長期飲食控制、服藥和注射胰島素等措施。糖尿病患者還需要定期檢測血糖,這些治療及定期檢查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和自我照料,這些要求消耗了患者的大量精力,使患者自發(fā)活動的欲望受到壓抑。加上糖尿病病程遷延,患者需長期反復就醫(yī),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并發(fā)癥,工作及交往能力下降,進而產生自卑、低人一等、對治療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這些無疑都對患者構成了極大的心理應激,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反之,焦慮、抑郁又使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高、病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據國內有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有30%以上伴有焦慮、抑郁、情感不穩(wěn)和神經衰弱。還有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情緒障礙的發(fā)生甚至早于糖尿病的發(fā)生。生物及社會心理因素間明顯的交互作用,都會增加發(fā)生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并使病情復雜化。所以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發(fā)病、治療預后及預防的影響。
該病友,由于長期的遭受病痛的折磨及并發(fā)癥的產生,在最近的一年多出現了較明顯的心情低落、悲觀、多思、過度關注不適等焦慮、抑郁癥狀,甚至開始擔心死亡的到來,似乎對治療及未來失去了必要的信心。
1.糖尿病患者首先需先要樹立必要信心,認識到該病目前和許多疾病一樣,雖不能根治,但并非不治之癥,如果控制得當,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生活、學習和工作的。
2.糖尿病的治療需長期飲食控制、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定期檢查血糖等措施,患者要克服畏難情緒,把治療及監(jiān)測行為培養(yǎng)成為一種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就不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負擔。當我們自己能按照要求執(zhí)行時,希望大家可以想想辦法獎勵自己一下,告訴自己:我做得很棒。當然也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責怪自己。
3.不管面對生活還是疾病,都要有“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的一種態(tài)度?;颊咭J識到面對疾病逃避不能改變現狀,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觀現實,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獨的,也許還有人的問題比自己的還嚴重。當患者接受了一個“不完滿的自己”后,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繼續(xù)做自己患病前可以勝任的事,包括工作、學習、交際、培養(yǎng)興趣愛好等,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一些。
4.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請專業(yè)的臨床心理醫(yī)生給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如果發(fā)現患者已經達到了“焦慮癥”或“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則可在專業(yè)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郁劑或抗焦慮藥物,配合放松治療等,可大大改善其情緒狀態(tài),提高其生命質量和血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