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鑫軼 天星
援藏干部:八年救助 獻愛送福
■ 文/鑫軼 天星
這是跨越3900公里的救助,只因心有真情,才會8年如一日,牽掛著被腫瘤折磨的藏族同胞卓瑪;只因胸懷大愛,才會奔走四方,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讓卓瑪獲得新生。他,就是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是卓瑪心中“菩薩的化身”。
2010年4月21日上午8時,北京首都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院手術室的提示燈亮了起來。手術室外,中國石化首批援藏干部、石油工程管理部副處長李一超,坐立不安。
手術室里的病人并非他的親戚,而是他資助了8年的中國石化對口援藏縣班戈的藏族婦女—斯求卓瑪。
2002年10月9日。班戈縣新吉草原大雪紛飛,任職班戈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的李一超深一腳、淺一腳地第一次走進了斯求卓瑪不足10平方米的低矮帳篷。掀開斑駁的門簾,昏暗中,身穿藏袍的卓瑪蜷縮在潮濕的毛氈上。她右手托著脖子上跟腦袋一樣大的腫瘤,家徒四壁的帳篷里,鐵皮牛糞爐是唯一值錢的東西。
卓瑪訴說著她家里面僅有的3只羊和1頭牛,回憶著陪她一起長大的腫瘤,念叨著她是如何靠政府救濟生活。疾風驟雪不斷從縫隙中涌進帳篷里,卓瑪平靜的講述讓李一超無法平靜。他脫下軍大衣蓋在卓瑪孱弱的身體上,把錢包里有零有整的錢一股腦塞到卓瑪手中,隨身帶的壓縮餅干、水、罐頭,能留下的一點都沒有剩。卓瑪握住李一超的手,眼含熱淚。
從此,卓瑪成為李一超定點幫扶的對象。天熱送來生活用品,天冷送來棉衣棉被。雖然牧民的帳篷是流動的,但無論卓瑪在哪里,李一超總會托人將自己的關心送到。
2003年7月,李一超在工作間隙,特意繞道看望卓瑪。同上一次見面時相比,卓瑪的家里已經添置了一些生活必需品。說起拿到李一超托人捎來的500元錢,卓瑪哭了。她說,萬萬沒有想到李縣長一直惦記著自己。錢在她的手上變得滾燙,是李一超的關心溫暖了她的心。
2005年8月,李一超是去跟卓瑪告別的。3年的任務已經完成,他馬上就要離開班戈。聽到這個消息,卓瑪泣不成聲,緊緊握著李一超的手不肯松開,一直送出很遠很遠。
在離開班戈縣的路上,李一超暗下決心:“一定要照顧好卓瑪?!?/p>
離開班戈縣的李一超并沒有將愛心“終結”。每年2000元的捐助金和生活必需品,李一超總是托朋友送到卓瑪的手上,并要求朋友拍下卓瑪的近照,好讓自己知道她過得好不好。
然而,年復一年,照片中的卓瑪,腫瘤越來越大。聽朋友說,疾病給卓瑪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李一超突然意識到,現(xiàn)金的捐助僅僅是治標,只有幫助她把病治好才是治本。
于是,李一超開始咨詢醫(yī)生、查閱書籍,了解卓瑪的病情,積極聯(lián)絡各類社會機構,希望能通過社會的關注幫助卓瑪渡過難關。在質疑和碰壁面前,他沒有放棄。他專門沖洗了一張卓瑪的照片隨身攜帶,一有機會就主動介紹卓瑪的病情。
慢慢地,李一超的義舉得到了社會的響應。新華社資深記者唐召明、北京安貞醫(yī)院顧虹、“全國雙百人物”李素芝、中國石化多批援藏干部……越來越多的人為卓瑪的病情擔心,為李一超的義舉感動,紛紛加入“拯救卓瑪”的隊伍當中。
同時,社會各界發(fā)起了為卓瑪募捐的行動。中國石化華北石油局錄井公司拿出了兩萬元,中國電子集團第22研究所捐獻了1萬元,北京藏醫(yī)院的106名員工捐款1.63萬元……
2010年3月26日,卓瑪踏上了治療之路。
在拉薩,卓瑪見到了李一超,就像是見到了久違的親人。李一超幾經周折為卓瑪買了兩張軟臥火車票,好讓她安心休養(yǎng)。一路上,李一超耐心地陪著卓瑪,細心地照顧著卓瑪。
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李一超問卓瑪:“等病治好了,最想干什么?”卓瑪說:“最想買幾只羊羔。”李一超安慰她說:“放心吧,你的愿望會實現(xiàn)的。”
整整兩小時,漫長而無聲的等待過后,喜訊傳來!生長在卓瑪左下頜重達5公斤的罕見腫瘤被成功摘除,跨越了3900公里的救助創(chuàng)造了世界醫(yī)學新紀錄!
聽到這個消息,李一超提在嗓子眼的心終于放下了。他眼眶濕潤,激動地說:“8年啊,8年的期盼,終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p>
手術結束,病床上的卓瑪拉著李一超的手久久說不出話?!袄羁h長就是菩薩的化身?!币痪湓捀袆恿嗽趫龅乃腥恕?/p>
現(xiàn)在,卓瑪不僅住進了中國石化投資建設的安居房,而且今年剛剛買了23只小羊,迎來了她新的幸福生活。
如果說“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yè)應盡的義務,救助卓瑪的行動就是最鮮活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