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立 李 勁 黃萬里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yī)院介入科,廣東陽江 529500)
肝癌作為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確診時多為晚期,已無手術機會,部分晚期患者為多發(fā)性彌漫型肝癌伴有門靜脈癌栓,即使是有效率最高的肝動脈插管灌注+栓塞性化療手段,其療效及預后亦未能令人滿意,有門脈癌栓者的一年生存率僅為36.5%[1]。吉西他濱作為低毒性阿糖胞核甘類化療藥,已有報道肝動脈灌注吉西他濱[2]或靜脈全身用吉西他濱治療晚期肝癌[3]均有一定療效。自2004年5月~2006年1月,筆者應用吉西他濱分別于第1天動脈插管給藥及第8天全身靜脈給藥治療晚期肝癌15例,初步收到較滿意療效,毒副作用均能耐受,現(xiàn)報道如下。
2008年6月~2011年1月間共收治15例晚期肝癌(Ⅲ期)患者,均經細胞學或影像學(腹CT或MRI結合腹部B超)證實。男11例,女4例,年齡40~76歲,中位年齡52歲,KPS評分≥50。15例患者均為肝內多發(fā)病灶或巨塊型肝癌,均腫瘤區(qū)≥5cm,均有門脈癌栓,AFP均≥500U/L,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基本正常。
第1天經股動脈插管達肝總動脈,再超選擇達腫瘤供血的靶血管(經DSA造影證實),緩慢灌注吉西他濱1000mg+順鉑60 mg,灌注全過程心電監(jiān)護;第8天單用吉西他濱1000 mg/m2全身靜脈滴注60min,30d/周期。完成2周期以上者評詁療效及疾病相關癥狀改善狀況。所用吉西他濱及順鉑均為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1.3.1 安全性觀測 用吉西他濱第7天即查血常規(guī),第14天查肝腎功能、心電圖及復查血常規(guī)。
1.3.2 療效觀察 疾病相關癥狀改善(DRSI)[4],影像學檢查(B超、CT或MRI等)。
1.4.1 按W H O標準評定治療效果 CR、PR、NC或PD,以CR及PR患者計算總緩解率。
1.4.2 Kanofsky評分標準[5]進行治療前后評分 顯效:提高50分以上;有效:提高20分以上;無效:卡氏評分無變化或下降。
15例晚期肝癌患者中除1例在用藥后1周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而終止治療外,14例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以上治療,并在停藥1個月后進行評詁評價:14例患者中9例患者獲PR(64.3%),4例獲NC(28.6%),1例獲PD(7.1%)。肝癌相關癥狀改善(肝區(qū)疼痛癥狀緩解、體重增加)在介入化療結束后第1周為78.6%(11/14),第2周為85.7%(12/14)。Karnofsky:14例患者中顯效1例(7.1%),有效11 例(78.6%)。
14例患者用吉西他濱動脈+DDP灌注后第7天復查血常規(guī)均無明顯骨髓抑制,期間1例出現(xiàn)輕度皮疹,10例有輕度惡心嘔吐,經對癥治療后均能控制癥狀。第14天復查血常規(guī)僅有1例有Ⅱ度骨髓抑制,經G-CSF用藥后血象恢復正常,14例患者復查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無明顯損害。
吉西他濱作為一種阿糖甘類似物,有其獨特的抗腫瘤機理,在非小細胞肺癌及胰腺癌治療上已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近年來已開始應用到晚期肝癌的治療上,報道首先有全身靜脈用藥,總有效率42.9%[3],后有肝動脈插管灌注,總有效率35.2%[2]。但動脈插管結合靜脈全身用藥的雙路化療則未見報道??紤]到肝腫瘤90%的血供來自肝動脈,介入性肝動脈插管灌注可達到腫瘤區(qū)靶血管的藥物濃度高、提高療效及減輕毒副作用,再結合全身靜脈用藥可追加治療劑量,從而進一步提高療效。本組14例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78.6%(11/14),而且毒副反應較輕,無一例患者有嚴重胃腸道反應或重度骨髓抑制,這一點對晚期肝癌老年體弱患者猶為重要。
本研究治療組的病例數(shù)不多,觀察時間不長,總有效率與其它晚期肝癌治療方案的療效比較意義不大,故未設立對照組評價療效,其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測。
[1] 劉崎,賈雨辰,田建明,等.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中影響生存因素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1996,18(5):359.
[2] 石學濤,李勝,衣龍海.吉西他濱肝動脈灌注治療晚期肝癌[J].中華癌癥雜志,2003,13 (3):280.
[3] 陳樟樹,陳曦,歐陽學農,等.吉西他濱治療8例晚期肝癌[J].中國癌癥雜志,2001,11(6):532-533.
[4] Storniolo AM,Enas NH,Brown CA,et al.An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treatment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genuitaline:results for over 3000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rcinoma[J].Cancer,1999,85(6):1261-1268.
[5] 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