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丹
四平日報社,吉林 四平 136000
以一個讀者的視角來看,我們希望報紙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什么內容,那它在傳播的過程中就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永遠的,有需求才有市場。深度的,現(xiàn)實的,有前瞻性的報道能讓讀者耳目一新。而在表現(xiàn)形式上,它應該是多側面,多角度,且棱角分明,恢弘大氣的。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敢說真話,能夠反映現(xiàn)實狀況甚至能解決問題的報道。
報紙新聞相較于雜志刊物等平面媒體來說,最大的區(qū)別是具有及時性。它突出的重點應該在新鮮的話題,有熱度的人物和事件上。那它的及時性也要求記者在采訪中抓住話題的精髓,掌握談話的側重點,以及控制整個談話的進度和脈絡。
在了解了傳播的特性之后,為了更好的把握即興采訪的運用技巧,我們還需要了解傳播的受眾心理。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報紙傳播的主流受眾群體是中老年男性。一般報紙的實事新聞占整版報紙的絕大部分,而男性更有關注實事焦點新聞的興趣。那這類群體里又有哪些典型的需求心理呢。
受眾心理是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聞要素價值的體現(xiàn),為受眾接受程度所制約。受眾接受的多,那么新聞價值也成倍增長,反之亦然。隨著人們所身處的環(huán)境的變化,時代的變遷,受眾群體的心理在好惡、追求、憧憬、情感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異。但是不變的是新聞信息的針對性和流向性。大多數(shù)關心的是與我們切身利益相關聯(lián)的,身處周邊的新聞。
但是另一方面,新聞的傳播也可以引導受眾群體的心理和興趣。比方說,一個對體育不感興趣的讀者,在讀了中國女排勇奪世界冠軍的新聞后,可能就會突然對體育產(chǎn)生了興趣。
從這個角度來講,也體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的一份責任。我們是大眾傳播和主流引導者,那么我們所傳遞的信息就該是具有積極引導作用的。
一般的新聞傳播的關鍵在于吸引受眾者的眼球,但是使之接受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增強傳播的效果,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努力適應受眾者的心理,即時的把握受眾者脈搏,有效地,科學地把握受眾者心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成功的采訪,在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而一個成功的即興訪談,在具備充足的準備工作之外,還得有扎實的工作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
即興采訪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幅水彩畫。如果說了解傳播特性是構思,把握受眾者心理是構圖的話,那最后技巧的運用就是上色。畫畫得好,除了構好圖之外,還得有畫龍點睛的上色。但是,相反的,如果色上的不好,就會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
那么,如何利用好構好的圖,如何讓報道內容錦上添花呢。技巧很重要。
報道要言之有物,要想實現(xiàn)這一要求,在采訪的過程中就要訪而有“物”。這里的物是指對采訪的內容的實實在在的了解。在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需對采訪對象、采訪的事有一個充足的了解。從而總結出此篇報道的側重點,關鍵詞,以及主流思想是在哪些方面或是哪一部分,寫報道的時候也要詳略得當。
采訪者在這時扮演的就如同一個軍師的角色,能掌握多大的主動權。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采訪者在采訪中能掌握多大的信息量。需要縱觀整體,在采訪陷入僵局或是出現(xiàn)意外狀況的時候,有很強的應急處理能力,抓住整個采訪脈絡的主動權。
抓住采訪的主動權并不是說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強勢,要咄咄逼人。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引起被采訪者的反感,甚至在報道出來之后,還會引起受眾群體的厭惡情緒。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在采訪前就做足充足的功課,那么在采訪過程中就知道什么是該說的,什么是不該說的,什么是可以多問的,什么是要盡量避免的。
在把握好全局之后,每一個階段也要控制好進程。量變確實可以引起質變,但若是盲目的追求量的發(fā)展,或是沒有很好的控制好量的發(fā)展速度,有時候也有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可能的影響。
那如何控制采訪進程呢。首先在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可以邊采訪邊觀察受訪者對什么話題比較感興趣,受訪者的興趣點在哪。在采訪一件事情的時候,采訪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和觀察,得出自己的總結。除了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之外,還要知道該說的應該要說多少。采訪者要清楚這期的主題是什么,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
而從傳播的角度來講,一旦這篇報道出來了,會有多少人看到,又會有多少人對其感興趣,在感興趣之后又有多大程度會受報道的影響。采訪者要做的是,把握好度,控制好度的發(fā)展,讓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出現(xiàn)質的飛躍。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會引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他得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同樣的,一篇報道只有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才能明確報道出來之后,它將起到多大的傳播效果。比如說同樣是一篇人物類的采訪,不同的是受訪者一個是花甲之年的二胡老爺爺,一個是青春年華的手語女教師。那么在采訪的過程中,就要清楚二胡老爺爺要表現(xiàn)的思想是老當益壯,樂觀,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提下生平事跡,以及這些事跡對他這種精神的影響。而后者,青春年華的手語老師,最需要表達出來的是她的這種春蠶精神,對殘疾學生的愛護,對教師這份職業(yè)的奉獻精神,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責任。甚至可以從目前殘疾人的生存狀況,社會對其的歧視或是關愛程度等方面入手。
[1]吳利前.新聞傳播受眾心理淺析[J].新聞采編雜志,2007(5).
[2]張建勝.新聞熱線與報紙傳播[J].新聞愛好者,2008(8).
[3]鄭勇.淺談報紙版面語言的“第一眼效應”[J].江蘇科技報,2006.
[4]霍湘.中煤地質報社.全方位提高報紙編輯的業(yè)務能力[J].中煤地質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