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江
吉林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33
會議報道是電視新聞里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同時也是觀眾最不買賬的節(jié)目。如何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讓兩頭滿意,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就會議新聞提出一些看法和一些有操作性的具體的改革方案。
縱觀會議新聞,或總結經(jīng)驗、提出問題,或制定計劃、布置工作。開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所以有的會議新聞本身就有新聞價值,而且能提供很多很好的新聞線索,具有那種能夠滿足社會對新聞需要的素質(zhì)。因此,對會議新聞要重視起來,不要因為觀眾不太買賬,就全盤否定,把會議新聞說得一無是處,這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極端錯誤的。
但我們在肯定會議新聞存在價值的同時,一定要正視目前會議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這主要表現(xiàn)在:過多、過濫、過水、過淺,報道手法陳舊雷同、形式呆板單調(diào)、內(nèi)容空洞無物、語言干癟無味,有效信息含量低。這些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程式化的“八股”文盛行:“套話”、“空話”、“官話”連篇累牘。這類所謂的新聞充斥于新聞欄目,很難吸引受眾的關注目光。
會議新聞涉及面比較廣泛,為論述的方便,這里將其分為常規(guī)會議新聞和行業(yè)會議新聞兩類加以分別論述。
1)這部分會議新聞一般指中央、省、市各級黨委、人大、政府、紀委、政協(xié)的例會。由于這類會議內(nèi)容重大、時效性強,往往要求當日播出,有關部門還要事先把關審稿,甚至與報紙、廣播一起發(fā)新聞通稿,所以這部分會議報道的改革確有些難度。但客觀地說,從來沒有哪個部門反對過電視新聞報道形式的一些變化甚至突破,只要報道內(nèi)容不出問題。相反,省領導對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新聞報道一直采取鼓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谝陨险J識,對這類會議的報道形式要有突破,其中一些重要會議新聞可以進行分解,提煉出不同的主題各自成篇,以組合報道的形式報道,產(chǎn)生1+1>2的效果;
2)在行文中,省委書記、省長等省領導的講話不再用“重要講話”字樣;摘錄領導講話要簡明扼要,多摘錄那些領導以前沒有講過的話,少摘錄或不摘錄那些領導曾反復講過的,大家已耳熟能詳?shù)脑挘桓寮陀^,不要加入主觀感情色彩,不用對領導恭維、稱頌的詞語,如“輕車簡從”、“冒著寒風”等。至于會議程序介紹,參加、出席、列席人員的點名等問題,要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辦。如沒有特殊要求,則盡量簡化。
行業(yè)會議數(shù)量大,內(nèi)容豐富,有關新聞主管部門一般不審稿,因此,更便于記者自主地在會議當中找到線索,受到啟發(fā),甚至不報會議,另起爐灶,寫出有水準的會議新聞。我認為,要拍好行業(yè)會議新聞,總起來不外有兩種方法;一是“壓縮”,二是“加強”。一般行業(yè)會議要大力壓縮,壓縮文字,壓縮會議程序,會議內(nèi)容,只提煉一條動態(tài)消息即可。兩條以上即發(fā)綜合報道。所謂加強,就是對重點行業(yè)會議,要求記者吃透會議精神,從中挖掘主題,做到走進會場搞采訪,跳出會議做報道。具體建設如下:
1)尋覓亮點
所謂亮點,即會議中富有時代特點或體現(xiàn)新觀點、新做法的“個性”?,F(xiàn)實告訴我們,任何會議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寫好會議新聞,要著力抓住會議的亮點——個性,少寫或不寫會議程序,才能產(chǎn)生富有新聞的會議新聞。在實際采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觀眾的興奮點,從繁雜的會議內(nèi)容中捕捉最新鮮、最顯著、最有特色、也最受群眾關注的實質(zhì)內(nèi)容,把人們最想知道的東西干凈利落地寫出來、拍出來,避免就會議報會議。但有時在一個會議中,好多內(nèi)容都是有價值的,那么,是不是凡是有新聞價值的東西都要報道呢?在選材這個問題上,要做到“只砍一刀”,就砍群眾最關心也最想知道的,也即“亮點”的“那一刀”,就像鄭板橋說的那樣:“冗繁削盡留清瘦”。至于有價值的內(nèi)容,視具體情況而定。
2)少用或不用會議鏡頭
作為電視會議新聞,畫面一定要拍好,會議場面,特別是領導的鏡頭要到位。但整個新聞最好不要將會議畫面一灌到底,盡量插一部分行業(yè)鏡頭,有的行業(yè)會議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會議畫面。在這方面《吉林新聞聯(lián)播》已做了許多嘗試,效果不錯,節(jié)目明顯好看了,省領導及有關主管部門也未提出異議。
要結束編排新聞“會議掛帥”的做法。編排新聞“會議掛帥”反映了新聞報道中的一個業(yè)務思想問題。由于把會議新聞等同于政治第一,因此,會議新聞太多、太大、大濫、太靠前,已成為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的通病。應該強調(diào),這中通病已經(jīng)成為久治不愈的頑癥,迫切需要加以根治,包括業(yè)務思想的轉(zhuǎn)變和技術措施的改革。觀眾早以注意到,電視新聞大體有一中“規(guī)格”,即前后次序的排列,并不是以內(nèi)容的重要性如何來衡量和決定,而是從參加會議領導的官職高低來分,第一把手參加的活動排在第一條,第二把手參加的活動排在第二條,以下類推,不能越雷池一步。什么活動,都要“比高低”,“排座次”,并不客觀評估和鑒定其是否真正具有新聞價值,而且是一成不變的新聞模式,長此以往,電視新聞節(jié)目又怎能贏得觀眾的喜愛。
[1]陳長霞.試論電視新聞的激勵作用[J].北方傳媒,2 0 0 7(6).
[2]姜躍忠.論新聞報道中“蟻族”話語權的缺失及媒體反思[J].當代電視,2 0 1 0(1 2).
[3]葉子.電視新聞:與事件同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 0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