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辛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6)
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長效機制探析
韋慶辛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6)
建立一套科學完備、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對于促進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與常態(tài)化,推動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有效地、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具有根本性的意義。當前,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應著力構建領導機制、學習機制、督查機制、激勵機制以及保障機制等五大機制。
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長效機制
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把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學習型黨組織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基礎性工程。高校黨組織是高校事業(yè)發(fā)展的領導核心和組織保障,在高校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對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推動學校事業(yè)又快又好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當前,各高校均非常重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并著力推進這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學以致用的本領得到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領導力得以進一步發(fā)揮,黨的先進性建設得到持續(xù)加強,為培養(yǎng)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高校在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學習積極性不夠高;一些黨員干部的學習面較為狹窄,學習內容較為膚淺;部分高校的學習制度不夠健全,執(zhí)行制度不夠嚴格;一些黨員干部的學習與實踐脫節(jié),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等。為使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有效地、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不斷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與常態(tài)化,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完備、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
抓好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關鍵在領導,責任在班子,必須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和健全的組織體系,才能發(fā)揮約束力,激發(fā)學習內動力。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高校應成立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領導、協(xié)調指導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各基層黨組織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落實好領導和指導責任,確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網絡體系,確保創(chuàng)建活動全覆蓋。
二是明確領導責任。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明確黨組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從上至下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和機制。
三是堅持領導帶頭。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是組織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具有直接的引領和示范作用。[1]要采取切實有效舉措,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兩級黨委中心組的學習。要進一步規(guī)范學習管理,持之以恒地堅持好兩級中心組定期學習制度,使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得深一些,掌握的理論知識更豐富一些,努力在理論武裝、成果轉化、推動工作等方面為全校黨員干部作出表率,帶動全校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四是建立聯(lián)系點制度。發(fā)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建立校黨委、基層黨委領導聯(lián)系點制度。各級領導要經常深入聯(lián)系點,指導創(chuàng)建,解決問題,力爭把聯(lián)系點辦成示范點,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
改變傳統(tǒng)學習模式,建立長效學習機制既是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重要內容,也為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一是健全學習制度。衡量一個黨組織是不是學習型黨組織,很重要的一點是看有沒有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習制度。[2]高校應及時總結黨員干部學習教育的經驗,建立健全黨組織中心組學習制度、學習考勤制度、學習檔案制度、學習培訓制度、學習考核制度、學習成果轉化制度等,并在創(chuàng)新制度、完善制度、執(zhí)行制度上下功夫,著力推進黨員干部學習教育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與常態(tài)化。
二是豐富學習內容。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敏銳關注世情、國情、省情,特別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不但要學習黨的基本理論,還要廣泛學習經濟、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知識,學習借鑒同類高校改革發(fā)展的先進經驗,學習做好本職工作所必需的一切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
三是改進學習方式。各高校應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要求黨員干部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倡導自主式學習;把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倡導參與式學習;把個人學習與團隊學習結合起來,倡導互動式學習;把學習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倡導探究式學習。
四是創(chuàng)新學習途徑。舉辦各類培訓班、學習班、研討班,舉辦輔導講座、報告會、讀書會,開展論壇、知識競賽、技能比賽,舉辦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健康文體活動。[3]另外,積極運用黨員遠程教育網絡,網上選學,打造黨員干部學習的新平臺。
加強督促檢查,是抓好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手段。督促檢查對于及時了解黨員干部學習情況、促進各項學習制度落實到位,保證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順利推進、不走過場、不出偏差、收到實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一是檢查促學。高校應定期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學習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使理論學習克服“虛浮”現象,成為硬指標。要檢查黨員干部學習時間落實情況、集體學習出勤情況、個人自學情況、學習心得體會撰寫情況以及學以致用情況等,重點檢查學校各基層黨組織中心組組長履行職責情況、中心組學習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發(fā)揮情況,并向所檢查的院系、部門提出建議,發(fā)現、總結好的做法和經驗,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促進學習活動深入開展。
二是旁聽督學。由學校黨委中心組成員有計劃地參加其聯(lián)系的基層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旁聽,保證全年到每個中心組旁聽至少1次。通過旁聽,向基層中心組通報學校黨委中心組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督促基層中心組加強學習,并做到學用結合。
三是述職評學。建立健全“干部述職時述學、黨員評議時評學、組織考察時考學”的督學制度。高校兩級中心組成員在班子民主生活會上、屆中述職中、年終考評時,把個人理論學習情況和成效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述學、評學。四是考試查學。每年統(tǒng)一組織黨員干部進行理論考試,檢驗學習效果,將考試成績進行通報,并記入個人理論學習檔案。
建立健全科學、規(guī)范的學習激勵機制是提高黨員干部學習內動力,有力促進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有效保障。
一是明確激勵導向。將理論素養(yǎng)、學習能力、學習成果和用理論指導實際工作的情況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形成注重學習的用人導向。把學習作為評判黨員干部素質、認定其實績的首要條件,著力消除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多學少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等學習無用論思想,從而激發(fā)黨員干部學習的內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是樹立先進典型。積極推介、宣傳在創(chuàng)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報道的力度,推廣先進經驗,以營造不斷學習、善于學習、崇尚學習的良好風氣。
三是強化督查結果運用。將督查結果計入對各級領導班子的綜合評價中,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及主要負責人是否稱職的重要依據。將黨員個人學習情況載入學習檔案,作為民主評議黨員、年度考核、晉職晉級、職稱評定和評先評優(yōu)的重要依據。每年對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對后進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以及誡勉談話,并取消評先評優(yōu)資格,形成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共同上進的良好格局。
四是綜合運用考核結果。要把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與“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活動結合起來,同步納入考核,結果綜合運用。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高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落實保障學習的投入措施,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提供支持。
一是要加強黨務工作者培養(yǎng)和教育力度。要從政治、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關心和支持黨務工作者,從而為創(chuàng)建學習型黨組織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5]
二是要加大投入。要對豐富學習內容、改進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途徑等方面所必需的經費給予保證;要加大培訓力度,使黨員干部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受高質量的理論學習和業(yè)務知識學習培訓;要加大硬件投入,加強各類學習陣地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種新興媒體,特別要高度重視、充分利用以互聯(lián)網為核心的網絡陣地,整合各類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三是要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要把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中之重,形成鼓勵學習、協(xié)作學習、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文化環(huán)境,把文化熏陶、道德培養(yǎng)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王亦農.高校應走在“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前列[J].中國高等教育,2010,(7):26-27.
[2]人民日報評論員.把制度化、機制化作為根本保障——五論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N].人民日報,2010-3-1(04).
[3]萬紅慧,肖俊.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30-32.
[4]陳作義.構建"四大機制"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J].學習月刊,2010,(17):103.
[5]施宙,魯成偉等.推進高校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制度創(chuàng)新.工會論壇,2010,16(4):121-122.
韋慶辛(1968─),男,蘇州大學離退休工作處助理研究員,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