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婚戀觀是人們對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培養(yǎng)處在青春期后期的女大學生正確的婚戀觀,引導她們追求高尚的愛情,促進她們組建和諧的家庭,無論是對女大學生個體身心的健康成長,還是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jù)調查,女大學生戀愛現(xiàn)象非常普遍。有關學者對上海、重慶、廣東、河北、陜西等地的1500名大學生的婚戀觀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正在談戀愛”的學生占44%,“曾經(jīng)有過戀愛經(jīng)歷”的占61%,“處于觀望狀態(tài),一旦有了合適的對象也可以考慮戀愛”的學生占9%,“不準備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的只占12%。[1]作為一個高文化和高情感需求的群體,愛情在大學生涯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但戀愛又是一門難以駕馭的人生藝術。90后女大學生,在躋身龐大的戀愛群體的同時,如何對立正確的婚戀觀是一個新的課題。
戀愛動機是戀愛行為的內在動力,決定了戀愛目標以及戀愛生活方式的選擇。[2]女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追求真愛型。這類女大學生目的是尋找人生的伴侶,追求恒久穩(wěn)定的愛情,同時能妥當協(xié)調愛情與親情、友情、學業(yè)之間的關系。2.體驗人生型。這類女大學生認為戀愛是心智成熟的過程,異性交往是人際交往的一部分,能夠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塑造,提高情商和培養(yǎng)人格。這種戀愛重在參與過程,而不是必須要求結果。3.虛榮攀比型。這類女大學生找男朋友,更看中外表長相、經(jīng)濟基礎、消費觀念、名譽聲望和家庭背景等,以這些為滿足戀愛心態(tài)的前提條件,找男朋友的范圍也不僅限于男大學生,而是傾向于社會人士。4.孤獨寂寞型。這類女大學受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的雙重影響,很盲目地踏上戀愛的道路。
戀愛與學業(yè)是矛盾統(tǒng)一的。當戀愛適合學習發(fā)展的狀況時,就會促進學業(yè);反之,當戀愛所花費的時間精力等與學習的發(fā)展相互沖突,不能合理分配時,就會造成阻礙,成為學業(yè)發(fā)展的桎梏。如何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yè)的關系,是所有戀愛中的女大學生們必須面臨的問題。戀愛對學業(yè)是否具有影響,以及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jù)有關調查,有21.1%的女大學生認為談戀愛能促進學習;有14.2%的女大學生認為談戀愛阻礙學習;有48.4%的女大學生認為依情況而定;有16.3%的女大學生認為談戀愛對學業(yè)沒有影響。[3]
90后女大學生的性觀念呈現(xiàn)多元化,對婚前性行為持較寬容的態(tài)度。女性的弱勢地位,導致女大學生易受到性侵犯,例如為考研、就業(yè)及在高校中獲得某些利益,發(fā)生潛規(guī)則、一夜情和性交易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榍靶孕袨?,不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承受,女大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生理失貞,更為嚴重的是心理失貞,羞愧、焦急、恐懼、絕望都有可能紛至沓來,自尊自信與歸屬感也會逐漸喪失。由性行為引發(fā)的意外懷孕、被迫人流、生子或棄嬰等影響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現(xiàn)象令人堪憂。
1.性取向的多元化特征。比如同性戀,我國并未認可同性戀合法化,但國外存在著同性戀合法化、公開化的情形。據(jù)有關高校專家調查,1.13%女大學生是同性戀,對異性不做出性反應,而被同性所吸引。同性戀中的大多數(shù)是雙性戀,只是極少一部分人存在同性戀行為。[4]
2.失戀。有戀愛就有失戀,女大學生也與一般青年一樣會受到種種心理上的影響,相對來說,以理智的方式予以處理的為多。但是有些女大學生因為受傳統(tǒng)的性道德的影響,造成女性覺得感情被遺棄、受屈辱,有莫名的孤寂之苦。如果這些痛苦得不到宣泄和疏導,心理沖擊就顯得特別嚴重。調查顯示,女生自殺的34%因戀愛問題,這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園環(huán)境。[5]
3.閃婚、征婚。我國實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只要達到法定婚齡,并符合結婚其他法定條件的婚姻,應當受到法律保護。根據(jù)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的原則,2005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撤銷了原規(guī)定中“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xù)的學生,作退學處理”的條文,從此學校不得干涉和禁止本科生結婚。不甘只做男女朋友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玩起了閃婚,但隨意降低時間成本的婚姻,難保感情質量不達標,往往閃婚之后就面臨閃離的困境。每周黃金檔的電視交友娛樂節(jié)目中,不乏閃爍著一張張女大學生稚嫩的臉龐,個人信息和擇友標準赫然在目。爆紅網(wǎng)絡的交友平臺,也是女大學生征婚的主力渠道。在校女大學生成為待嫁一族,值得思考。
邊際人格是由文化長期沖突引起的新舊文化、價值交替過程中的產(chǎn)物,生活在新舊雙重的文化生活中:一方面享受著雙重文化的某些優(yōu)點,得到祖先得不到的滿足;一方面又被兩極化的價值所撕碎,感受到祖先所難有的痛苦。[6]女大學生自身矛盾的人格是內因,特別是處于中西文化沖突的年代,往往古今交會、新舊雜陳。在對待婚戀觀養(yǎng)成的問題上,她們通常表現(xiàn)出邊際人格的特征: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家庭主義
家庭主義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是對家庭榮譽的重視,追求家庭高度的統(tǒng)一與和諧。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主義,奠定并維系了家庭主義的價值網(wǎng)絡。所有的價值網(wǎng)絡當中,親親原則不但把家提高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群體的地位,而且把維系家這一生活群體感情的“孝悌”視為最高道德價值的表現(xiàn),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一原則為增強傳統(tǒng)家庭全體成員的一體感奠定了不拔之基。為了維持門風,女性必須斂抑自己的個性,婚戀也需符合家庭主義的基本要求。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相比,在選擇戀愛對象是否征求家人意見問題上,表現(xiàn)出更弱的獨立性?;閼賳栴}尊重家人的意見,聽從家庭長輩的安排,未將該問題完全看作是自己個人的事情,正是中國家庭本位思想的折射。
2.西方文化的自由婚戀觀
西方文化中的婚戀觀是建立在個人本位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個人意愿的自由表達,強調的是契約人倫關系。當代女大學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婚戀觀也在發(fā)生變化。首先,人權平等。人權平等是女大學生要求婚戀平等的基礎。其次,性觀念解放。受西方大眾文化尤其是描寫青年戀愛的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甚至黃色書刊及網(wǎng)站等的影響,女大學生的性觀念日益開放。最后,“含金量”增加。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競爭和消費的多重壓力與誘惑,導致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呈現(xiàn)物質化趨向?!皩W得好不如嫁得好”便是婚戀觀“含金量”增多的真實寫照。
3.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婚戀觀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女大學生的婚戀觀表現(xiàn)出明顯的矛盾性。
第一,開放與保守并存。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些女大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不道德的,甚至應受到法律制裁;但同時又受到西方文化浸染,有些女大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可行的。對待傳統(tǒng)的忠貞觀念,既重視,又理解和寬容,這正是社會轉型條件下女大學生矛盾婚戀觀的表現(xiàn)。
第二,工作與家庭兩難。平等的教育機會,使女大學生的心智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使之在社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又對家庭有強烈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在工作和家庭的兩難選擇中,有的女大學生更側重家庭。為此,她們當中有部分人以受教育為覓取對象的手段,或獲得優(yōu)裕生活的橋梁。
家庭教育與女大學生婚戀觀的養(yǎng)成密切相關,但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中的家庭,還未能完全實行民主,使子女與父母在婚姻與戀愛基本觀念上存在代溝。
首先,缺乏情感互動。子女與父母之間情感反映與互動的缺乏,是女大學生追求愛情的重要原因。受傳統(tǒng)家庭倫理思想影響的父輩與受多元開放文化影響的當代女大學生之間的接觸焦點十分有限,關于戀愛、婚姻、性等羞澀的話題,通常會避諱。如此缺乏情感反映與互動的家庭關系,使得子女期望通過與外界交往來滿足情感需要,解除心里的寂寞與孤獨。大學校園成為“寂寞群眾”愛情種子滋生的土壤,女大學生通過戀愛,能夠把自己與他人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取得他人的情感反應,從而修建在家庭中殘缺的人際心靈之橋。
此外,追求新奇事物。對新奇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的差異,使兩代在婚戀觀上產(chǎn)生沖突。生活在傳統(tǒng)家庭里的個人,重視生活禮節(jié),富有很濃的倫理意味。在倫理教化的范圍之內,嚴格地效法古圣先賢,認同歷史傳承,抑制新奇經(jīng)驗的追求,如在公開場合對異性的親密接觸,會被認為傷風敗俗,處于飛速發(fā)展社會中的女大學生,心智得到更多的解放與提升,不僅在高校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從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中學習婚姻、戀愛與性的知識,開始走進了以顯性教育為主、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婚戀課堂,以此填補從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新奇經(jīng)驗。
當下,我國多數(shù)高校對大學生戀愛問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缺乏適當?shù)慕逃鸵龑В古髮W生婚戀觀的養(yǎng)成與學校的教育之間形成斷接。
1.書本上的避諱之言
現(xiàn)有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而涉及婚戀觀教育篇幅較少。強調青年樹立無產(chǎn)階級戀愛觀和遵循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準則,關于何為愛、如何愛、拒絕愛等教育則未涉及到,尤其是有關性道德和性健康的教育在很多高校還是空白。書本上對大學生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未能表現(xiàn)足夠的重視,也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對老師的敬畏之心
女性身處逆境的時候,通常會表現(xiàn)出膽怯、內向、軟弱的性格特征。當遭受戀愛挫折不能進行正常學習時,尤其是意外懷孕之類由性行為引發(fā)的事件,女大學生會因傳統(tǒng)的道德感認為有損師道尊嚴,怕老師知道。因戀愛造成的曠課逃學等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行為,也擔心會受到批評與處分。更怕老師會告訴家長,受到家長的斥責與鄙棄,成為整個家族茶余飯后的笑柄,如此敗壞門風之事因心理恐慌而難以啟齒。
3.課堂中的羞澀之情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左半腦和右半腦之間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情感豐富且細膩。用情感來思維,戀愛狀態(tài)通常是無法用理智控制的沖動和狂熱。當身體、心理、精神上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往往陷入自卑和迷惘,渴望通過傾訴來分享情感壓力。但傳統(tǒng)課堂大多通過灌輸式理論教學和主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女大學生不僅需要有向教育者尋求幫助的勇氣,更需要有當眾剖析個人隱私的勇氣。眾多同學作為聽眾可能會同情鼓勵,也可能會冷嘲熱諷。因此,女大學生羞于家丑外揚,往往會拒絕在課堂上探討個人婚戀觀養(yǎng)成中的種種困擾。
1.開闊視野,理性對待愛情
女大學生婚戀教育是為了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增強自尊自信自愛,養(yǎng)成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諧的愛情觀。無論是戀愛對象的選擇還是感情糾紛的處理,應從多角度多元化的視野分析,并且訓練自我的開放思想,擁有汲取中西文化精髓的智慧,從沉溺于自我中心的想法中跳出來,努力克服和防止邊際人格的形成。在自我評價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其婚戀的能力,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
2.解放自我,獲得情感自由
當代女大學生應認識到,恰是在戀愛中遭受到挫折,才催生了戰(zhàn)勝困難的生理沖動即勇氣,這是戰(zhàn)勝恐懼、獲得力量和清醒頭腦及克服前進障礙的情感機制,把人推向光明。當擇偶遇到糾結、失戀感到沮喪、爭吵受到委屈的時候,選擇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是勇敢的表現(xiàn),重新振作起來所能依傍的只能是積極的力量而不可能是消極的情感。勇敢的愛自己,愛他人,有意識地追尋情感的自由,它才會屬于你。
1.個體性的尊重
個體性的尊重,是現(xiàn)代家庭與個人關系重組的一個重點。實際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應盡量學習互相尊重,嘗試放棄獨斷的權威方式,傾聽子女對婚戀現(xiàn)象的看法,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戀愛動機,尊重子女對戀愛對象的選擇。這不只是為了尊重別人,也是為了尊重自己,是彼此都能保持獨立的人格,使家庭成為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場所,從而改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與生活現(xiàn)狀之間失調的現(xiàn)象,是緩解關于婚戀觀念代溝的一劑良藥。
2.責任感的培養(yǎng)
從子女婚戀觀的教養(yǎng)著手,培養(yǎng)當代女大學生成為一個獨特的個人,不僅對家庭負有責任感,而且范圍擴大到對社會的責任感。改變傳統(tǒng)家族的小圈圈意識,父母應把社會參與和政治參與視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重視家庭榮譽這一傳統(tǒng)特質仍應保留,只是榮譽的范圍應予擴大。畢業(yè)后將成為一個新家庭成員的女大學生,如果能對社會盡責任,應當視為家庭的至高榮譽。
1.更新教育觀念
女大學生婚戀觀教育不限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狹隘觀念,更需要具備大思想政治教育觀。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觀是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教育觀,需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發(fā)展”的人本哲學思想、“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工作理念及“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論。[7]高校應當以大思政教育觀為指導,培養(yǎng)女大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婚戀觀。
2.理論武裝頭腦
用科學理論武裝廣大青年學生的頭腦,是使其掌握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8]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努力提高女大學生理論武裝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正確的婚戀觀養(yǎng)成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對女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灌輸是必要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婚戀觀的教育內容應不斷改進,不僅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更應彰顯時代特征,貼近女大學生實際生活,教授戀愛方法、戀愛心理、戀愛藝術等。
3.注重人文關懷
無論是“兩課”教師、輔導員或黨政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負有育人職責,應給予女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改變傳統(tǒng)的代際式的單向式教育,傾聽、感受、分享女生在婚戀中的喜悅與歡樂,理解、體貼、解決她們的煩惱與挫折,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有具體措施的關愛,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動機。
4.突出主體地位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女大學生個體應給予充分的尊重,突出女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女生的能力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教育活動中引導女大學生進行價值辨析,幫助女大學生面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多種信息,不斷地進行思辨,使女大學生養(yǎng)成戀愛風險預測能力和處理戀愛變故的應變能力。
5.多樣化教育形式
除了課堂和專題講座,還應通過演講、辯論、小組討論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對婚戀觀教育的興趣。性道德與性知識屬于婚戀教育的重要內容,涉及了醫(yī)學、遺傳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美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因此對女生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和生理衛(wèi)生教育,開設女性教育講堂,提高女性自我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建立女性的保護措施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筆者認為,婚戀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女大學生,還包括男大學生,甚至社會全體成員,因為這是一個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問題。重視女性的情感需求和關愛女性的身心健康,是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女大學生婚戀觀的養(yǎng)成絕不單是個人、家庭、學校方面的問題,更需要整個社會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
[1]劉秀倫.大學生婚戀觀調查[J].教育與職業(yè),2008,(2).
[2]劉衛(wèi)民.大學生婚戀觀的思想政治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1).
[3]馬天芳.關于當代高校女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研究[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0).
[4]燕虹,左丹.女大學生同性戀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11).
[5]楊東平.2005年: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王國炎,陳愛生.論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觀[J].思想理論教育,2006,(7).
[8]李毅.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