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范同壽
一曲永恒的愛國主義長歌
■ 文/范同壽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種基本精神和道德準則。奢香夫人顧全大局、愛國愛鄉(xiāng)的情結,是一曲永恒的愛國主義長歌。
有關貴州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這在我個人的印象里并不多見。
貴州高原本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地區(qū)。奢香夫人的事跡早些年已為國人所知,但因那時傳媒手段的落后,演藝水平的制約,影響甚為有限。如今由貴州本省創(chuàng)作拍攝,有關部門傾力支持打造的28集電視連續(xù)劇,終于與廣大觀眾見面。
初看幾集之后,感覺該劇不僅令人視角一新,在制作上粹集了現代電視藝術的表現手法,編劇者更以馬燁通過馬皇后關系獲取職位的情節(jié)引入故事,確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手法,將觀眾引入明初西南地區(qū)政治斗爭的旋渦。通過熒屏似乎形成了一種“氣場”,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作為觀眾,期盼著貴州高原這片封建時代被視為蠻荒之地,如今享有“多彩”、“神奇”、“秀美”、“爽人”種種美譽的沃土,在大幕開啟之后能盡快得到展現。
電視連續(xù)劇《奢香夫人》的播出,不僅是貴州文藝領域的一項成果,在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決定,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促進貴州多民族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該劇成功在央視一套的播出,仍然堪稱為一項重要、適時、有著歷史與現實意義的成功之舉。
愛國主義就是人們對于自己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及為她的獨立與富強而斗爭的獻身精神。明朝初年那場圍繞奢香夫人而展開的政治較量,事關剛剛從元朝末年戰(zhàn)爭中掙扎出來的國家穩(wěn)定與發(fā)展,更體現出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急功貪利的貴州都督馬燁蓄意挑起的事件中,代襲貴州宣慰使職的奢香,面對群情激憤的下屬,力排眾議,將個人榮辱置之不顧,以極高的智慧,有效地制止了一場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事,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是何等的胸襟與壯舉!
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愛國主義傳統(tǒng)源遠流長,表現形式廣泛,諸如保持民族大節(jié),捍衛(wèi)國家尊嚴,維護疆土完整,心懷天下,眷戀母邦,憂國憂民,為民請命,勇于革新,振興中華等等,都屬于愛國主義的范圍,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在奢香生活的那個年代,愛國主義不可避免地與“忠君意識”聯系在一起。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一種家、國同構的體制,國君既然是國家代表,在專制主義制度下,國難也就成了家仇,“忠君”被視為一種大義。為實現報國理想,維護一方的安寧,奢香表現出來的正是“以道事君,直言敢諫”。這種愛國情結雖然以忠君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因為實際上維護了中華民族、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文化,包括整個貴州高原的穩(wěn)定,便顯得更加可貴!
人們在欽佩奢香的凜然大義,為她能在極度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鎮(zhèn)定自若,以大局為重,化干戈為玉帛,制止一場有害于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戰(zhàn)爭而贊嘆不已的同時,卻不能不聯想到,古往今來,貴州各族群眾在歷史重要時刻所表現的那種愛國愛鄉(xiāng)的濃濃情結。從兩千余年前古夜郎王國與西漢王朝的和諧相處、魏晉時期謝太守的保境為晉、南宋時冉氏兄弟為合川釣魚城嘔心瀝血的防御設計、明初水西土司奢香夫人的愛國壯舉,直到清末民國初年若干志士仁人為共和與民主的犧牲奉獻,都是最好的證明。
愛國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永恒的主題。我們今天談論愛國主義,是站在中華民族的原則立場上,在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前提下來討論愛國主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奢香夫人的事跡,是一曲永恒的愛國主義長歌。因為奢香不僅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歷史豐碑,她那種顧全大局、愛國愛鄉(xiāng)的情結,即使再過若干世紀,也是值得我們推崇的價值觀念。所以,電視劇《奢香夫人》唱響的這首愛國主義長歌,貴州各族群眾將會世世代代地傳唱下去,直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之日,也永遠不會衰竭。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孟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