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 明
仁學會:貴州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團體
■ 文/張 明
1898年,在偏遠的貞豐州,吳嘉瑞建立了貴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團體——仁學會。仁學會宣傳維新志士譚嗣同的《仁學》思想,開啟了貴州近代資產階級維新與革命之先河,對貴州辛亥革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世紀末的貞豐州,是一個“深疑陰壑潛兕豹”、“村墟寂落爨煙火”的偏遠小城。1897年夏,在蒼涼的貞豐古道上,走來了一位風塵仆仆的官員,他就是在偏遠的貞豐州建立貴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團體——仁學會的吳嘉瑞。
吳嘉瑞,字雁舟,湖南長沙人,進士出身,官翰林院編修,出任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全國會試同考官等。當時中國內憂外患,吳嘉瑞常思如何培養(yǎng)人才,拯救民族國家,故與當時維新志士譚嗣同、梁啟超等往來甚密,被譚嗣同尊為“吾學佛第一導師”,并得贈詩兩首。1896年,譚嗣同的《仁學》在南京成書,這本書不輕易外傳,最初只在譚嗣同的幾位好友中傳閱,其中閱讀者之一便是吳嘉瑞。吳嘉瑞對譚嗣同也極為敬佩。
《仁學》集中表達了譚嗣同的變法思想,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早期代表作之一。章士釗在《疏黃帝魂》中載道:“譚以《仁學》示吳,吳錄副而去,大有可能”。
1897年,吳嘉瑞出任貞豐百層河厘金局總辦,見貞豐風氣閉塞,死氣沉沉,于是他決心傳播新知,啟迪民智,“自官貴州,頗負維新之望”,成為貴州近代維新運動之旗幟。1898年9月,吳嘉瑞以貞豐城內文昌宮為會址,創(chuàng)辦“仁學會”,這是貴州省第一個維新學會,以譚嗣同《仁學》思想為標榜,每晚作一次專題演講,縱論國內國際形勢,宣傳維新變法主張,“一時維新思想彌漫全城”,有志青年紛紛入會,正式會員多達30余人。
仁學會開啟了貴州近代風氣之先河,培養(yǎng)了貴州第一批資產階級維新和革命人才,正如《題貞豐兩等小學堂》對聯(lián)稱:“愿此地水草山花都吸收文明空氣;把一天歡風美雨俱鼓蕩革命新潮?!?/p>
仁學會培養(yǎng)出了張百麟、張鴻藻、胡剛、鐘振玉、鐘振聲、孟廣炯、李燊、楊漢初、孔哲卿、陳思敬、饒毅以及傅良弼、劉楷、饒存厚等著名弟子,他們后來都成為貴州辛亥革命的重量級人物。特別是貴州“自治學會”創(chuàng)始人張百麟,早在長沙時就拜吳嘉瑞為師;張百麟的父親張翰繼吳嘉瑞之后任貞豐百層河厘金局總辦。張百麟在貞豐探親時結識仁學會會員并接受了維新思想,使他最終成為自治學社的領袖,并領導了貴州辛亥革命。
1898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在封建頑固派的打擊之下失敗了,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北京菜市口。吳嘉瑞因組織“仁學會”被清廷查辦,“轎杠”(清律規(guī)定,緝拿一定級別的犯官,采用鎖拷轎杠)省城貴陽查問;“仁學會”也因此被禁止,部分轉入秘密活動,會員被迫紛紛外出,或遠赴日本留學,或入貴州陸軍小學,或任報刊編輯,或任學校教師,或入政界和軍界潛伏。
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吳嘉瑞出獄,先后任都勻、思州知府,并創(chuàng)辦思州官立中學堂。1905年,吳嘉瑞赴日本“考察學務、工藝、警察、監(jiān)獄諸政?!?907年,回國,任大定府知府。1909年,調任貴陽,任自治學社公立法政學堂監(jiān)督,旋署銅仁知府,擢貴東道,駐古州(今榕江縣城)。1911年11月4日,貴州宣布獨主,吳嘉瑞在古州“大會文武,慷慨陳說……”“即日組織軍政分府,推嘉瑞為副都督”。
仁學會是貴州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團體,培養(yǎng)了貴州第一批資產階級維新和革命人才,如傅良弼、鐘振聲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胡剛、付良弼、鐘振玉等9人則參加了“貴州自治學社”,他們回到貞豐,與孟廣炯、姜瑞熊等組織“貴州自治學社貞豐分社”,會員達50余人;胡剛、傅良弼、鐘振玉、譚子魚、饒存厚等捐資創(chuàng)辦珉州兩等學堂、珉州兩等女子學堂,傳播革命思想,培育人才。
鐘振玉還當選為資政院民選議員,在北京開設報館,發(fā)起建立中央政黨等。在貴州辛亥革命中,貞豐籍社員胡剛為貴州起義的“十人團”成員之一,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負責指揮工作;饒存厚等組織發(fā)動起義。
“仁學會”的變法維新思想對貴州社會影響深遠,為貴州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人才準備,對貴州辛亥革命產生重大影響。
(責任編輯/張?zhí)烀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