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建平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在首義地武漢隆重舉行
文/曹建平
201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和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武漢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江漢大學延安精神研究院在辛亥革命首義地武漢,共同舉辦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大會共收到論文30多篇,北京、湖北、廣東、湖南的專家學者和有關延安精神研究會的負責同志80余人參加了會議。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鐵映出席了會議并作了主旨報告。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鴻忠到會熱情致辭。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逄先知、有林、邢世忠、張啟華、蘇希勝,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任世茂,中共湖北省委副秘書長肖菊華,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武漢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向玲出席了會議。
27日上午的會議開幕式上,李鐵映同志作了《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主旨報告。他在報告中著重講了三點: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必然;辛亥革命是偉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座里程碑。會議全體代表與湖北省直機關、國有企業(yè)、高等院校部分負責同志共400多人聆聽了報告。逄先知主持了會議。
在理論研討會上,有12位同志先后發(fā)言,他們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李文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張磊、華中師范大學的章開沅、中國文物研究所的盛永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郭欽、武漢大學的蕭致治、江漢大學的楊衛(wèi)東、第二炮兵學院的趙澤寬、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馮天瑜、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的張篤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毛磊、武漢市政協的王功安。大家就辛亥革命的起因、經過、偉大意義、深遠影響以及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問題展開了研討。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一些同志有理有據、深具說服力的發(fā)言,得到大家普遍的認同。這些問題主要有:
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帝國主義多次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等,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他們屠殺中國人民,爭先恐后地迫使我國割地賠款,昏庸腐敗的清王朝完全淪為“洋人的看門人”。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沒有停止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在民族危亡面前,清王朝中的改良派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人物,想通過自上而下的“戊戌變法”,實施社會改良,擺脫危機。所有這些努力都在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封建勢力聯合圍剿下失敗。孫中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要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主共主國,并發(fā)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前的國內狀況早已是“政治不修,綱紀敗壞”,“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清王朝已處于大廈將傾的風雨飄搖之中。辛亥革命的發(fā)生,完全是歷史的必然。那種說辛亥革命是“革命狂熱”煽動下的“幼稚與瘋狂”,完全是不顧客觀事實的唯心主義的胡言亂語。
辛亥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推翻了清王朝,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偉大的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過去皇帝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被打倒,并公開宣布“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過去被鄙視乃至任意生殺予奪的“愚民”、“草民”,被宣布為國家的主人。從此,民主革命的思想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當中,不少人參加了辛亥革命或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并不斷探索,由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楣伯a主義者,繼承、完成和發(fā)展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業(yè),并把它繼續(xù)推向前進。
辛亥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辛亥革命的志士們雖然各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但他們?yōu)榱藝颐褡宓奈磥?,置個人功名利祿于度外,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地投入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篇章,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這些精神遺產主要包括為振興中華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置生死于度外”、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追求進步的自強精神,敢為人先、勇于變革的首創(chuàng)精神,敢于踐行、勇于擔當的實踐精神等等。
參加會議的同志認為,我們今天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僅要銘記革命先驅們的歷史功績,更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驅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優(yōu)秀品質和革命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