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雙喜
(中國婦女報社,北京 100009)
近年來,報刊上經(jīng)常刊登的人物通訊這類文章,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不但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輯們經(jīng)常寫,一些文學(xué)愛好者也常把寫人物通訊作為社會實踐的方式和習練文筆的機會,使這種屬于記敘文范圍、一種類似小報告文學(xué)的新聞形式,成為新聞報刊的一種主要新聞體裁。
人物通訊歷來是新聞報刊所重視的文體,因為它是以通訊的形式報道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反映其思想、言行、事跡和生活經(jīng)歷,展現(xiàn)其精神境界、人生軌跡和生存狀況等,從而達到教育他人、啟迪人生或監(jiān)督批判、警示社會的目的[1]。然而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有些時候會困于事實,通篇新聞事實、人物的言論過多,但人物形象卻顯得蒼白無力、干癟生硬、模糊不清,紀實人物不是由于過分的虛飾而使其失去清晰度和可信度,便是由于過分的平庸而缺乏鮮活力與感染力,以至于讀者懷疑他是誰?他說的話有沒有權(quán)威性?他的話能代表誰?為什么要采訪他?由此可見,人物的傳記性在人物通訊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傳記性,人物通訊也就缺乏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人物通訊的傳記性呢?人物通訊的傳記性與新聞性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
人物通訊中的傳記性實質(zhì)就是整個通訊整體看來就是一篇人物的傳記——更有新聞性與時效性的傳記;使人物通訊更具感染力和新聞性。人物通訊中的傳記性與新聞性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互相滲透、相互襯托的。
譚嗣同曾有“報紙,即民史也”的關(guān)于新聞報刊的見解[2]。如今人們認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人物通訊就是一個人的一頁歷史,一段新聞歷史,一個人的一部具有新聞性的、凸顯出人物個性的一篇有時效性、新聞性、傳記性、歷史性的傳記文章。
通訊中展現(xiàn)了人物的傳記性就能凸顯出人物的個性,個性是人物的心理與精神特質(zhì)的體現(xiàn),個性表現(xiàn)在人物的言談、舉止、氣質(zhì)、觀點等幾個方面,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正是通過其個性化的言語和行動展現(xiàn)出來的,而這也很好地和新聞性融合起來,使人物鮮活起來,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新聞性更有力度地凸顯出來。抓不住人物的傳記性就會千人一聲,萬人一調(diào),抓住了人物通訊的傳記性就抓住了人物的個性化的言語、動作,就會使人物形象凸顯,使人物更具感染力與新聞性,所以人物通訊的傳記性是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的生命所在。
人物通訊是寫人的,所以人物的傳記性很重要,展現(xiàn)了人物的傳記性,那么人物的新聞性也就隨之凸顯出來了;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其豐富性、微妙性和多樣性;英雄是人,反面人物也是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報道他們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真實準確,不刻意拔高人物,也不隨意貶低人物,要將他們寫成血肉豐滿、痛癢豐盈、悲喜豐富的人,有人味的人,凸顯出人物的傳記性,展現(xiàn)人物的成長軌跡、心路歷程、人生經(jīng)歷、生活狀況等,這樣更能使人物的教育意義、人物的新聞性凸顯出來;有些人物通訊存在片面化傾向,先進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魔鬼化”,沒有“人味兒”的人物也就失去了起碼的真實性與可讀性,更不用說教育性和新聞性了,失去了傳記性,讀者也會對這千人一聲,萬人一調(diào)的模式文章、官樣文章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多維地透視人物傳記性的寫作方法,可以使人物血肉豐滿,痛癢豐盈,悲喜豐富,它也是解決紀實人物真實、客觀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使人物具有真實性、可讀性、新聞性的方法。
人物的傳記性要求我們所寫的人物,除了對其生平、經(jīng)歷及歷史功過加以考訂辨別之外,還要對他們的“為人”加以推詳、揣摩。不要只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文章中的人、新聞通訊中的主角,也要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從人的自身來看。還原筆下的人物“人的本性”,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fù)雜性,由新聞通訊中的筆下人物還原為真實生活中的人,由真實的人帶動襯托新聞通訊的新聞性,使人物和新聞都鮮活起來,富于感染力,這才符合人物的傳記性。
正是多側(cè)面地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筆下的人物才會個個都那么鮮活,真實??傊宋锿ㄓ崗娜说囊暯侨タ创冗M模范人物,也從人的視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只有從多側(cè)面顯示每位人物的個性和人生曲線,才能使人物真實可信,使人物通訊具有傳記性與新聞性。然而,在人物通訊寫作中,我們有時會忽視那些看似小事,卻能體現(xiàn)人物精神面貌的事實,也就是忽視了人物傳記性的由點及面的塑造,從而也影響了新聞性的效應(yīng)。
一定要源于生活,自己的位置不能高于生活,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這是穆青一生執(zhí)著信守的新聞人的信條;采訪寫作中飽含熱情,情感奔放。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對勞動者的熱愛,使他的筆調(diào)一直包含著激情。用他的話說:“我一直主張記者應(yīng)該擁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聞作品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激動的過程?!保?]比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在采寫過程中,他很多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穆青的人物通訊是留給后來新聞人通讀和研究的寶貴文獻財富,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那個時代的影子,《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鐵人王進喜》正是這些具有傳記性與新聞性的人物通訊,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精神。因此其通訊往往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縮影。突出了那個時代的人物特色,唱響了時代主旋律,起到了弘揚時代精神,激發(fā)人民群眾建設(shè)熱情的作用,堪稱不朽之作。這正是人物通訊中傳記性與新聞性的深刻體現(xiàn)。
把握好大和小的辯證關(guān)系,對人物通訊的新聞寫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細節(jié)是作品中細膩描寫人及與人相關(guān)的事物的最小組成單位,新聞通訊寫作,尤其是人物通訊寫作,更需要細節(jié)描繪,需要個性化、典型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里的細節(jié)不同于文學(xué)的虛構(gòu),而是從生活的真實中加以形象的概括,是人物通訊中傳記性與新聞性的需要;細節(jié)描寫是感染力與可讀性的源泉,如果只用三言兩語概述人物,而沒有精彩的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那么作品就缺乏真實性、具體性和藝術(shù)魅力,人物的傳記性、新聞性也就無從談起;現(xiàn)代新聞學(xué)認為用事實說話一定不能忽視細節(jié),細節(jié)最感人,細節(jié)最傳神。人物通訊寫作缺少了細節(jié)必然了無生氣,缺乏感染力。
現(xiàn)代新聞通訊應(yīng)更加自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細節(jié)描繪手法來敘事寫人,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與感染力。美聯(lián)社記者休·馬利根指出:“生動的細節(jié)可以使紙面的文章留在人們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的情感中去。”但新聞作品的細節(jié)描繪一定要完全真實且所選擇的應(yīng)是有助于揭示人物個性,刻畫典型形象,深化作品主題的細節(jié);穆青的人物通訊正是這樣寫出來的,當年,他冒著嚴寒,沿著焦裕祿走過的路,訪問焦裕祿慰問過的農(nóng)戶,鉆進焦裕祿當年鉆過的牛棚,重溫他與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正是這樣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讓焦裕祿、王進喜走進了幾代國人的心靈,而細節(jié)也正是打造人物通訊傳記性與新聞性的必需。
前蘇聯(lián)文學(xué)家高爾基將文學(xué)稱為“人學(xué)”。人物通訊作為撰寫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描寫人物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寫出活生生的來源于生活的真實人物,使人物具有鮮活力與感染力,具有教育性與啟迪性。因此,在人物通訊的寫作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人物的傳記性,并注意使人物的傳記性與新聞性互相滲透。
[1]李良榮.新聞學(xué)概論[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陳二厚,文軍.穆青:勿忘人民做記者[EB/OL].人民網(wǎng)[200 -09 -17].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7734/37824/2791940.html.
[4]郭慧.挖掘人物通訊中的細節(jié)描寫[J].時代文學(xué):下半月刊,201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