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理性遭到懷疑,傳統(tǒng)遭到顛覆,主觀取代客觀。各個領域都掀起反叛的浪潮。于是,倡導文學性寫作的新新聞主義開始在新聞界嶄露頭角。
新新聞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刻在了六十年代的歷史豐碑上。所謂新新聞主義,就是主張運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來寫新聞,“指運用記者自己的感受和訪問手法從人物的內心獲得對某一事件的觀點,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類問題的手法。它是把重點放在寫作風格和描繪方面。”然而,這種文學新聞風靡一時之后,轉瞬間在70年代卻銷聲匿跡了。這不禁引來人們的深思,對新新聞的研究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新新聞挑戰(zhàn)理性,背離傳統(tǒng)新聞的客觀,于是遭到了質疑和聲討。然而,它作為一種思潮出現在新聞史上并風靡一時,它獨特的新聞觀值得我們探討。
新新聞主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培育它成長的就是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60年代初,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身亡。緊接著,反種族主義、反性別歧視運動、反戰(zhàn)之聲越演越烈;學生運動如火如荼;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在這樣的喧囂面前,“傳統(tǒng)新聞強調的客觀、中立在人們眼中成了‘膚淺’、‘中庸’的代名詞,同時在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沖擊下,平面媒體也亟須調整思路,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迎接挑戰(zhàn)?!庇谑?,一部分勇于創(chuàng)新的新聞工作者,嘗試改變傳統(tǒng)沉悶的客觀報道,主觀反映社會動蕩的復雜多變,以不同的報道方式透析社會,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影響。然而與傳統(tǒng)新聞學的嚴重分歧導致了新新聞主義迅速衰敗。這成為了新聞史上“曇花一現”一大奇觀。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新聞雖然從不否認自己是主觀性新聞,但卻從未放棄真實。新新聞堅信客觀不等于真實,新聞本質是真實,但主觀可以達到本質的真實。新新聞者對真實的界定顯然與傳統(tǒng)新聞者的界定是背道而馳的。
傳統(tǒng)客觀報道最初源于對政黨報刊的深刻反省,其客觀的價值取向表現為中立、大多數、無政黨色彩。新聞報道的宗旨是反映事實真相。人并非純理性的動物,所謂毫無偏倚的客觀是很難達到的。于是有人提出提倡客觀性并不是為了達到它,而是通過它達到最接近的事實真相。追求客觀成為一種態(tài)度。然而,當真相不明時,我們的報道是在接近還是偏離事實?縱使我們知道是在接近事實,用最客觀的言語反映真相,那永遠也只是反映而已。事實存在于現實之中,所謂客觀報道就如同一面鏡子,努力做到客觀也僅僅只是把鏡子擦亮而已,并不能改變鏡中出現的是虛像的事實。這就是李普曼所說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而新新聞者厭惡這種模擬現實的做法,同樣是再現事實,新新聞者“希望將個人的心靈狀態(tài)外化為空間狀態(tài)。從人的心靈深處挖掘真實。”他們希望這種感覺的真實為人們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直接看到事實而非鏡中的虛像。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需要從新聞中獲取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感。我們希望從新聞中獲取的不僅僅是事件的要素,而是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純客觀性的新聞報道以不同的組合方式陳列著新聞事件,卻無益于我們尋找事件背后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在新新聞者看來是事實真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新聞通過主觀性的新聞敘事,讓受眾看到事實以及蘊含的意義,從而實現其另類真實觀。
新新聞寫作將新聞與文學結合起來,重新聞“故事化”。特點是“利用感知和采訪技巧獲取對某一事件的內部觀點,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問題的手法”,“利用寫小說的技巧,把重點放在寫作風格和描寫方面”。
表達新聞事件,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曾提倡“故事化”新聞學。新新聞寫故事的方法,主要在于場景描寫、對話描寫、使用第三人觀點以及著重記述細節(jié)。新新聞者運用場景描寫截取一個個事實的畫面,然后用文學的描述將畫面組合起來使整個事件在受眾面前展露無遺;運用對話描寫讓受眾身臨其境,再現人物的性格;運用第三人觀點使受眾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感受客觀現實;運用細節(jié)描寫記錄事件的全部真相。這樣,受眾就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真實。
新新聞的寫作能夠再現事實,全有賴于其對新聞事實的采訪。新新聞的采訪技巧不僅在其風光時期盛行,而且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使用價值。在時間上,新新聞的采訪時間比傳統(tǒng)的新聞采訪時間要長得多。這有利于記者營造和諧氣氛,容易獲得意料之外的信息。在態(tài)度上,新新聞采用一種低姿態(tài)、保持隨和的態(tài)度,這樣容易得到受采訪者的信賴,從而獲得其對事件的真實看法和內心感受。在內容上,新新聞不分巨細、不分重次、每一個細節(jié)和點滴的信息對新新聞者都至關重要,而這也是寫作的基點??梢哉f,新新聞的采訪技巧就是不厭其煩。這為記者想要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新新聞主義的興起與衰退不過是歷史潮流的一漲一落,它的興起如同一個高呼理想的勇者,試圖帶領人們走向夢想的國度。他探索著想要找尋一條通往新聞自由的捷徑。勇者雖然跌倒了,但是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深思和探究,還有為新聞事業(yè)繼續(xù)嘗試的希望。
[1]徐孜望.新新聞主義研究:理論沿革、歷史貢獻及發(fā)展趨勢[J].前沿,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