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初,鄭 佳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根據(jù)設計方案,溢洪道分為方案Ⅰ和方案Ⅱ兩種,方案Ⅰ溢洪道大部分位于河右岸山前臺地區(qū),局部位于漫灘區(qū),其軸線走向為34°;方案Ⅱ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區(qū),進出口部位位于漫灘區(qū),其進口軸線走向為349°。
溢洪道位于右岸山前臺地地帶,局部(進口處)位于漫灘區(qū),地表高程256.00~258.00 m,地面平緩。基巖主要由二迭系下統(tǒng)高家窩棚組凝灰?guī)r組成。
另外,通過物探資料分析,解釋1條構造破碎帶Ff1,位于距 XHY5鉆孔向下游103.75 m附近,縱波波速為2 200 m/s,寬為10 m,傾向下游出口方向。
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賦存于基巖裂隙中。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2+型。
第四系更新統(tǒng)坡、洪積層(dl+plQp),包括:低液限黏土:黃色,稍濕,可塑,黏性一般。分布于臺地區(qū),厚約1.30~2.70 m,頂面高程254.64~255.02 m。
碎石混合土:黃色,稍濕,可塑,黏性一般,碎石含量>30%,棱角狀。分布于臺地區(qū),厚約0.40~2.50 m,頂面高程252.82~254.24 m。
巖體可劃分全風化、強風化、弱風化和微風化4個風化帶。
全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呈散體狀,僅在進口處揭露,厚度約0.50 m,下限高程為250.78 m??v波速度 Vp=630~750 m/s。
強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散體狀,厚度1.40~2.50 m,下限高程為 249.28~252.84 m??v波速度 Vp=630~750 m/s。
弱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短柱狀,厚度8.00~17.70 m,下限高程為231.58~242.32 m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20% ~60%(常見值)??v波速度Vp=2 100~2 400 m/s。
微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長柱狀,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30% ~90%(常見值)??v波速度Vp=3 600~4 300 m/s。
另外,在弱風化~微風化巖體內(nèi)取了1組巖樣進行室內(nèi)物理力學試驗,其成果見表1。
表1 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表
該建筑物底板高程在245.50~254.50 m,進口段底板位于①層級配不良中礫中,其容許承載力[R]=300 KPa(建議值),抗沖刷性能差,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閘室段底板座于弱風化凝灰?guī)r巖體中,巖體穩(wěn)定性較好。沖刷坑底板大部分座于強風化凝灰?guī)r巖體中,沖刷系數(shù)經(jīng)驗值為K=0.9~1.2,局部座于③層碎石混合土,其容許承載力[R]=220 KPa(建議值),抗沖刷性能差,存在滲透穩(wěn)定問題,建議采取適當?shù)墓こ烫幚泶胧?/p>
巖體的抗剪斷參數(shù)及巖體與混凝土間的抗剪斷參數(shù)經(jīng)驗值見表2。
溢洪道處巖體需進行開挖,巖體的永久邊坡比建議值見表3。
表2 巖體力學參數(shù)表
表3 巖土體的永久邊坡比建議值一覽表
溢洪道地基土上部為第四系松散層,巖性主要為級配良好中礫。級配良好中礫在動水壓力作用下易產(chǎn)生滲透變形,滲透破壞類型為管涌型,建議設計中①層級配良好中礫允許水力比降取J允=0.15為宜。
溢洪道基地基土的級配良好中礫為強透水含水層坑,基坑開挖會產(chǎn)生基坑涌水。
溢洪道基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會對溢洪道產(chǎn)生浮托力,設計時應進行抗浮穩(wěn)定驗算。
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勘察規(guī)范》(BG50487-2008),對地表水與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進行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對混凝土均無腐蝕。
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區(qū),進出口部位位于漫灘區(qū),地面坡度5°~35°。基巖主要由二迭系下統(tǒng)高家窩棚組凝灰?guī)r組成。
另外,在鉆孔XHY12和XHY13處,巖心極破碎,大部分呈泥土狀,判斷可能存在斷裂構造,通過物探資料分析,解釋2條構造破碎帶 Ef1、Ef2,分別位于距XHY11鉆孔向下游373.69 m及741.69 m附近,縱波波速分別為1 300m/s及1 900m/s,寬均為5m,均傾向下游。
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賦存于基巖裂隙中。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a2+型。
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alQ42),低液限黏土:黃色,稍濕,可塑,黏性一般。分布于漫灘區(qū),厚約3.00 m,頂面高程256.05~257.13 m,局部夾級配良好細砂薄層。局部上覆0.30 m有機質(zhì)土。
粉土質(zhì)細砂:黃色,稍濕,松散,含有大量黏、粉粒。分布于漫灘區(qū)(進口段),厚約1.40 m,頂面高程258.22 m。局部上覆0.30 m有機質(zhì)土。
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alQ41),級配不良中礫:黃色,飽和,中密,粒徑以10~20 mm居多,磨圓圓,余為中、粗砂等,分布于漫灘區(qū),厚度2.20~7.00 m,局部未揭穿。
巖體可劃分強風化、弱風化和微風化3個風化帶。
強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散體狀,厚度>5.50 m,下限高程為233.00~273.00 m??v波速度Vp=460~880 m/s。
弱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短柱狀,厚度約為10.00 m,該風化帶局部未揭穿,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18% ~40%(常見值)??v波速度Vp=1 800~2 400 m/s。
微風化巖體鉆探巖芯多呈長柱狀,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30% ~90%(常見值)??v波速度Vp=3 600~4 300 m/s。
建議基礎座于弱風化凝灰?guī)r巖體中。沖刷系數(shù)經(jīng)驗值為 K=0.9~1.2。
巖體的抗剪斷參數(shù)及巖體與混凝土間的抗剪斷參數(shù)經(jīng)驗值見表4。
表4 巖體力學參數(shù)表
溢洪道處巖體需進行開挖,巖體的永久邊坡比建議值見表5。
表5 巖土體的永久邊坡比建議值一覽表
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勘察規(guī)范》(BG50487-2008),對地表水與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進行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一般酸性型和碳酸型弱腐蝕。
方案Ⅰ溢洪道大部分位于河右岸山前臺地區(qū),局部位于漫灘區(qū),地勢平緩,軸線較短,全、強風化帶厚度1.40~3.00 m,且通過勘探資料分析,解釋1條構造破碎帶;方案Ⅱ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區(qū),進出口部位位于漫灘區(qū),地面坡度5°~35°,軸線較長,強風化厚度>5.50 m,在鉆孔XHY12和XHY13處,可能存在斷裂構造,且通過勘探資料分析,解釋2條構造破碎帶。由此判斷,方案Ⅰ溢洪道工程地質(zhì)條件明顯好于方案Ⅱ溢洪道。
[1]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規(guī)劃設計院.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手冊[K].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5.
[2]王曉初.龍江縣花園水庫工程地質(zhì)勘察報告.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1:44-5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GB50487-2008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勘察規(guī)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