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柳
盡管埃及96%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但在若干萬年之前,一定有不少地方,曾是水草豐茂,森林覆蓋。因為在埃及到處都可以看見木化石。一些政府機構和星級賓館,常用它們點綴庭院。我們下榻的賓館的院墻邊,芒果樹下的綠草坪上,也有三座用木化石砌起的高低錯落的小假山。它同小院里三兩株青蒼翠碧的棕櫚,一株根部的“象腳”有四米見方的長髯飄拂的巴西木,及沿墻那一長排嬌態(tài)可人的美人蕉相映成趣,十分美麗壯觀。
查閱《辭?!贰盎睏l,釋曰:“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大多數(shù)是莖、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致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物或印痕?!睂?,我們并不陌生,過去曾見過貝殼、魚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藻類、三葉蟲等“印?!被约懊歪?、恐龍等動物骨骼化石等。但像埃及這樣多、這樣大的木化石卻十分罕見。這些木化石,觀之似木,掂之如鋼,叩之若磬,為好石者所珍愛。我們已記不清有多少同行,看了我們拾的這些“寶貝”,喜歡得不得了,硬“討”了去,萬里迢迢帶回國內,去做盆景、擺設把玩。慢慢地我們發(fā)現(xiàn),好石者非獨中國人。我們的外國同行中,也有不少愛石成癖者。
聽我朋友查蒂麗娜說,她們把在沙漠中拾到的小石子送到傳統(tǒng)的汗·哈利利市場,請店家打磨加工后,便是一顆顆寶石,其中有的品位與質地還相當不錯。這話我們相信。因為埃及自法老時代起就盛產寶石。埃及古王國時期第三王朝的左塞爾、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魯、胡夫,直至中王國時期的拉姆西斯二世、拉姆西斯三世等法老都十分重視金、銀、銅礦及寶石的開采,甚至專門派軍隊去西奈半島,保護采礦與運輸。埃及博物館中,三四千年前制作的金銀珠寶首飾,無論是項鏈、手鐲、胸花、頭飾,加工之細、造型之美,令各國參觀者贊嘆不已。而被人們稱作“埃及妖后”的克婁巴特拉更是愛寶石、愛香料成癖。傳說她的寶座、睡榻上鑲嵌的珠寶,數(shù)也數(shù)不清。
我們在南西奈圣凱瑟琳修道院參觀時,曾看到路旁賣紀念品的小攤上,出售一種大如鵝卵的白石子,外形看無甚奇特,但若把石子對半打開,其中心部分,卻是一團透明閃亮的晶體。問賣者叫什么石,他也說不上來。他告訴我們,這是在離圣凱瑟琳修道院不遠的山中拾的。唯有當?shù)厝酥滥睦镉羞@種石子,而且找到一枚,便可陸續(xù)在附近找到七八枚。拾得之后就地生一堆火來燒,到一定溫度,石子便爆裂為二,并不破壞里面的晶體。而且,兩瓣碴口對碴口,仍能合成一枚。若用鐵槌或硬石敲破,便裂為幾瓣,更易使晶體破碎,不好賣錢。我們一人買了一枚,寶貝似的小心翼翼地帶回來,作為西奈一游的紀念。我們想著賣者的講述,猜想它們可能是某種古生物卵的化石,但一直得不到印證。問埃及朋友,他們往往搖搖頭,帶著歉意地說:“我這還是第一次聽到?!倍谏习<氨R克索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阿布辛貝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大小神廟參觀時,發(fā)覺地上鋪的厚厚一層白色碎石,竟都是水晶石。這也印證了埃及有很豐富的水晶石礦。
后來,我們去一些西方國家的朋友家中做客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客廳里,同照片、工藝品、茶具、酒具及供客人隨手翻閱的畫報擺在一起的,還有他們從各地拾來、買來的石子。有的玲瓏剔透,有的造型怪異。如果你問起來,幾乎每一塊石子都能引出主人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趣事,或獨有主人夫婦及家人才能體味的一段溫馨的回憶……
踏進比利時朋友瑞克·桑德斯家的客廳,簡直像走進了奇石博物館。茶幾、桌案、爐臺、櫥柜……每每點綴著一些五顏六色的石子之外,還將樓梯下面大約四五平方米的地方,專門陳列他們夫婦從世界各地收集的石頭。誰去他家做客,都要駐足觀賞。那其中也有埃及的木化石。桑德斯最引為驕傲的一塊,是一段樹根的化石,他特意為它做了一個木托,擺在客廳顯眼的地方,像一件鋼鑄鐵澆的藝術品。這塊化石體積并不算大,質量卻很高。桑德斯上校讓客人們搬運一下試試,我去試了試,搬倒是搬起來了,卻因過分用力氣漲得臉通紅。
桑德斯一一給大家介紹,哪些是在東方省拾的,哪些是在去巴哈利亞綠洲途中的沙漠中拾的。而且介紹了他們開著吉普,帶著帳篷、睡袋、食物、飲水,在西部沙漠中結伴旅游的樂趣。也是從他那里,我們聽說埃及沙漠中有“化石森林”的說法,他們把那里稱作“石林”。我們自然十分艷羨,但由于沒有吉普,除了去過錫瓦綠洲之外,對埃及西部漫漫沙海中那一顆顆綠寶石似的巴哈利亞、哈爾加亞、達赫拉亞等綠洲,只能望“圖”興嘆。
隨著時序的更迭,一年一度的“聞風節(jié)”又到了。這是埃及全民春游的日子。福利壩、動物園、開羅市區(qū)及尼羅河兩岸大小綠地,和煦的春風中,明麗的春陽下,擠滿了踏青的人。今年,大家不想湊那個熱鬧,只想去郊外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散散心。去哪里呢?有人提議:去沙漠中撿石頭。聽說有一處“石林”就在開羅附近,不用吉普也能去。于是,我們立即電告開羅的一個朋友,他滿口承諾,并立即繪了一幅示意圖,電傳給我們。我們便按圖索驥,沒怎么費事,便找到開羅東面沙中的這片“石林”。
這里遍野都是木化石,而且多是一抱多粗的大樹,樹皮、樹干以及木質的紋理,全都清清楚楚,卻統(tǒng)統(tǒng)都“鈣化、碳化、硅化、礦化”了,變成了一塊塊觀之似木、掂之如鋼、叩之若磬的木化石。
我們在“石林”中徜徉,深深為眼前這一片狼藉的樹木的“遺體”感到震驚,仿佛是在憑吊一個遍野尸骨的古戰(zhàn)場……眼前這偌大一片木化石可以作證,多少萬年之前,這里確實曾是一片綠色的森林,森林中定有芳草嘉木和各種各樣美麗的生命。那時如果漫步林中,頭頂濃蔭披覆,腳下野花馥郁,或許誰不經意地踩斷一根枯枝,一聲脆響,驚得大尾巴松鼠躲進小樹洞里,好奇地探頭探腦;而花翅膀的啄木鳥,仍獨自“嘟嘟嘟”敲響一串木魚……
而眼前這橫陳遍野的尸骨,在向人們述說什么呢?是在述說那個久遠的年代,一場天塌地陷的“自然界的作用”,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掩埋進地層中,在經過多少歲月之后,它們重又升到地面,埋在身上的厚重的積淀和沙石,被風、被雨沖刷干凈。于是,人們才有機會一睹這驚心動魄的景象,我們感到的不單單是自然界的偉力和滄海桑田的變化,我們更感到生命的偉力。這一株株綠色生命,即使轟然倒下,即使被埋進黑暗的地層,即使被“鈣化、碳化、硅化、礦化”,變成了一塊塊化石,卻依然保持著樹的紋理、樹的形象。即使成“石”,也是“石的森林”!這難道不是生命的偉力嗎?
自然,它們也在警示后人,要珍愛林木,珍愛生命,注意自然植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千萬不要人為地破壞它們,否則,定要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不論好石與否,倘有機會去開羅,勸你不妨去開羅東部沙漠中的那片“石林”去聽一聽那曲生命之歌,定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