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華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開胸手術是治療許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術后肺功能損害明顯、黏液分泌紊亂和清除障礙[1],加上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生理狀態(tài)的影響[2]、胸肺順應性減小、切口疼痛等均可誘發(fā)肺不張、肺內感染、低氧血癥,直接影響預后。開胸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20%~40%,做好呼吸道護理是預防開胸手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一項重要的措施。術后根據病情需要,通過實施合理的呼吸道護理方法,正確采用“濕”“翻”“拍”“咳”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減少肺功能損害和肺部并發(fā)癥,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提高手術療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因此,選擇64例開胸手術患者,對術前術后相關呼吸指標進行對照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對開胸手術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減少了并發(fā)癥希望患者早日康復。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從2009年開胸手術患者64例,年齡20~74歲,男40例,女24例;食管癌10例,肺癌42例,賁門癌1例,自發(fā)性氣胸9例。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43例,完成術前及術后連續(xù)8d的肺功能測定;硬膜外鎮(zhèn)痛組:21例,完成術前及術后連續(xù)3d的肺功能測定,術后硬膜外鎮(zhèn)痛時間為3d。
其中肺葉切除的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組。術前肺功能很差[用力肺活量(FVC)<預計值的70%,或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預計值的60%、伴有肺段或以上的氣道阻塞,或術后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或因其他情況無法配合完成測定者,被隨時剔除。肺、食管、賁門手術采用標準后外側剖胸切口,縱隔手術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后外側剖胸切口或胸部小切口。
肺功能測定和疼痛評分:本組患者肺功能測定所用儀器為日本Autospiror HI-498型,床旁測定。患者取坐位,檢查在每天下午呼吸護理1h后進行。連續(xù)測2~3次,采用最好的1次數(shù)值。肺功能指標選用FVC、FEV1。肺功能(%)以術后當日的實測值除以術前值所得。每次測試之前,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評分方法為Prince-Aenry法:0分:咳嗽時無疼痛;1分:咳嗽時有疼痛發(fā)生:2分:深呼吸時即有疼痛發(fā)生,而安定時無痛;3分:靜息狀態(tài)下即有疼痛,但較輕可以忍受;4分:靜息狀態(tài)下即有劇烈疼痛,難以忍受。肺功能測定后,詢問并記錄影響患者呼吸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均輸入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1.5版中進行分析處理。應用χ2檢驗和t檢驗,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顯著性。
2.1 從表1可以看出,縱隔手術患者的年齡最小(F=4.589,P<0.01),食管賁門手術患者術前FVC最高(F=5.326,P<0.01)。兩組中肺葉切除患者的術前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及手術方式(±s)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及手術方式(±s)
注:*其中2例為全肺切除,未統(tǒng)計在內;★與組中肺葉切除縱隔切除患者比較,P<0.05;#與其他手術患者比較P<0.05
吸煙情況(例) 體質量指數(shù)(kg/m2)FVC(mL)男 女 吸煙 不吸煙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肺葉切除術 22 9 13 53±14 3 19 24.0±3.3 3061±810食管賁門手術 10 10 0 55±8 5 5 24.3±3.9 4140±427★縱隔手術 9 5 4 39±11# 3 7 24.9±3.8 3484±643硬膜外鎮(zhèn)痛組肺葉切除術 20 8 12 56±12 2 18 24.1±3.5 3336±740賁門手術 1 0 1 55 0 1 19.6 3410組別 例數(shù)性別(例) 年齡(歲)
2.2 考慮到硬膜外鎮(zhèn)痛的可能影響,只對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患者的肺功能變化進行分析,見圖1。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不同手術方式患者的肺功能(以FVC%表示)變化曲線見圖2。
圖1 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患者開胸術后早期肺功能的變化
圖2 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不同手術方式患者的術后肺功能的變化
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與肺功能的關系: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患者術后1~8d的FVC分別為(1308±462)mL、(1402±421)mL、(1690±442)mL、(1816±489)mL、(1807±520)mL、(1897±513)mL、(1969±509)mL、(2075±497)mL;術前為(3417±818)mL。術后肺功能隨時間的延長逐步恢復(單因素方差分析,F(xiàn)=12.62,P<0.01)。其中術后第3、4天有較大的恢復梯度。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疼痛狀況與肺功能的關系(±s)
表2 2組患者術后疼痛狀況與肺功能的關系(±s)
注:*2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時間第1天 第2天 第3天硬膜外鎮(zhèn)痛組 20疼痛評分(分) 1.95±0.76 1.60±0.75 1.60±0.75肺功能(mL) 1424±270 1582±315 1739±326無硬膜外鎮(zhèn)痛組 22疼痛評分(分) 2.50±0.80* 2.14±0.83* 1.91±0.87肺功能(mL) 1213±364 1337±456 1537±437
疼痛評分1、2分及3分以上(含4分1例)患者對應的肺功能值(95%CI)分別為1910(1834~1985)mL、1786(1687~1884)mL、1386(1271~1502)mL。單因素分析,術后疼痛程度對肺功能有顯著影響(F=28.025,P<0.01)。1分和2分患者肺功能差異有顯著性意義(t=1.035,P=0.05);3分患者對應的肺功能值遠低于其他兩組(t值分別為3.836、8.725,P均<0.01)。
開胸術后患者肺功能改變原因:開胸手術不僅對胸廓運動造成直接損害,同時也嚴重抑制了膈肌的活動。術后疼痛抑制咳嗽反射,而鎮(zhèn)痛干擾了嘆氣樣呼吸或深呼吸對預防肺不張的生理調節(jié)作用,再加上開胸手術本身以及麻醉對肺的損傷[3],嚴重損害了術后肺通氣量,甚至于功能殘氣量低于閉合容量或在局部低于閉合容量,增加了肺泡塌陷,從而導致肺不張等術后早期并發(fā)癥。
開胸手術后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20%~40%,與肺功能損害有重要關系。目前對術后早期(術后1周左右)肺功能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很少。我們研究術后8d內肺功能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供循證醫(yī)學的根據。
正常肺受多種力的影響,肺的重力、膈肌的張力及胸腔負壓的作用,并且完整的胸腔和肺實質的相互關系,對保持氣體交換的空間構成是最基本的[3]。全身麻醉開胸術后由于氣管插管、開胸、創(chuàng)傷刺激、神經反射、炎癥等對肺部影響增加,引起肺功能的變化。開胸術后的疼痛刺激??蓪е禄颊叩姆喂δ苊黠@減退,有效的鎮(zhèn)痛則可以減輕術后肺功能障礙的發(fā)生,不同的鎮(zhèn)痛方式對于術后肺功能的影響程度不同。影響因素如下。
全身麻醉下胸部、肋骨架內徑的縮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等都可以使胸腔容量縮小[2],導致胸腔順應性降低,這種影響隨手術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是呼吸功能卻需要在術后比較長的時間恢復。氣管插管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機械損傷與刺激均會引起咽喉部充血水腫,氣管內分泌物增多,氣管黏膜受傷使纖毛功能降低,清除能力下降,易導致分泌物滯留,阻塞小氣道而引起肺不張。
完整的胸廓是維持肺功能最基本的結構,開胸術后肺容量下降較明顯[3],胸壁的順應性下降引起補呼氣量(ERV)降低,功能殘氣量(FRV)減小,胸膜腔的壓力梯度改變,促進小氣道關閉,并隨之出現(xiàn)肺不張、肺容量降低,也減少了血氣交換的表面積,導致肺功能的改變。其影響因素包括術后疼痛、膈肌功能的障礙。
開胸時,若無正壓通氣支持,肺將萎陷為無氣體的小實體,但正壓作用于氣道或肺泡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物理性損傷,這種損傷包括上皮的脫落、壞死、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以及與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類似的炎性改變[3],最常見的結果是易碎的肺泡上皮細胞破裂,引起并發(fā)癥。
開胸手術操作對肺的牽引和壓迫、臟器的重量、胸膜滲出和血腫或肺塌陷都可以引起與肺挫傷相同的結果,產生持續(xù)性的肺不張和局部肺水腫。切口疼痛引起胸壁和膈肌活動受限,表現(xiàn)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患者呼吸淺快,容易引起基底部肺不張,導致肺順應性下降,肺通氣不足,產生低氧血癥[4]。表1可見,術后用力肺活量、動脈血氧飽和度都有明顯降低。
手術操作時牽拉、損傷、壓迫相關神經,反射性刺激肋間神經、膈神經以及其他輔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經,使胸廓肋骨架內徑變小,全身麻醉迷走神經興奮抑制呼吸中樞與肺之間正常的反射傳導,盡管術中麻醉師通過輔助呼吸,保證了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是術后仍可表現(xiàn)為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肺功能減退。
吸煙使氣管、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影響纖毛對分泌物的清除功能,引起分泌物潴留,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成[3],容易引起肺泡塌陷。術前呼吸道感染、術中侵入性操作以及術后的排痰不利,均可引起呼吸道及肺內感染,導致通氣障礙,引起呼吸困難。以老年人居多,由于吸煙及其環(huán)境的污染,呼吸道疾患,老年性退變,吸煙及其被吸煙者諸多因素均會使小氣道功能出現(xiàn)明顯異常。
4.1 勸告患者術前2周戒煙,講明吸煙的危害,尤其對現(xiàn)有疾病手術的不良影響,囑患者增加營養(yǎng),多進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刺激性小的食物,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力,嚴格遵照醫(yī)囑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
4.2 對開胸患者要制定呼吸功能鍛煉計劃,以便患者學會有效咳嗽、排痰的技巧,減少肺部并發(fā)癥。肺功能訓練:①深呼吸運動。術前1周開始讓患者練習深而慢的吸氣,在吸氣末停滯1~2s后緩慢呼氣,每日2~3次,每次10min,每分鐘8~12次。②有效咳嗽訓練。教會患者先做深呼吸后關閉聲門,然后胸腹肌驟然收縮將氣體沖出呼吸道。③束胸腹式呼吸訓練。用胸帶綁住患者胸部,教會患者用鼻吸氣時腹部向外膨出,屏氣1~2s,以使肺泡張開,呼氣時讓氣體慢慢從口中呼出,開始訓練時可讓患者將雙手放在腹部肋弓下,吸氣時將雙手頂起,呼氣時雙手輕輕下壓,每天堅持訓練數(shù)次[5]。
4.3 開胸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人工呼吸狀態(tài)下進行,行氣管插管使動作要輕柔、操作熟練,盡可能減少咽喉部及氣道的刺激與損傷,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各項呼吸機參數(shù)嚴格控制,既要保證肺功能指標在正常范圍,又要將壓力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止氣壓傷。拔除氣管插管前先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吸凈,防止堵塞呼吸道,引起肺不張。
4.4 全身麻醉開胸患者術后48h一般給予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心率、心律、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呼吸次數(shù),定時行血氣分析。術后6h內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4.4.1 清醒后鼓勵患者1~2h咳嗽1次,并深呼吸。如痰液黏稠,可行超聲霧化吸入(用藥:糜蛋白酶1支、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104U),每次15~20min,每天2~3次。無力排痰者,可采用輔助方法:①輔助咳痰法,即在患者吸氣或咳嗽時用雙手固定患者胸廓,保護切口,以提高咳痰效果;②刺激咳嗽法,即用食指、中指在吸氣末稍用力向內壓迫胸骨上凹的氣管,并活動壓迫方向來刺激咳嗽;③扣擊震動法協(xié)助排痰:叩背是預防肺不張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術后拔除氣管插管后可扶患者坐起,護理人員站在術側,一手扶患者,另一手呈空心掌,由下而上,自周邊向中心叩擊健側背部或胸壁,如患者不能坐起,也可站在術側,用力叩擊健側胸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叩擊時用力適中,每次叩擊1~2min,反復震動,使小氣道的分泌物松動脫落,利于排出。
4.4.2 吸氧:氧流量2~4L/min。持續(xù)24~36h,不宜吸純氧,研究結果顯示:吸入100%純氧可增加吸收性肺不張,后者反過來增加肺內分流[3]。
4.4.3 采取半臥位:麻醉清醒、血壓平穩(wěn)后,給半臥位,此臥位可使膈肌下移,胸廓擴大,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難,并且有利于咳痰。同時胸腔積液可流向低垂部位,便于引流,有利于肺膨脹。
4.5 鎮(zhèn)痛:胸部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疼痛較重。各種胸部切口中,以后外側切口疼痛最重,而前正中切口疼痛最輕。疼痛影響患者的休息、咳嗽、深呼吸和進食,可以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并影響患者的康復。臨床實踐證明,術后7~10d內合理應用鎮(zhèn)痛劑極少成癮或造成藥物依賴,應用時不必有過多的顧慮。有效的術后鎮(zhèn)痛對減輕肺功能的損害、防止術后肺部的并發(fā)癥、改善預后都有積極地幫助??捎糜材ね獬掷m(xù)自控鎮(zhèn)痛(PCA)裝置的應用,效果較好,必要時可酌情加用止痛劑,一般疼痛首選用二氫埃托非20μg舌下含化,鎮(zhèn)痛效果可維持3~4h。也可給嗎啡5mg肌內注射。對疼痛較重的患者,國外多采用小劑量芬太尼持續(xù)硬膜外注射鎮(zhèn)痛效果滿意,術后晚期的疼痛,可給予阿司匹林或去痛片口服,但應掌握其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4.6 合理應用抗生素,控制各種因素造成的感染,加強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保持引流管管道通暢,保持引流管的無菌性、密閉性,避免引流壺倒置,氣體進入胸腔;或防止引流不暢造成胸腔積液及胸腔的感染,影響呼吸功能的恢復。
總之,開胸手術是許多常見疾病治療的最佳方法,臨床上諸多此類疾病多選用這種方法。若不行開胸手術,此病大多危及患者生命,術后積極用藥治療,預防肺內感染,加強呼吸道管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加強患者營養(yǎng),減少疾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曹國秀.全身麻醉開胸病人術后呼吸道管理[J].中原醫(yī)刊,2003,30(6):22.
[2]謝榮.麻醉學[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70.
[3]Sabiston S.胸心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6-199.
[4]應雋.術后鎮(zhèn)痛與手術康復的研究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1999,15(8):214.
[5]李夢櫻.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