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峰 (六盤水市水城礦業(yè)總醫(yī)院骨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0)
髖臼是由髖骨的恥骨、坐骨和髂骨部軟骨發(fā)育而形成的骨性臼凹,與股骨頭相關節(jié)。其中恥骨構成關節(jié)面的前上1/5,坐骨構成髖臼窩的底和關節(jié)面的后2/5,其余部分由髂骨部軟骨構成。髖臼骨折是暴力作用于股骨頭和髖臼之間的結果,通常造成骨折的暴力可來自于股骨大粗隆,屈膝時的膝部,伸膝狀態(tài)下的足部以及骨甕的后方〔1〕。在手術治療中,恰當?shù)氖中g入路是保證髖臼骨折良好復位與內固定的重要條件之一。本文旨在探討不同的手術入路治療髖臼骨折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7月手術治療的資料完整的各種類型的髖臼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35例,女5例,年齡29~72歲,平均45.4歲,多為中老年患者。骨折位置:左髖22例,右髖18例。損傷原因:車禍傷22例,高處墜落傷16例,重物壓砸傷2例。骨折合并傷:股骨頭軟骨面損傷5例,同側股骨骨折2例,坐骨神經損傷2例,腦外傷5例。所有骨折均為閉合性骨折。治療時間:無急診病人,35例2 w內治療,5例2 w后治療。手術入路:采用單一入路的18例為觀察組,聯(lián)合入路的22例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仔細詢問病史,了解病情與病史,無絕對手術禁忌證后手術。采用單一入路的18例,包括K-L入路和髂腹股溝入路;聯(lián)合入路的22例。然后根據骨折類型,盡可能恢復髖臼的形態(tài)。骨折復位采用牽引結合髖臼復位專用器械協(xié)助復位。對于移位較大的骨折使用雙螺釘技術。將髖部的髂、恥骨內壁和前唇,后部的坐骨大切跡和髖臼后部作為骨折復位判斷的標準。在獲得滿意復位后,選擇合適長度的骨盆重建鋼板進行固定。術中盡可能少的剝離軟組織,以保護其血液供應。如復位困難,應考慮骨折斷端之間是否有游離骨塊或軟組織嵌入,應予以清除。術中常規(guī)被動活動髖關節(jié),并用C形臂X光機透視明確骨折復位情況及有無螺釘穿入髖關節(jié)。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處理與負重鍛煉。
1.3 療效判斷標準 采用CT影像學復位標準評分標準進行評估。優(yōu)≥18分;良:15~17分;一般:13~14分;差:<13分〔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
本組所有病例分別于術后6個月進行隨訪,根據療效標準,本研究40例患者中優(yōu)18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優(yōu)良率為75.0%。根據不同手術入路方向,兩組的優(yōu)良率分別為83.3%和68.2%,單一入路治療的優(yōu)良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入路對髖臼骨折臨床療效的影響(n)
髖臼頂部約占髖臼的2/5,由髂骨構成。正常人體負重力線由骶髂關節(jié)下傳,經坐骨大切跡前方到達臼頂。在直立行走時,將體重傳達至股骨頭;在坐位時,則經髖臼后下部經坐骨上支止于坐骨結節(jié)。隨著髖臼骨折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會不斷提高。手術治療有其明顯的優(yōu)點:準確修復髖臼的關節(jié)面,使關節(jié)面獲得解剖復位。很好的內固定,從而免除術后外固定,而能早期進行髖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當然手術本身增加了患者的創(chuàng)傷,所以術前必須仔細閱片,根據骨折的類型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同時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國外有研究報道12例因入路選擇不當而導致骨折復位不滿意,所以說恰當?shù)氖中g入路是保證髖臼骨折良好復位與內固定的重要條件之一〔3〕。在入路方式上,K-L入路可用于髖臼后壁、后柱骨折的所有類型,髖臼后壁合并后柱骨折。有研究采用此切口治療60例后壁骨折,繼發(fā)神經損傷發(fā)生率為8.3%,結果優(yōu)良率為75.0%。髂腹股溝入路可用于治療髖臼前壁,前柱骨折,前柱及前壁骨折,前半橫行伴后半橫行骨折,但是該入路不能直視關節(jié)面,影響術中對關節(jié)面復位情況的檢查〔4〕。而且該入路局部解剖較為復雜,易損傷重要結構,術后易發(fā)生腹股溝斜疝下肢水腫及恥骨后間隙感染。聯(lián)合入路適用于各種嚴重復雜的髖臼骨折,與擴大的髖臼手術入路相比,其暴露更徹底充分,但聯(lián)合入路需做兩個切口,創(chuàng)傷大,增加了出血及感染的機會,導致治療優(yōu)良率不高。本組結果顯示單一入路治療的優(yōu)良率明顯好于對照組,符合上述報道。
在髖臼骨折的手術治療中,手術時機還是另一個有爭議的地方。有研究認為髖臼骨折患者于入院后24 h內手術可早期解除患者的痛苦,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圍術期的輸血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并改善術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但是也有人認為,髖臼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部分患者合并腦外傷或胸腹部損傷,一般情況都比較差,急診手術出血量大,不宜急診手術治療。本組患者無急診病人,35例2 w內治療,5例2 w后治療,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此筆者認為其中受傷2 w內是手術的最佳時機,此時病人的一般情況已較為穩(wěn)定,骨折端及損傷軟組織的出血已停止,而影響復位的瘢痕組織尚未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準確復位并減少出血量。
同時在治療中要注意以下事項:(1)必須掌握髖臼骨折的復位順序:通常應先復位固定后柱;對合并骶髂關節(jié)骨折移位的,應先固定骶髂關節(jié),然后依次固定前柱和后柱;對骨折合并骨壁骨折者,應先復位骨柱再復位骨壁;(2)術中必須配合使用C形臂X線機投照,避免不必要的失誤,使用這種方法使術野清晰,出血很少,一般不用輸血,并且顯著提高手術復位率,大大縮短手術時間。(3)必須熟練運用各種專業(yè)手術器械、入路技巧及內固定材料。
總之,手術治療能夠恢復關節(jié)面的解剖復位,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是早期不常應用手術治療,手術入路也應采用單一入口。
1 Mears DC,Velyvis JH,Chang CED is 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managed operatively:indication of outcome〔J〕.Clin Orthop,2003;(407):173-86.
2 Petsatodis G,Petros A,Chalidis B,et al.surgically treated acetabular fractures via a simple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a followup of 2-10 years〔J〕.Injury care Infused,2007;38:334-43.
3 Kumar A;shah N&,Kesshaw SA;Clayson,gD: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A review of 73 fractures〔J〕.Injury,2005;36(5):605-12.
4 孫玉強,鮑 琨,曾炳芳,等.聯(lián)合入路治療骼臼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2;4(3):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