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芳,余永壯,韓 春,覃文報,覃浩然,余海龍
(河池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腰椎滑脫是指因椎體間連接異常發(fā)生的上位椎體與下位椎體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腰椎滑脫一般為前滑脫,后滑脫好發(fā)于腰5和腰4椎體,一些外傷或退行性滑脫可多節(jié)段同時發(fā)生,甚至出現(xiàn)后滑脫[1]。我們對腰椎滑脫手術治療進行了臨床觀察,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2008年2月—2010年3月共收治50例腰椎滑脫手術治療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7~76歲,平均41歲;病程4個月至12年;主訴腰痛32例,下肢麻木(單側)10例,直腿抬舉試驗陽性4例,有明確外傷史4例。
①臨床癥狀及體征:具有腰骶疼痛、坐骨神經(jīng)受累、間歇性跛行以及馬尾神經(jīng)受牽拉或受壓迫癥狀,部分無癥狀的患者,腰部檢查可見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也可因神經(jīng)根受壓而出現(xiàn)腰椎變直;②X線片包括正、側及左右斜位,必要時加攝動力位片,側位片能清楚顯示椎弓崩裂形態(tài);③CT、MRI檢查合并有嚴重神經(jīng)癥狀,檢查椎間盤退變情況,CT對峽部病變的診斷率較高;④進行鑒別診斷,注意伴發(fā)病。
①神經(jīng)減壓術10例: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以及節(jié)段性開窗;②脊柱融合術6例,按照植骨的部位可分為:椎間融合、后外側融合,椎體環(huán)周360°融合等;③腰椎滑脫復位術10例,采用裝配式連接的脊柱內(nèi)固定系統(tǒng);④脊柱內(nèi)固定術9例,包括堅強融合內(nèi)固定、動態(tài)融合內(nèi)固定以及動態(tài)非融合內(nèi)固定;⑤峽部關節(jié)處直接修復術5例,進行植骨融合使用蝶型鋼板在腰骶部進行臨時固定;⑥L5椎體切除術7例;⑦腰椎滑脫MISS手術3例。
根據(jù)X線片確立中立椎體后,于上位椎體的上緣和下位椎體的下緣各畫一條關節(jié)面線,與這兩條線各畫一條垂直線,相交之角的度數(shù)即為曲線的Cobb角度數(shù)。若端椎上、下緣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緣的連線,然后取其垂線的交角即為Cobb角。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多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的方差分析方法(ANOVA)。計數(shù)資料的結果采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斷釘3例,固定棒松脫致下腰痛1例,無其他并發(fā)癥。治療前后相比,正位片、側位片以及上下終板成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明經(jīng)治療,術后5個月Cobb角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表1 術前及術后5個月Cobb角情況比較()
表1 術前及術后5個月Cobb角情況比較()
組別 正位片 側位片 上下終板成角治療前0.057.6±1.8 -17.1±3.9 -15.6±4.0治療后 1.2±1.2 -3.2±1.1 3.6±5.1 t 6.83 5.73 6.32 P<0.05 <0.05 <
術前及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情況,見表2。治療前后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術前及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情況比較(,%)
表2 術前及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情況比較(,%)
組別 術后5月 術后1年 術后1.5年32.7±4.3 32.7±4.3 32.7±4.3治療后 98.1±2.7 97.9±3.1 97.7±3.4 t 6.19 5.43 5.27 P<0.05 <0.05 <0.05治療前
腰椎滑脫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在兒童時期或更晚些發(fā)生,主要是因各種過度的機械應力引起,還有一種腰椎滑脫是退行性的,通常發(fā)生于50歲以后,這種滑脫通常伴有腰椎管狹窄,多需要手術治療[2]。如腰椎滑脫患者出現(xiàn)了神經(jīng)癥狀,且通過正規(guī)保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仍有長期腰痛和其他滑脫的伴隨癥狀,即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3]。腰椎滑脫的手術方法有很多種,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我們通過手術治療進行研究。通過術前術后5個月的對比顯示,腰椎滑脫手術治療腰椎骨折,脊柱生理彎曲基本能夠重建。治療后1.5年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百分比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神經(jīng)減壓術使醫(yī)生在不影響減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保留解剖結構。脊柱融合術通過單一后方入路用PLIF或TLIF加用內(nèi)固定技術進行神經(jīng)減壓和復位滑脫的目的。腰椎滑脫復位術可以減少術后疼痛,及早恢復活動,防止畸形進一步發(fā)展,恢復軀體姿勢,改善自我形象。脊柱內(nèi)固定術阻止產(chǎn)生疼痛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平面的脊柱運動。保持運動功能來預防鄰近節(jié)段退變,使失穩(wěn)的腰椎達到其正常狀態(tài)的活動特性,實現(xiàn)動態(tài)重建腰椎序列。峽部關節(jié)處直接修復術成功率介于63%~100%。L5椎體切除術可用于高度滑脫手術失敗后的補救手術。腰椎滑脫的MISS手術近期效果滿意,遠期效果有待于進一步隨訪。長期以來,學術界對腰椎滑脫治療的爭論和探索一直在繼續(xù)。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新理念、新技術、新器械的不斷涌現(xiàn),腰椎滑脫的治療已得到長足的進步,我科治療的效果良好。我們相信,腰椎滑脫的治療將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MILEWSKI MD,WHANG PG,GRAUER JN.A novel technique for preparing an allograft fibula for use as a transsacral graft as treatment for high-grade spondylolisthesis[J].Am J Orthop(Belle Mead NJ),2011,40(3):130-133.
[2]ADOGWA O,PARKER SL,DAVIS BJ,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Grade I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J].J Neurosurg Spine,2011,15(2):138-143.
[3]GIUDICI F,MINOIA L,ARCHETTI M,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the direct repair of spondylolisthesis[J].Eur Spine J,2011,20 (1):115-120.
[4]MAKRAI L,NENES C,SIMON A,et al.Association of Enterococcus cecorum with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in broiler parent chicks[J].Acta Vet Hung,2011,59(1):11-21.
[5]SCHWARZENBACH O.Low grade lytic spondylolisthesis L4/L5treated with PLIF[J].Eur Spine J,2011,20(3):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