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是第一次跨越階層和地域的公共領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戶萬戶微博開,誰也無法忽視微博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輿論生態(tài)。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的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一直是中國微博成長的親歷者、觀察者、批評者,他針對政府微博提出的三原則被人無數(shù)次引用,對官員微博熱也有獨到的看法。面對潮水勢不可擋的微博擴散,胡泳副教授冷靜的表示不宜過于高估微博對中國社會的推動力。
《檢察風云》:您最開始關注廣東省公安微博群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政府微博三原則”:直面評論、請講人話,結果為上。請談談如何理解這個三原則。
胡泳:原則之一是,直面評論。
網(wǎng)絡從來都是“眾言堂”而不是一言堂。Web2.0年代,評論是網(wǎng)絡的主要特色之一。在Web1.0年代,網(wǎng)易就因為堅持“無評論不新聞”,而開啟了網(wǎng)絡新聞的新天地;今天,在每個人都有一部麥克風的情況下,新浪微博順勢而為,在類Twitter服務中增添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評論功能,成為網(wǎng)絡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所有的Web2.0網(wǎng)站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吸引用戶閱讀并發(fā)表評論,而敢于在微博上亮相的廣東公安,如果企圖限制、刪除或者關閉博友的評論,不僅將無法達致預期的溝通效果,而且會給自己的形象帶來極大損害。因為視網(wǎng)民的評論如猛虎,容易讓人產生對公安微博真誠交流的意愿的懷疑,也傾向于給人造成政府總是害怕民眾說真話的刻板印象,誠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在網(wǎng)上,無聊的漫罵和攻擊一定難以避免,但可以相信,絕大多數(shù)網(wǎng)民是會對自己的所言所行負責的。既然上網(wǎng)就是為了傾聽民意,政府微博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原則之二是,請講人話。
微博作為新時代的交流工具,自然而人性的交談是其常態(tài)。所有的微博用戶都需要用人的聲音發(fā)出誠實的談話,而這種聲音可以穿越那種被過濾的、經包裝的組織腔調。網(wǎng)友們久經歷練,對于官腔官調一聽便會拒于千里之外,而對人的聲音則會趨之若鶩。如果說原則之一涉及的是心態(tài),原則之二強調的則是語態(tài)。從語態(tài)上來說,中國是個官話大國,有關部門,因為長期說假話,真話說出來也像假話;因為長期說鬼話,早已不會說人話;常??雌饋硎亲约涸谥v話,其實說的卻不是自己的話,凡此等等,造成官與民話語系統(tǒng)的隔離,連彼此交流都無法進行。政府微博既然鼓足了勇氣和網(wǎng)民對話,就要做到用人聲說話。有關報道說,廣東省公安廳正在訓練微博值班民警“說話有街坊味”,而這所謂的“街坊味”,就相當于和別人面對面交流,這對打慣了官腔的官員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然而,在犯下錯誤、公眾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政府若還能夠保持大膽、坦率和誠實的交談,是個更大的考驗。當官方人士口操冷淡、枯燥而又傲慢的官話甚至是謊言時,實際上是在政府和網(wǎng)民之間高筑厚墻,將網(wǎng)民攔在墻外。如果政府無視網(wǎng)上交流方式,不懂網(wǎng)絡語言,將會喪失改善官民關系的重大機遇。
原則之三是,結果為上。
我曾注意到,“平安肇慶”微博上對自己的介紹是“廣東省肇慶市公安局網(wǎng)絡問政平臺”,既然說到“問政”,我們就要來問一下:是否可以問出結果?如果不能出結果,網(wǎng)絡極有可能會淪為官員走秀的“T型臺”。很多人一說到問政,以為官員傾聽民聲就足夠了,所以過去網(wǎng)絡問政主要集中在“聽證”階段,如網(wǎng)絡郵箱、網(wǎng)上信訪、網(wǎng)絡舉報等,而且極易產生人走政息現(xiàn)象——網(wǎng)絡問政難以超越黨政領導的個人活動,形成有專人、行專責的制度安排。其實,既然政府是納稅人的政府,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政府利用網(wǎng)絡獲取民意是不應該褒獎的,只有真正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才應該得到褒獎。
《檢察風云》:您如何看待當下流行的官員微博熱?
胡泳:對于官員使用網(wǎng)絡,必須上升到國家政治文明的高度來認識,必須超越地方政治的“問計求策”。實際上,這樣看待“網(wǎng)絡問政”的人尚屬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官員,還是把它看做一種獲取信息的新渠道,和實施社會監(jiān)督的新手段。例如,2010年全國兩會召開前,《人民日報》曾就“人大代表看新興媒體”的問題,采訪了97名人大代表,他們表示他們使用網(wǎng)絡的重要原因有兩條,一是“通過網(wǎng)絡搜集民情民意,開展調研”,二是“充分利用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互動”。而《人民日報》則稱,“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興媒體,開通了一個24小時的民意通道”。
問題在于,民意的搜集,官民的溝通,并非政治意義上的“民主”;畢竟,收集網(wǎng)絡民意與展開網(wǎng)絡監(jiān)督并不等于民主制度。網(wǎng)絡問政與民主政治是兩個概念,不會自動消除現(xiàn)行政治的溝通難點。微博只是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縮影,要想解決微博中提到的問題,‘功夫在詩外’,更多的還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力,依靠制度路徑推動民主實踐,那才是真正的微博問政,真正的微博能推動政治文明進程?!?/p>
《檢察風云》:在您看來,微博究竟在中國的輿論生態(tài)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胡泳:我認為微博在中國是第一次跨越階層和地域的一個公共領域。在微博上你會看到任何一個小地方的事情都可能在瞬間傳遍中國,然后造成遙遠的地方的人們的回應。所以它是跨地域的。另外,雖然我們說微博上有它所謂的“粉絲”這種說法,但其實從發(fā)表的門檻上來講,它是很低而且說是平等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任何人只要你想發(fā)言,都可以到微博上注冊。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跨越階層的工具。那么這兩點都非常重要,因為之前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一個全國性的,然后瞬間反應的,并且跨越階層的這樣一種工具。
微博的興起對官方新聞發(fā)言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圖/CFP)
《檢察風云》:您認為,微博對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胡泳:在我看來,對微博目前在中國所發(fā)生的作用,既不能估計得過低也不能估計得過高。因為當人們當初沒有這樣一種發(fā)聲的渠道,或者是原來的無言者,現(xiàn)在可以變得有聲了。那么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它釋放出的力量是驚人的。因此它的確能推動中國社會在很多地方的改善。另一方面,單純靠微博來改善中國社會這種基本的層面,我覺得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整個社會的改變依賴于我們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得到充分的討論。在這個討論之上能夠形成共識;在共識之上能夠形成決策,最后能夠有很多制度上的變遷。那我覺得微博只是一個很基礎的工作。換句話講,就是它激發(fā)我們的討論,那么這個討論現(xiàn)在能不能形成共識,能不能進一步達成決策我覺得都有賴于以后的觀察。
《檢察風云》:就您看來,微博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對于公民精神的培育有著怎樣的意義?
胡泳:當下的中國,如果我們有一些公民的行動,或者用更大的詞,我們有一些社會運動,那我覺得,它的功能或者效果不是revolutionary,就是它不是革命性的,但是,它可能是transformative(漸變的)。等于說,它會推動中國社會緩慢地沿著一個長線的道路前進,比如讓所有的中國人享有更多的尊嚴,能夠在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生活。我覺得,它會推動社會向這個方面有一個很緩慢的轉變。所以,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有一個一夜之間的變化。魯迅很早就說得很清楚,在中國搬一張桌子都是要流血的。其實,中國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很快的變化,都是一個緩慢的變化。那么,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這種微博政治或者圍觀政治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會鍛煉我們的精神。我以前經常引用朱學勤老師的話,他說“縱使十年不將軍,卻無一日不拱卒”,就是不要期待很容易就將軍了,但是要日復一日的拱卒,這種精神恰好是很多中國人比較欠缺的東西。大家習慣于速成,習慣于走捷徑。西方有一個諺語說,捷徑其實是最遠的道路。那就是說,我們特別欠缺就是耐心對峙、長期漸進的一種韌性的戰(zhàn)斗。而我覺得,凡是期待迅速變化的人會失望,但是,這一次一次的過程,其實在告訴我們,在中國人當中培養(yǎng)這樣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最終能夠改變現(xiàn)在很多不良的政治和社會。
《檢察風云》:在微博大受好評之后,也有人稱微博已經從傳播信息、交互式交流平臺淪落成“公共廁所”,是許多垃圾信息、八卦、惡搞甚至謠言的集散地。這是微博的錯嗎?
胡泳:《環(huán)球時報》英文版2月22日的一篇評論曾直接宣布,要“保護中國人的美德不受微博侵害”,文章以日本女優(yōu)蒼井空在微博走紅為例,稱“年輕人很容易被毀壞性的外國概念和態(tài)度煽動和困擾”。甚至主張:“如果中國的網(wǎng)民不能夠用微博從事更多的高尚活動,那么也許政府的介入就是時候了,應該對其加以控制、限制甚至禁止。
就對微博的批評而言,最終,微博如果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社會,是否有勇氣承認,大的環(huán)境在發(fā)生嚴重缺損,需要多方救治,而不是把互聯(lián)網(wǎng)當做現(xiàn)成的替罪羊。還可以指出的是,與那些提出批評的報紙相比,微博擁有一個巨大的優(yōu)勢:它具有自我修正機制,而報紙卻沒有。從搶購食鹽一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微博上的“鹽段子”是造謠的多,還是辟謠的多?是諷刺搶鹽的多,還是鼓勵搶鹽的多?■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