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流
英談是一個僅有17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藏在邢臺縣路羅鎮(zhèn)的太行深處。知道英談,是讀了聞章的散文《英談閑話》,走訪英談,緣于一次太行采風活動。看了英談,真的應了聞章的話,不來英談是錯,來了英談更是錯。因為“一旦被它纏上,多年掙脫不開”。的確,英談歸來,無數(shù)個深夜清晨,我都忘情地閱讀英談專家劉順超的英談專著《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看了,讀了,更相信許多去過英談的人說過的話:“英談跟別的地方不一樣,誰看了是誰的?!彪y怪邢臺市委宣傳的路洪昌部長一再囑咐,一定要去英談看看。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英”可解釋為花,如落英繽紛;也可解釋為才能或智慧過人的人,如英豪。我以為,“英”還可理解為英雄,如群英會。而不論哪種解釋理解,與英談的來歷都不沾邊。英談是因唐末黃巢起義時在此扎過營盤,后由營盤讀音轉(zhuǎn)化而來。另有一說,因常有老鷹在村邊水潭喝水而謂之鷹潭,后來慢慢寫成了英談。
英談全是石頭的世界。放眼群山環(huán)抱,除了石頭還是石頭;近觀石頭遍地,石街、石巷、石橋、石廟、石屋、石門、石碾、石磨、石臼、石杵、石臺階、石欄板,還有石砌的寨墻,石砌的閣樓,石疊石,石壓石,全是“實打?qū)崱?。石頭也別樣,雪浪石、泥裂石、波痕石、疊層石、雨痕石、蟲跡石、竹葉石、上水石等等,滿山溝都是,或形態(tài)奇特,瘦、透、漏、皺,或紋如山水,肖物象形,養(yǎng)眼又養(yǎng)心。有一家主人會玩,把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當屏風,迎著大門,隨時招呼進門的客人。
英談好在不缺水,不僅不缺水,還盡是好水。古井到處見,貴和井、官房井、寨西井、千年古井,井井都住石屋,安全又衛(wèi)生。古泉水沿用至今,樂了村民:“門外一線泉,門里一滴泉,生活多美滿,賽似活神仙?!闭l說百姓不會作詩?
英談綠滿眼。叢林環(huán)抱,且長進寨子,長進院子,長進心里。松柏楸柞,榆楊桐椿,多達40個品種,還有棗、梨、桃,以及核桃、栗子、柿子、蘋果等干鮮果類樹木,一起染綠英談的一川、三山、六巖、九溝、十八垴。古木名樹也多得是,有千年古栗,百年古柳,還有古漆樹、古柿樹、古橡樹,都是英談天然氧吧的“車間機器”。難怪英談人長壽,七十不稀奇,九十高齡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5%,八十歲以上老人占30%。
奇石如花,風景如畫,英談不愧為一個“英”字。
英談人真會選地方。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河,占盡了風水。英談人真會建村莊。背靠大山,隨坡就勢,錯落有致,層層疊疊。67座院落分布在村中水溝兩側(cè),避開了洪水沖擊;36座石橋溝通兩岸,來往自由;石拱橋上又建橋上房、橋上院、橋上廣場,拓展了生存空間。英談人懂得排水,院內(nèi)暗排,院外明排,自成系統(tǒng)。自然形狀的石板鋪成英談的街道、小巷、臺階,歲月如流,棱角磨去,凸顯圓滑,不變的是淳樸的民風,敦厚的人心。最可嘆的是窗欞藝術(shù)。窗形多樣,有方窗、圓窗、半圓窗、長窗、風門窗、尖形窗。裝飾有粗獷有圓韻,或繁或簡,或巧或莊,風格不一。窗欞樣式變化多端,有海棠錦紋、菱格錦文、繡球錦文、龜欞紋、直欞紋、直欞拐子紋、福壽錦文、拐子錦文、燈景窗紋、燈籠錦文、梅花紋等。從中可以看工藝,也可以看歷史,看民俗,看民意??吹锰?,就看見一圈高大的寨墻如大山伸出的一雙手臂,將古堡般的整個山寨攬入懷里。
匠心若此,英談不愧為一個“英”字。
英談其實還是一個英雄的村子。它最早的營盤就是英雄所建,那“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英雄豪氣,因襲千年。而英談路家先祖慧眼獨具,遷此立村,艱難創(chuàng)業(yè),也可稱得上是英雄之舉。抗戰(zhàn)期間,當時不足三百人口的英談村,有40人參軍,出了七個烈士。還有一人換來百人命的英雄村民鄭小金,赤壁丹崖,熱血染成。英談古寨全用當?shù)丶t色石頭鑄就,紅色英談不愧為一個“英”字。
英談有雨天的朦朧,晴天的爽朗,白晝的清風,夜晚的月亮。
英談有明媚的淡青,疊積的翠綠,迸發(fā)的金黃,沉寂的雪白。
英談有古老的故事,古老的傳說,古老的炊煙,古老的豆沫飯。
英談的天最藍,云最白,星最多,月最明。
英談永不愧為一個“英”字。
英談的魅力,其實在于它的寧靜,平和,永恒。亂世可避禍,盛世來洗心。不要說黃巢曾在這里練兵,就連“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宋江,如果不是路途遙遠,也未必不聚義英談。英雄到這里可以潛心磨劍,蓄勢待發(fā);也可以韜光養(yǎng)晦,東山再起。抗戰(zhàn)期間,國共將才不約而同地選中這里做指揮部,絕非偶然。而一姓能形成一種文化,一村能成為一門學問,普天之下,英談也是翹楚。歲月滄桑,青山依舊,英談還是謎一般地迷人。如今那么多人來看英談,議英談,畫英談,寫英談,想住在英談,終老英談,全都被英談迷住了。因為英談能明目清心,去濁穢,生豪情,這一加一減,不知又能成就多少英雄與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