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生于杭州市。自幼跟隨葉尚青、周滄米學畫。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研修班。師從錢貴蓀、王伯敏、孔仲起、何水法等名家。作品多以人物為主、尤擅長大幅巨幀之作,多次在省市獲獎。江蘇揚州佛教博物院、無錫博物院、宜興茶文化博物館,黃帝祠等都留有作品。
章伯奇
浙江上虞人。自幼習畫,尤其喜愛連環(huán)畫,1983年開始為出版社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作品主要有《華工喋血記》《塞上惡霸馬鴻逵》等。參與《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紅樓夢》《岳傳》《史記》《聊齋》等作品創(chuàng)作。為連環(huán)畫出版社單獨創(chuàng)作了《封神演義》《資治通鑒》等連環(huán)畫。擅長傳統(tǒng)古典題材。
謝穎
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57年生于上海市,1974年進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1988年改任連環(huán)畫編輯。曾隨顧炳鑫、韓和平等前輩習畫,創(chuàng)作了《江上新歌》《安徒生》《天藍色的車廂》及后來的《浩氣長存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入選2009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畫說全聚德》(合作)等作品。
抖空竹
老北京天橋有抖空竹高手人稱空竹德子,他有一絕技:在同一條線上,他可以同時抖起三四個空竹并還有花樣動作表演。
磨剪子磨刀
老北京人都知道當時磨剪子磨刀的,分東南西北城,各城之間有自己的講究,也就是其所用的工具各有不同,有拿鱗片的也有拿喇叭的。
皇城根兒下戲迷多
那些京城戲迷,小時候在各個戲院“蹭戲”,現(xiàn)在閑暇了,不時聚在一起唱上幾段,還有腔有韻。北京城的戲迷,愛戲癡迷到一天不聽、不唱就難受的程度。
皇城根兒下樂子多
老北京市井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前門往南崇文和宣武等地區(qū),不過這些地區(qū)由于過去的戰(zhàn)亂災荒也聚集了大量各地難民,使各地民俗風情也隨之帶入,又經(jīng)過長時間的與漢民族的融合形成了變化了的京華文化風情,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各種京味兒風情的現(xiàn)實?,F(xiàn)如今京城退休的老年人晨練、遛彎、由鳥陪伴,是京城的一景。
春夏秋冬
春日聚齊別有情,北京城的爺們兒往一起聚,沒別的,就是個情字。
春夏秋冬
回歸自然別有韻。
春夏秋冬
初秋斗蟲兒,別有趣兒。
春夏秋冬
冬天遛鳥別有樂,人遇知音為找樂,鳥兒遇知音也自有情。
板兒爺
童趣圖
老北京人過去玩蟋蟀的人數(shù)很多,檔次有高有低,但最后都是蟋蟀,在一個“樂”字上。近幾年京城一入深秋就有蟋蟀節(jié)直到初冬,參與者可謂是樂在其中,各有體會。
舊京街頭剃頭放睡圖
清朝京城大街小巷里有打雜、修面、刮臉的,他們多是挑挑進胡同里就吆喝,因有的人手拿喚頭,老少爺們兒聽到喚頭聲,就知道是他們進胡同了。有剃頭棚子是民國年間的事。這時的師傅們每個人都有兩手絕活兒。有的會按摩接骨,另外有歲數(shù)大剃著就睡了,這時師傅就把他攬在懷里推拿按摩一陣。解放初這些剃頭也才改成了理發(fā)館。
北京人愛下幾盤棋的主兒不是個小數(shù)字,您若是留心的話,京城的大街面兒上、小胡同里都能夠見到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