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龍
堂哥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前段時間回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堂哥的鄰居是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有一天晚上,這對夫婦的小兒子在家門前玩籃球,不小心將籃球砸到堂哥的家門上,一塊茶色玻璃被打碎了。一塊玻璃值不了幾個錢,堂哥決定自己去買,然而天已經(jīng)晚了,又是周末,玻璃店都已經(jīng)打烊了。
第二天一大早,那個孩子在玻璃店員的幫助下,送來一塊茶色玻璃。小家伙非常有禮貌地說:“叔叔,對不起,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昨晚因為商店已經(jīng)關門了,沒能及時給您鑲上。今早玻璃店一開門,我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
堂哥原諒了他,并喜歡上了這個彬彬有禮的孩子。堂哥款待孩子吃早飯,并送給他一袋中國糖果。
到此為止,事情本來可以畫上句號了,令人想不到的是,當孩子拿著糖果回家后,一直未露面的那對美國夫婦出現(xiàn)了。他們將那包還未拆封的糖果還給了堂哥,并說:“一個闖了禍的孩子,不應該得到獎勵。他應該為自己的過失埋單。”
在這對美國夫婦看來,這個小家伙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他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錢。但是他不會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錢的“財政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可以去賣報紙、為附近的鄰居取牛奶和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jié)約自己的每周零花錢等。
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過失埋單。只有付出這種代價,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