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源
母親節(jié)前夕,社區(qū)居委會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感恩母親”的演講比賽,邀我和幾位老師去當評委。報名參加演講的人都是本社區(qū)的,有十五六人,多為八九歲到十八九歲的孩子。
演講比賽在社區(qū)的小廣場舉行。搭了一個小演講臺,臺下圍了眾多居民。幾個演講者的母親,自然擠在了最前面。
每個孩子的演講都聲情并茂,很是精彩,不過內(nèi)容卻趨于雷同。我們幾個評委心里都擔心第一名很難脫穎而出,直到最后一名演講者上臺。
這是一位18歲的男孩,當他演講完畢后,臺下一位中年女子沖上臺來,把男孩緊緊抱在懷里。幾位評委一致認定,一等獎非這位男孩莫屬。
男孩的口才并非最好。語言也不那么順暢。感動大家的,是他的故事。與其說把一等獎評給他,不如說是評給他的母親,就是那位沖上臺來的中年女子。
這位女子,社區(qū)的居民都認識,大家都叫她陳嫂。陳嫂有兩個兒子,一個就是上臺演講的男孩,另一個小一歲。
孩子的父親是安裝公司的技術(shù)員,長年都在外地的項目工地。陳嫂原來在服裝廠上班。家里常常只有兄弟倆。
那幾年,哥哥不愛讀書,曠課,偷家里的錢,上網(wǎng)吧,抽煙喝酒,打架斗毆,幾乎無“惡”不作。弟弟則很優(yōu)秀,學習成績都是班上前幾名,放學回來會煮飯做家務。兄弟倆合不來,經(jīng)常吵架。有一回哥哥徹夜未歸,弟弟告訴了下夜班的陳嫂,哥哥竟把弟弟門牙打掉了一顆。
苦口婆心勸說無果,陳嫂毅然從工廠辭職。在小區(qū)門口擺了個水果攤。每天,大兒子去上學,她就在后面偷偷跟著,看他進了校門才放心回來。臨近中午,她提前到校門外躲著,見大兒子出了校門,她又偷偷跟著,如果他要去其他地方,她就匆忙現(xiàn)身,給他買好吃好喝的哄他回來。
有一次下暴雨,她急匆匆地就去給大兒子送傘。而小兒子卻遮著一張破紙皮冒雨跑著回來。
哥哥成績不好,初三復讀了一年,和弟弟一起再參加中考。弟弟的成績上了重點高中,哥哥連普通高中正招線都沒達到。陳嫂卻讓弟弟上五年專,因為讀五年專便宜,省點錢供哥哥讀高價高中。
鄰居說,這個陳嫂,太偏心了。小兒子那么乖巧懂事,怎么沒見她疼過?
好在這兩年,大兒子懂事多了,周末會幫母親照看水果攤,學習成績也上來了。今年參加高考,成績上了本一線。
“爸爸從來不管我。生母拋棄了我。我一直以為,我是個沒人疼的孩子。直到您的出現(xiàn)。您給了我無私的母愛,我卻從未叫過您一聲媽。今天,我要大聲地叫您一聲——媽媽!”在演講的結(jié)尾,男孩目光轉(zhuǎn)向臺下的陳嫂,生澀卻無比深情地呼喚著。我們的眼睛潮濕了,臺上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原來,陳嫂是這位男孩的后媽。男孩的生母在他5歲時出國了。陳嫂的前夫早年因遭遇車禍離世,她是帶著兒子嫁過來的。
那位在外地讀書的男孩,才是陳嫂的親生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