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李鋼
每年這個時候,很多學校都開始了高考倒計時。除了正常上課,學生們還穿梭于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像是戴上緊箍咒一樣拼命學習,家長們一邊心疼不已,一邊望子成龍。
高考之于學生像是過獨木橋,但當這些過去之后,他們從學校教育里還收獲了什么?除了一紙成績單外,學校還能給學生留下什么?這是早就引起關注的話題?,F(xiàn)在,有一所學校做出了令傳統(tǒng)教育瞠目結舌的改變,在這個沒有班主任、沒有固定教室的學校里,學生們會學到哪些不一樣的東西呢?
消失的班主任
2010年平安夜,晚上6點以后,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西門對面的新中關商業(yè)區(qū),人漸漸多了起來。高二學生王安迪和同學占據了商場前一塊顯眼的位置,擺好吉他、電子琴,彈唱起來,他們把剛剛出爐的西點分給過節(jié)的人們。
在他們看來,這次自發(fā)組織的活動是他們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八麄儫o論身在何處,都能熱忱服務社會,并在其中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愛?!边@是校長王錚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對學生氣質的描述。
這次“回報社會”的活動,全單元的學生開過會后,每個人都領到了任務。王安迪負責音樂節(jié)目的組織以及與商場協(xié)商,他列出了活動方案,找到商場經理談?!吧虉鼋浝硪笪覀冊谏虉隼镅莩觯覀儓猿衷谑彝庋莩?,客流量會比較大?!?/p>
從本學期開始,北大附中取消了班主任,弱化班級,設立單元和導師,走班上課以及自愿穿校服。班級被弱化為單元,“班主任”這個稱呼也從北大附中校園里消失了。這個學期,北大附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級整合成6個單元。其中,前3個單元由理科生組成,第四單元是文科生,第五單元是參加競賽的學生,第六單元則由出國自主單元和國際部組成。從此,學生們開始自己決定許多事情,個人的以及單元的。
“以前的班主任就是‘冤大頭,啥都管,但是,未必都管得好,而且班主任的許多事務性的工作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激情?!币晃辉洆芜^班主任的老師說。
更清晰的目標
出國單元的活動室更像一個西式的咖啡廳或者書吧,學生們隨意地靠在沙發(fā)上、坐在圈椅里、踩在吧臺椅上,看書甚至看電影,喝水甚至吃零食,總之,進入活動室的人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待著。
活動室是學生們自己布置的,從設計單元裝修方案、向學校申請經費布置,到購置家具、燈具等相關設備,每個單元裝修風格迥異,二單元的學生把活動室裝修成日式風格的,學習時可以席地而坐。出國,是第六單元學生的一致選擇。沒有了班級,也就沒有了固定教室,如果不需要上課,他們大半時間都待在單元活動室里。他們無須選修太多的學校課程,特別是被高考牽著鼻子走的那些課。
“出國單元的學生是不是相對輕松?”王安迪一聽這話臉色沉了下來:“沒有理由說我們輕松,我每天晚上復習到12點以后。”王安迪爭辯,只是分成單元后,每個人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有更多的時間學該學的東西,為更加值得的目標努力。
北大附中的學生比任何時候都知道目標在哪里、現(xiàn)在應該做什么。理科單元與文科單元的學生肯定要參加高考,競賽單元的學生正義無反顧地投入各科競賽,出國單元的學生目標當然是留學。為了指導學生們自治,取消了班主任后的北大附中設置了導師制。依據教學班與教師的關聯(lián)程度,每十幾名學生配備一位導師。
最大的不同
北大附中實行的“走班制”——教室被布置成各不相同的固定專業(yè)教室,而學生是流動的。
教高二理科歷史的王峰認為:“走班制的意義在于,不同的專業(yè)教室能夠提供不同的學習模式?!?/p>
在不少學生看來,與走班相配套的是選課。這學期,決定申請美國大學的高二學生楊一帆只選了5門課——語、數(shù)、地、生、化,楊一帆說:“假使放在常規(guī)單元,地理是不能被理科生選的?!彼€選了門校本課程——通用技術。
“選課制給學生多元的選擇,盡量滿足不同的需求?!毙iL王錚一直在強調“需要”,“有需要才開課,沒人選開了課也沒用,根據需要,有人選就開,沒人選就不開。這是一個公民化的學校?!?/p>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像出國單元的那么隨意。“出國單元的學生現(xiàn)在算得上最自由的,我們常規(guī)單元,除了音、體、美可以選課,其他科目,還是學校讓學什么,就學什么?!崩砜粕嵲f。對于奔著高考去的學生來說,可供選擇的課程只有3門——音、體、美。校長王錚說:“參加高考的學生,你不讓他去學高考的東西,去學別的東西,不可能!”
因此,北大附中的改革暫時仍然在高考框架內老老實實地進行,為了保證升學率,高三年級依然采用了傳統(tǒng)的模式——高考培訓模式。但鄭元君心里卻很清楚:“如果說我在這所學校最想獲得什么,那就是安排、規(guī)劃學習和生活的能力?!编嵲f,“改革后的學校最大的不同,我認為就是——自由!”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教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或者一成不變,到底怎樣才能最好,也許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但是探索和改變總是必要的。
(摘自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