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楠
文/濟 群
在這個世間,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于物質(zhì)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而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guān)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由物質(zhì)還是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于物質(zhì),那就應(yīng)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jié)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shù),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么條件等等。可事實又如何?多數(shù)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托于物質(zhì)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于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shè)定的目標一一實現(xiàn)時,除了給我們帶來一些暫時滿足,預(yù)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沒有如期而至??梢?,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zhì)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義是:幸福只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感覺。這種不穩(wěn)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zhì)條件有一定關(guān)系,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心態(tài),在于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tài),或?qū)ξ镔|(zhì)的需求永無止境,那么,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guān)系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并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么,佛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其實,佛教也將人的感覺分為五種,分別為苦、樂、憂、喜、舍。其中,苦和樂偏于物質(zhì)層面,憂和喜偏于精神層面。雖然理智也告訴我們:苦樂憂喜都是無法避免的人生常態(tài)。但在內(nèi)心,誰又不是趨樂而避苦呢?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人類的五千年文明,同樣是在幫助我們擺脫痛苦,獲得快樂。但結(jié)果又是如何?我們有了古人難以想象的豐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決了嗎?煩惱就此消失了嗎?
可見,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現(xiàn)象而言,而是透過現(xiàn)象所作的本質(zhì)判斷——苦是人生本質(zhì),而快樂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F(xiàn)實中,沒有哪種快樂是具有本質(zhì)性的。所謂本質(zhì),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無論什么時候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絕對、不變的快樂嗎?
事實上,任何一種快樂都有某種痛苦與之對應(yīng)。當我們被饑渴之苦折磨時,吃飯會成為快樂;當我們被思念之苦纏繞時,親人相見會成為快樂;當我們夜不成寐時,安然入睡會成為快樂。如果去掉饑渴、失眠這些前提,吃飯和睡覺會成為快樂嗎?當我們不想吃卻不得不吃,不想睡卻不得不睡的時候,同樣的事立刻就轉(zhuǎn)為痛苦了。只有當我們需要吃飯、睡覺并為之所苦時,才會因為這種痛苦得到緩解而產(chǎn)生快樂。從這個層面來說,痛苦有多少,由緩解痛苦所帶來的快樂就有多少。
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豐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緩解痛苦的途徑。古人離別時,天各一方,音訊渺茫,這種思念因難以解決而與日俱增。一旦相見,由此產(chǎn)生的喜悅可謂強烈之極,這在古代詩文中也有大量描寫。但現(xiàn)在我們想念一個人時,可以立即撥通電話。如果覺得只聞其聲不夠,還可通過視頻相見。再或者,買張機票就能很快見面,哪怕遠隔重洋,也不再是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正是因為易于緩解,這種由相思帶來的痛苦就很膚淺,很有限。相應(yīng)的,所產(chǎn)生的快樂也很膚淺,很有限。
因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們才會產(chǎn)生諸多煩惱。但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以為改變世界才是解決痛苦的有效途徑。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們在改善物質(zhì)條件的同時,又在不斷制造煩惱。甚至可以說,制造問題的速度遠比改善世界的進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雖然享有高度文明,卻比古人活得更累,壓力更大。原因無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煩惱太多,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內(nèi)心的惡性需求及煩惱,才能從源頭解決痛苦,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將幸福寄托于天堂,寄托于外在拯救。其實,改變環(huán)境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被動舉措。倘若生命品質(zhì)不曾改變,由此帶來的安樂只是暫時的。因為生命的迷惑還在,就會源源不斷地制造煩惱,制造輪回。佛教認為,惟有體證生命真相,才能從根本上轉(zhuǎn)迷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還特別強調(diào)自力,即自身努力,這也是佛教區(qū)別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強調(diào)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贖。而在佛教修行中,雖然也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主力卻是自己。
當然,僅僅依靠自己還不行,還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謂“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否則,往往會走上自以為是的歧路。這里所說的法,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之道,簡單地說,就是三學(xué)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為皈依對象。其中,佛是我們改善生命的榜樣,法是認識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導(dǎo)我們使用方法的導(dǎo)師。由依止佛法僧三寶,而能究竟地解脫自在、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