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意伯, 譚志瓊, 鄭服叢, 張榮意
(海南大學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儋州 571737)
橡膠樹粉孢(Oid iuMheveae Steinm.)危害橡膠樹嫩葉、嫩梢及花序,造成落葉、枝枯、果實失收,嚴重威脅我國橡膠產(chǎn)量[1]。目前在防治上仍以化學防治為主,由于病原菌為專性寄生菌,殺菌劑防效測定只能在活體上進行,因此接種方法和接種量關系到試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國內(nèi)外對橡膠樹白粉病菌接種方法均無具體描述,亦未明確接種量[2-3]。作者參考前人對其他作物白粉病菌生物測定技術的研究[4-7],對抖粉法、涂抹法和噴霧法等3種接種方法進行比較,并測定了噴霧法的適宜接種量,旨在進行橡膠樹白粉病殺菌劑室內(nèi)盆栽毒力測定。
橡膠樹粉孢(Oid iuMheveae)采自海南省儋州那大地區(qū),將野外自然發(fā)病的橡膠樹葉帶回實驗室,采用單斑分離法得到純菌株。輕輕彈去病葉表面的分生孢子后培養(yǎng)1 d,使病原菌長出新鮮分生孢子。
半年生橡膠樹芽接幼苗,品系為‘熱研 7-33-97’,塑料棚隔離種植。待幼苗長出寬度為2~3 cm的健康古銅色嫩葉后,將生長狀態(tài)較一致的幼苗移入室內(nèi)備用。
吐溫20(分析純)由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由上海升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4.1 抖粉法
剪下2片表面布滿新鮮病斑的病葉,葉面朝向健康幼苗,手指輕彈葉背使分生孢子飛出,重復3次,每重復接種1株,對照不接種。將幼苗置于18~25℃,相對濕度70%~80%室內(nèi)培養(yǎng),光照12 h/d。接種后第8~11天調(diào)查病情,計算變異系數(shù)[8]。
葉片病情分級標準:對《橡膠樹白粉病測報技術規(guī)程》的分級標準進行了修改,使之更適合本研究實際情況(表1)。
表1 橡膠樹白粉病葉片病情分級標準
1.4.2 涂抹法
用直徑0.3 cm的玻璃棒蘸取新鮮分生孢子接種于健康嫩葉上,重復3次,每重復接種1株,對照不接種。室內(nèi)條件同1.4.1,計算變異系數(shù)。
1.4.3 噴霧法
用毛筆將新鮮分生孢子刷入0.05%吐溫20水溶液,混合均勻后用血球計數(shù)板在10×10倍顯微鏡下鏡檢,調(diào)整孢子濃度為10×104個/ML。用小型噴霧器將孢子懸浮液噴灑在健康嫩葉上,使霧滴布滿葉面但不滴落,重復3次,每重復接種1株,對照不接種。室內(nèi)條件同1.4.2,計算變異系數(shù)。
抖粉法:用蒸餾水將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配制成系列濃度,分別裝入小型噴霧器噴施橡膠幼苗,對照噴施蒸餾水,每處理接種1株,重復3次。噴藥時,使霧滴布滿葉面但不滴落。噴藥后1 d采用抖粉法接種。室內(nèi)條件同1.4.1,計算相對防效[10]。藥液濃度以對數(shù)表示,為x值;查表將防治效果換算成幾率值,為y值,以此計算毒力回歸方程y=a+b x、EC50和相關系數(shù)[10]。該試驗重復做3次,分別得到3個EC50值,計算變異系數(shù)。
噴霧法:藥劑配制方法同抖粉法。對照噴施蒸餾水,每處理接種1株,重復3次。噴藥后1 d將濃度為10×104個/ML的孢子懸浮液噴霧接種。室內(nèi)條件同1.4.1,計算相對防效、毒力回歸方程、EC50和相關系數(shù)。該試驗重復做 3次,分別得到 3個EC50值,計算變異系數(shù)。
用毛筆將新鮮分生孢子刷入0.05%吐溫20水溶液,混合均勻后用血球計數(shù)板在10×10倍顯微鏡下鏡檢,將孢子濃度調(diào)整為 16×104、14.5×104、13.3×104、12 ×104、10 ×104、9 ×104、8 ×104、7 ×104、6 ×104、5×104、4×104、3 ×104、2×104、1 ×104個/ML。用小型噴霧器將各濃度孢子懸浮液噴霧接種健康幼苗,每處理接種1株,重復3次。室內(nèi)條件同1.4.1,接種后第8~11天調(diào)查病情。
藥劑配制方法同抖粉法。對照噴施蒸餾水。噴藥1 d后,配制不同濃度的分生孢子懸浮液(同1.6)并噴霧接種施過藥的幼苗,每處理接種1株,重復3次。室內(nèi)條件同1.4.1,調(diào)查病情,計算相對防效。
若以病株為調(diào)查對象,抖粉法、涂抹法、噴霧法這3種接種方法都能使寄主發(fā)病,發(fā)病率皆為100%;若以葉片為調(diào)查對象,這3種方法的發(fā)病輕重程度則有相當大的差異(圖1)。采用涂抹法接種,有的葉片發(fā)病輕微,有的葉片病斑面積超過葉面積一半;抖粉法接種的大多數(shù)葉片發(fā)病嚴重,病斑之間連成一片,覆蓋整個葉面;噴霧法接種的葉片也有很多病斑,但發(fā)病嚴重程度稍低于抖粉法。從病斑在病葉上的分布情況看,涂抹法和抖粉法都存在大量病斑集中在葉片一側(cè)而另一側(cè)病斑很少的問題,即接種不均勻;而噴霧法的病葉無論發(fā)病輕重,病斑都能均勻分布于葉面。
不同接種方法在葉片發(fā)病率與發(fā)病嚴重度上的差異可用病情指數(shù)來量化。如表2所示,涂抹法接種的病情指數(shù)最高為85.7,最低為32.6,相差近3倍;變異系數(shù)最高,達到44.5%,分別為抖粉法和噴霧法的4倍和7倍,可見涂抹法重復性最差,而且每片葉都要人工涂抹,操作繁瑣,因此不適合作為藥效測定的接種方法。抖粉法和噴霧法都能使寄主嚴重發(fā)病,重復間病情指數(shù)范圍都在80~100,平均值相同,前者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shù)都較高,但與后者無顯著差異,說明采用這兩種方法接種的病情指數(shù)比較穩(wěn)定。
圖1 不同接種方法對橡膠樹葉片發(fā)病嚴重度的影響
表2 不同接種方法對橡膠白粉病病情指數(shù)的影響1)
試驗結(jié)果見表3。噴霧法接種重復間EC50值分別為 5.2、8.4、9.8mg/L,變異系數(shù)為30.6%,遠低于抖粉法的53.3%,說明噴霧法接種測定的EC50值重復間變化較小,穩(wěn)定性較好;抖粉法接種測定的EC50值波動較大,且毒力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shù)較低,說明相關性較差。不同重復之間即使用相同濃度的藥劑處理,防治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表4),這和前人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一致[5]。
表3 抖粉法和噴霧法接種測定15%三唑酮WP的EC50
在接種量(1~16)×104個/ML范圍內(nèi),病情指數(shù)隨著接種量的增加而遞增(圖2);當接種量小于6×104個/ML時,病指增加較快,超過 6×104個/ML后,病指達到90以上,隨著接種量的增加而緩慢上升,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接種量達(8~16)×104個/ML的病情指數(shù)均接近100,增長趨向停止,增長曲線呈水平狀。
表4 抖粉法和噴霧法接種同濃度不同重復間三唑酮的防效比較
圖2 接種量對橡膠白粉病病情指數(shù)的影響
10mg/L三唑酮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隨著接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圖3);接種量增大,防治效果漸趨下降,最低和最高接種量相差16倍,防效相差2倍以上。從圖中可看出,防治效果的變化有3個較穩(wěn)定的階段:接種量大小范圍分別為(1~4)×104個/ML、(5~10)×104個/ML、(12~ 16)×104個/ML時,范圍內(nèi)各處理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接種量(1~4)×104個/ML的對照病情指數(shù)大多在65~75(圖2),藥劑處理后的幾個重復發(fā)病程度變化大,導致防效平均值的標準差很高(圖3),不能真實反映藥劑的抑菌活性。接種量(5~10)×104個/ML的對照病情指數(shù)達90以上,防治效果72.2%~63.4%,處理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標準差也相近;接種量 12×104個/ML與 10×104個/ML的防效差異較顯著,隨著接種量繼續(xù)增大,防治效果則下降較快,(12~16)×104個/ML的對照病情指數(shù)接近100,但防效為56.9%~40.6%,處理間的降幅較大。綜上所述,接種量控制在(5~10)×104個/ML,防效測定結(jié)果較穩(wěn)定。
圖3 病菌接種量對10mg/L三唑酮防效測定的影響
其他作物白粉菌的接種方法中,馬嚴明[4]和朱振家[7]將分生孢子吹至葉面接種,賈忠明[6]使用毛筆蘸取孢子粉或孢子懸浮液接種,李興紅[11]等采用孢子懸浮液噴霧接種。由于不同實驗室的條件不同,如選用的品種、寄主栽培條件及發(fā)病培養(yǎng)條件的差異,最適接種量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測定前首先要確定接種方法和接種量[4]。
S.Liyanage[12]等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噴射微水滴顯然不影響分生孢子萌發(fā),只有在分生孢子與自由水接觸一段時間或有大水滴時水才是有害的。因此噴霧法能使寄主發(fā)病均勻,便于檢查結(jié)果和統(tǒng)計分析;缺點是在具體操作中能否噴施均勻取決于試驗人員是否有經(jīng)驗和掌握技巧。在接種前試噴幾次,增加熟練程度,以霧滴布滿葉面但不滴落為宜,可避免接種不均。
接種量過低和過高都難以真實反映藥劑的抑菌活性[4]。本試驗發(fā)現(xiàn)接種量對橡膠樹白粉病藥劑防效測定結(jié)果有一定影響,與馬嚴明對小麥白粉病菌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4]。但前人試驗結(jié)果的變化較顯著,接種量相差3倍,EC50值相差達9倍,這可能與前人采用的試驗材料為2.5~3 cm的離體葉段以及可精細控制的環(huán)境條件有關。前人測定的是EC50值,而作者為了縮短時間,改以10 mg/L三唑酮的相對防效作為指標,是否能真實反映接種量對生測結(jié)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實際操作中,為了使對照病情指數(shù)變化不太大,作者每次配制分生孢子懸浮液時都將濃度調(diào)整為(8~10)×104個/ML。
綜上所述,在進行殺菌劑對橡膠樹白粉病菌的室內(nèi)盆栽毒力測定時,應使用分生孢子懸浮液噴霧接種,接種量以5×104~10×104個/ML為宜。
[1]黃朝豪.熱帶作物病理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7.
[2]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橡膠樹白粉病化學防治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1985,6(1):58.
[3]Radziah N Z,HashiMI,Shamsu ri MH.Effect of selected fungicides on OidiuMheveae and Cor ticiuMsalmonicolor affecting rubber in west Malaysia[J].Indian Jou rnal of Natu ral Rubber Research,1992,5(1-2):66-72.
[4]馬嚴明.小麥白粉病對三唑酮抗藥性檢測技術標準化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0:15-20.
[5]郝永娟,王萬立,劉春艷,等.黃瓜白粉病生測技術的改進[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05,11(3):37-40.
[6]賈忠明,劉峰,慕衛(wèi),等.黃瓜白粉病菌接種及對殺菌劑敏感性測定方法[J].植物保護學報,2006,33(1):99-103.
[7]朱振家.甜瓜抗白粉病化學誘導物篩選及誘導抗性機理研究[D].蘭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07:12-14.
[8]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
[9]NY/T 1089-2006,橡膠樹白粉病測報技術規(guī)程[S].
[10]駱焱平,鄭服叢.農(nóng)藥學科群實驗指導[M].??冢汉D铣霭嫔?2008.
[11]李興紅,嚴紅.瓜類白粉病菌對新型殺菌劑室內(nèi)抗藥性誘導研究[C]∥中國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研究(第 3卷).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2]張開明.橡膠樹白粉病菌的生物學[J].世界熱帶農(nóng)業(yè)信息,1987(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