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斌
《風景園林品題美學》,金學智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我們華夏民族對于風景園林,有一種迥異于西方的審美文化傳統(tǒng),就是愛從某地眾多風景園林里選出一定數(shù)量的“景”,通過寓有美學意味的品題來使其獲得景名,將其作為某地風景園林的突出代表,從而使之成為以“數(shù)”(一般為八或十)來貫穿、約束并得以有效地增值的品題系列,并體現(xiàn)出特定的美學思想。
金學智先生的《風景園林品題美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2月版。以下簡稱《品題美學》),是一部具有獨特民族美學內涵、以風景園林品題系列為研究對象的、圖文并茂的大型學術專著。
從歷史上看,真正的品題系列從唐代發(fā)端,至宋、金時代而臻于成熟,著名的如瀟湘八景、燕京八景、杭州西湖十景等,以后直至清代的桂林十六景,避暑山莊康熙題三十六景、圓明園四十景等,難以一一列舉。這種廣大公眾喜聞樂見的審美形式,已存在了一千余年之久,它們數(shù)以萬計地遍布全國,還影響到東南亞,特別是日本也數(shù)以百計地涌現(xiàn),如近江八景、金澤八景等。可是,對于中國人乃至東方人這種特有的審美意識和文化風習現(xiàn)象,學術界卻基本上無人問津,因此《品題美學》的問世,便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品題系列究竟有什么美學功能?這可以南宋出現(xiàn)的杭州西湖十景為例。如西湖的美,在十景之名誕生后,其文采風韻就大不一樣,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三潭印月……這一系列畫龍點睛的品題,镕鑄情采,吐納英華,抒寫出幽雅的詩情畫意,凝聚著種種自然和人文的信息之美,其效應還證實了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整體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論斷。西湖十景品題系列,瑯瑯上口,易記易賞,讓人品味不盡,浮想聯(lián)翩,以致當時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脛而走,流芳至今。2011年6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西湖十景為主要特征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得以全票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還指出,杭州西湖是“文化景觀的杰出典范”,“它極為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中國景觀的美學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設計影響深遠”。從本質上看,這正是對西湖十景品題系列的中肯評價。
《品題美學》一書不但極有歷史感,而且特注意地域覆蓋面。它從全國20個省市地區(qū)中,選出了37個品題系列中的100多個景點進行品賞,不但以此概括了品題系列歷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而且還以不同學科的視角切入,力求挖掘地域個性,體現(xiàn)理論深度,抽繹普遍規(guī)律,這必然會對旅游、賞景、審美、悟理、造園、文化遺產保護、地方史志編寫、城市生態(tài)建設等大有裨益。
特別應高度評價的是,該書除研究了品題系列的生成因由、文化背景、形式構成、題材內涵等,還重點研究了品題系列的美學特征——繪畫美、詩意美、音樂美和建筑美,組織原則——優(yōu)選性、整體性、有序性和適時性,這些都大大地開闊了人們的眼界,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作者又結合自己設計實踐的體會,提出了“戒蹈襲,求創(chuàng)新;戒浮泛,求深實;戒雷同,求殊異;戒平俗,求雅韻;戒奇澀,求通達;戒雜多,求齊一”六條評判標準,全方位地總結了我國風景園林品題系列創(chuàng)作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品題美學》全書88萬字,隨文插入188幅彩色的精美圖版,它不但蘊蓄了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理性也有感性,而且非常注意推陳出新,富有鮮明的時代感。如該書“理論編”論述品題系列“適時性”的組織原則時,以羊城(廣州)八景為例,蒐集和比較了宋、元、明、清和當代五個不同時期的品題系列,讓人看到了它們嬗遞變化之跡,看到舊的是如何不斷消失,新的是如何應運而生,與時俱進,同時還具體品賞了羊城新八景中搖漾著時代繁華的“珠江夜韻”,澳門八景中作為現(xiàn)代化標志的澳氹大橋——“鏡海長虹”,這就生動地顯示了新的品題系列具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歷史與當今組接的特征。在“鑒賞編”,作者特辟“當代品題系列的選賞”一章,品賞了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誕生的臺灣八景,杭州西湖新十景、昆明新十六景、澳門八景、羊城新八景、佛山新八景等,還特別贊賞推舉了某些地區(qū)大規(guī)模有計劃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群眾評選方式。在“實踐編”,作者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設計實例,也極富時代感,如佛山南海頤景園十景,第一景就是從嶺南文化名人韓愈詩里提煉出來的“水天綠凈”景名,以表達當代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求——綠化、凈化的美好意愿;又如蘇州江楓園八景,其中有“蓮池鷗盟”一景,通過匾額對聯(lián)表達了指向未來的生態(tài)倫理學思想。如此等等,這也是把民族形式、歷史文化、時代精神三者一線貫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