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吳哥窟
在1860年1月22日,法國博物學家亨利·姆奧為了尋找珍禽異獸,來到高棉(今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250千米處的洞里沙湖(今稱金邊湖)湖岸。年方34歲的他,就在這個蠻荒的密林深處,發(fā)現(xiàn)了震驚寰宇的吳哥遺跡。在此之前,沒人相信當?shù)貢惺裁礆v史可言,更不用說工藝技術了。但是擺在他眼前的景象,卻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古文明毋庸置疑的證據(jù)。
姆奧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在遺跡群中到處查看,從建筑宏偉的構筑、傳神的浮雕以及秀麗絕倫的雕像,他斷定吳哥以往曾經(jīng)出現(xiàn)具有高度文明的王朝。姆奧將眼前的景觀詳細地記錄下來,同時趕回法國,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過新聞界發(fā)布出來,但是,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幾個月以后,他回到中南半島的老撾?yún)擦痔诫U,不幸染瘧疾客死異鄉(xiāng)。
1863年,姆奧的調(diào)查記錄在學術雜志上刊載出來,西方考古學術界終于相信的確有吳哥遺跡的存在。1866年,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南半島,開始在這片神話般的廢墟中,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并且于1885年編寫了一份歷代國王的年表,人們才知道姆奧只不過是一個“再發(fā)現(xiàn)者”而已。
根據(jù)考古學家找到的史料,我們知道高棉在放棄都城吳哥之后,經(jīng)歷了幾世紀的內(nèi)訌和戰(zhàn)亂,不過,吳哥都城的建筑卻保存得十分完善,絲毫未受戰(zhàn)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強一世曾修復吳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經(jīng)把宮廷的一部分遷至吳哥附近,以便就近維護。1651年,葡萄牙傳教士發(fā)現(xiàn)了吳哥都城,并且做了記錄,這份記錄目前還珍藏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圖書館。
到了17世紀,吳哥城已人跡罕至,逐漸被四周茂密的熱帶樹林吞噬。法國人在1898年,投入大筆資金來維護吳哥遺跡。考古學家和一隊又一隊雇自當?shù)氐墓と?,慢慢把枝丫纏繞的樹林砍掉,使廢棄了200余年的石廟群建筑重見天日,恢復昔日迷人的面貌。
吳哥是由吉蔑(今稱高棉)的民族所建立的。古時候吉蔑族也稱真臘族,這個民族在湄公河和洞里沙湖附近廣大肥沃的熱帶平原上,繁榮昌盛了600年。當時人民為了表示對神的感激和尊敬,在城中建造了許多華美的廟宇和祠堂。但是,這個曾經(jīng)盛極一時,擁有高度文明,同時將中南半島全數(shù)納入版圖的古老王國,為什么會在15世紀時突然消失呢?這個問題目前爭論不休,很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圓滿的解答,但以下我們試就高棉的歷史發(fā)展進行探討,也許會找出合情合理的原因來。
整個高棉史大約可以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是自公元前后開始至802年的“前吳哥時代”,此時真臘族自中南半島北方南下發(fā)展;第二是802年—1432年的“吳哥時代”,此時吳哥都城建造完成,并將中南半島納入版圖,是吳哥王國全盛時代;第三是1432年—1863年的“后吳哥時代”,內(nèi)憂外患交迫,局促于金邊城一地勉強生存;第四是1863年—1953年的“法國殖民地時代”,遭受法國帝國主義的壓迫、榨取;第五是1953年至今的“民族國家時代”。
在前吳哥時代,即1世紀左右,湄公河三角洲地帶出現(xiàn)了一個小邦國——扶南國。這個國家汲取了印度文化的精華,跟東南亞地區(qū)其他國家一樣,受到印度佛教的熏陶。由于扶南國境內(nèi)擁有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加上執(zhí)政者利用奧克奧港與印度及西方世界交流,使得扶南國也發(fā)展出中南半島首屈一指的文明。目前,考古學家已經(jīng)從奧克奧港遺跡中發(fā)掘出許多古物,其中有2世紀中期的羅馬徽章、耳環(huán)和戒指,這些出土物證實了扶南國和西方世界的密切貿(mào)易聯(lián)系。另外,在奧克奧港遺跡附近的巴特山,也出土了陽具雕刻、毗濕奴神像及許多雕像,大多屬于印度系統(tǒng),而來自中國后漢時代的銅鏡也在此出土,可見奧克奧港曾經(jīng)是南海海上交通的重要據(jù)點。
扶南國的首都特穆城本來位于內(nèi)陸,即湄公河右岸的布農(nóng)塔丘陵上,但是,到了3世紀時,由于其屬國真臘的勢力南下,扶南開始受到攻擊,被迫將都城遷往布農(nóng)塔丘陵附近的夫那城。目前,考古學家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很多雕像,雖然很明顯可以看出是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但整個造型上已逐漸發(fā)展出有別于印度形態(tài)的風格。
到了7世紀,扶南國國勢逐漸衰退,而真臘則在湄公河流域的平原上逐漸強盛起來。這時,真臘的領導者依發(fā)納華一世于高棉中部大平原中央營建依夏納布拉都城,同時正式和扶南國進行軍事沖突,不久即完全吞并扶南。
真臘王朝傳了三世之后,第四任國王雅多華曼一世于10世紀初將都城遷移至吳哥,成為第一個在吳哥建都的國王。此后大約600年間,吳哥王朝的國王都在這塊土地上營建都城,使當?shù)乇椴紨?shù)百座大小不同,形狀殊異的石造廟宇。根據(jù)史料記載,第一座都城建于吳哥城的西南,邊長16千米,目前還可以看到殘存的壕溝和土堆。第二座吳哥都城建造于今天的皮梅納克斯遺跡附近,另外在洞梅澎以及布勒路普二地也發(fā)現(xiàn)了都城遺跡。不過,這些都城都沒有做過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技術上也十分拙劣。到了迦耶跋摩五世時代,吳哥王朝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承平時期,由于建筑技術的提升,像達克烏這種大型金字塔式的寺院便出現(xiàn)了。
100年以后的舒雅華曼二世建造了吳哥窟,同時積極向外征討,拓展疆土。但是,到了1177年,吳哥城卻被占婆的軍隊占領,直到迦耶跋摩七世即位之后,才把占婆驅逐出吳哥城。他同時積極營建這座古老的都城,并且率軍東征西討,幾乎將整個中南半島囊括入?yún)歉缤醭陌鎴D中。這時,吳哥王朝的發(fā)展達到了巔峰,吳哥城的繁榮也達到了極盛點。
1432年,吳哥王朝受到鄰國暹羅猶第亞王朝的攻擊,經(jīng)過數(shù)度激戰(zhàn)之后,這個古老的王朝潰敗并放棄吳哥都城。猶第亞王朝在取得吳哥王朝的版圖之后,并未積極經(jīng)營這塊新領土,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吳哥城遂漸漸沒落,終于被熱帶樹林吞噬了。
吳哥窟是吳哥遺跡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吳哥王朝的舒雅華曼二世在1113年即位后,即著手動工興建,大約花費了30年的時間才興建完成。以高棉語來說,吳哥窟是“寺廟城”的意思。它是由長5.4千米、寬190米的環(huán)繞壕溝及長540米的西巷道、三重回廊、以高65米的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組成,不但外觀十分壯觀宏偉,同時在建筑設計及施工技術上,都具有超越時代的高度成就。中央尖塔供奉著國王與毗濕奴神合而為一的毗濕奴拉雅神像,具有將王權神化的意味。而長達數(shù)千米的回廊,飾滿了十分精巧的浮雕,精細絕倫,主題全是印度神話。
毗濕奴攪乳海浮雕,中間毗濕奴騎神龜,阿修羅在左,天神在右
吳哥窟可以說是高棉建筑學上最值得夸耀的成就,但當時是如何建成的呢?由于缺乏史料,考古學家只能從回廊壁上的浮雕來加以推測。不過有關當時建造過程的浮雕只占了所有回廊浮雕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因時日長久表面已有磨損的現(xiàn)象,要全盤推測出當初施工的情形,顯然不是易事。但是,大致上當時首先以竹子搭建出超過廟宇高度的腳手架,而工人以繩索穿過滑輪,將石材吊到所需的地方。工地中的石材上都鑿有小孔,即是為了方便搬運而鑿的。重達數(shù)噸的石柱則由大象拉引。建造大伽藍所需的紅土和砂巖,由吳哥城東北方40千米處的布農(nóng)塔丘陵上的采石場運來,搬運石材也是依靠?;虼笙蟮睦?。如果適逢雨季,工人們則會利用河川來搬運。
當泥水工將墻壁砌成之后,便由繪圖師描繪圖案或圖像,再交由雕刻師在上面雕刻。雕完之后,由油漆工在浮雕上涂上石粉或漆。最后貼上金箔并且著上色彩,輝煌燦爛的吳哥窟便誕生了。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必定動員了數(shù)萬工人參與這項工程,當時工人們攜家?guī)Ь烨皝恚诟浇幼?,形成一個村落。
一般人口中的吳哥都城,專指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迦耶跋摩七世所營造的第四代吳哥都城。這座曾經(jīng)昌盛幾百年的古城,周圍環(huán)繞著長達12千米的護城河,城墻高達8米,另外還有北大門、南大門、勝利門、死亡門及西大門等五座城門。城中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拜揚佛寺及許許多多的廟宇,加上處處可見的神教雕像,使吳哥都城成為一座王權神化的宗教都市。
迦耶跋摩七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皈依觀世音菩薩,這也是他在吳哥城建拜揚寺的原因。拜揚寺位于城里的中心,周圍有許多林立的四面佛塔,建筑格式十分大膽,而雕刻在四面佛塔上的觀世音菩薩像,在佛教藝術上被贊譽為最能捕捉住神韻的杰作。
拜揚寺中的回廊壁上有許多刻畫著人民日常生活情景的浮雕,其構圖、描繪手法以及圖像的表現(xiàn),都非常寫實而嫻熟,使后人能借之了解以往吳哥的日常生活、社會百態(tài)以及國王御駕親征的情形。
迦耶跋摩七世去世之后,吳哥王朝沒有一個國王的營建成就及得上他。這時由于暹羅人和安南人逐漸擺脫吳哥的控制,使吳哥的勢力日漸式微,不過這時的國力依然使鄰邦不敢小看了它。
1295年,中國的商務使節(jié)周達觀來到吳哥都城,他在當?shù)刈×撕荛L一段時間,把吳哥的生活情形做了十分詳細的報道。他把這些印象都寫在一本名為《真臘風土記》的書里。
落日下的吳哥窟
從《真臘風土記》中,我們得知吳哥由士兵駐守的城門,除了罪犯和狗以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我們也從這本書得知坐西朝東,且以瓦覆蓋圓形屋頂?shù)姆孔?,住的都是貴族,一般農(nóng)民只能住草房。周達觀還在書中詳細記述了由20余座小塔和幾百間石屋環(huán)繞的黃金寶塔,另外還提到寶塔東邊由二頭金獅駐守的金橋,可惜今天已經(jīng)湮沒無存了。
周達觀也記述了他和其他使節(jié)一起覲見吳哥王的情形,他寫道:“國王每日二次坐衙,治事無定文。諸臣與百姓欲晉見者,皆列坐地上以候。少頃間內(nèi)中隱隱有樂聲,在外方吹螺相迎,聞止用金車子來處稍遠。須臾見二宮女纖手卷簾,而國王乃仗劍立于金窗之中矣。臣僚以下,皆合掌叩頭,螺聲方絕,乃許抬頭。國王特隨亦就座,坐處有獅子皮一頭,乃傳國之寶。言事既畢,國王旋即轉身,二宮女復垂其簾。諸人各起?!?/p>
周達觀對吳哥貧苦人民也下過一番觀察的工夫,他描寫普通人家:“尋常人家房舍之外,別無桌凳盂桶之類,但做飯則用一瓦釜,作羹又一瓦銚,地埋三石為窟,以椰子殼為杓。”他也注意到富貴人家的生活十分奢侈,與貧苦人家的生活簡直有天壤之別?;蛟S正因為這種貧富懸殊的問題無法解決,才使吳哥王朝走向滅亡之路。
1431年,吳哥城在受到暹羅人連續(xù)7個月的圍城之后,被暹羅人占領。來自今日泰國的暹羅人帶走戰(zhàn)利品,打算第二年還要再來,但是,當他們再度來到吳哥城時,那兒只剩下一座空城,一個人也看不到。城中本來有100余萬居民,如今竟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消失的,也沒人知道他們到哪里去了。
有人認為是因為可怕的鼠疫或霍亂的流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100余萬居民相繼死亡,一個也沒有留下。也有人認為是吳哥國內(nèi)發(fā)生內(nèi)亂,百姓相互殘殺,人民都死亡而只留下建筑物。還有人說是暹羅人占領吳哥城之后,將100余萬居民強行帶到某地去當奴隸。不論是什么說法,都只是臆測之詞,并沒有確實的證據(jù)。
后來的幾個世紀里,吳哥城的建筑盡為叢林吞噬,荒廢了500年后,才被姆奧公之于世。目前吳哥城的維護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我們相信這些壯麗絕倫的廟宇將能永遠保存下去,成為世人共同享有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