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潮
守規(guī)矩可以說是國人對日本人的一致評價,在東京街頭就是沒有車,行人在紅燈前也會自覺等綠燈再走,按部就班是他們的習性。
我曾在東京近郊的一家街道工廠和一幫日本的家庭主婦在一起工作過三個月,工作很簡單,就是把細長的鋁合金管子放到機器里,等彎成型了,再放入箱中。我仔細觀察過,那些主婦在機器前操作的手勢和姿勢永遠是一樣的,如果把這些動作用軌跡連起來,就可看到所有重復的動作都在一條軌跡上運動。這讓我想到最近在日本企業(yè)中流行開的新看板模式,就是把要退休的老工人工藝操作的手勢,拍成錄像在工廠的各個角落放映,讓新工人們抬頭就能看到老工人是怎么做的。用這種方式把工藝的規(guī)范化傳授給新工人,以解決因新工人不熟練而造成的產(chǎn)品質(zhì)量下降問題。
日本人為什么會如此近乎不可思議地守規(guī)矩?因為他們生活在格子里面,日本社會各種各樣的規(guī)范,他們稱為的常識,就是一個個不可逾越的格子,這些格子規(guī)范著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
在住的方面,日本的房子是用拉門把一個很大的空間隔成一個個小格子——房間;用來隔開空間的拉門也是格子。不單單拉門是格子,連地板都是格子——榻榻米。用稻草編織的榻榻米,一張的傳統(tǒng)尺寸是寬90厘米,長180厘米,厚5厘米,面積1.62平方米。地板就是用一塊塊榻榻米鋪接而成,從上到下,從里到外,日本人住在格子里面。
在吃的方面,日本人也是在一個個格子中完成的。著名的幕之內(nèi)便當,就是一個有很多格子的盒子,每個格子里放不同的菜肴,沙拉、水果、米飯和醬料,這種源于歌舞伎休息時采用的膳食方式被發(fā)揚光大到其他飲食領(lǐng)域,像現(xiàn)在的便當就是簡單化的幕之內(nèi)。在日本的街頭,你隨時都可看到寫著“定食”的招牌,大多數(shù)餐館都提供“定食”,連晚上喝酒的居酒屋都會在午餐時間專門擺出各類“定食”招攬上班族的光顧。
定食就是把格子去掉后的幕之內(nèi),米飯,主菜,副菜,配菜都會按規(guī)定的區(qū)域放在一個盤子里,這是沒有了格子的格式化飲食。像傳統(tǒng)的壽司擺盤也是很有講究的,基本上是要布成一個山水的局。什么地方放什么樣的生魚片,至今在一些傳統(tǒng)的料亭里都有嚴格規(guī)定,半點差錯都不許的。
風靡全球的漫畫已經(jīng)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漫畫之所以在日本這么強勢,和格子有關(guān)。因為漫畫就是在格子里講故事,符合日本人的生活習性。
在格子的潛移默化中,日本人做什么都潛意識地格式化,空手道、劍道、花道、茶道里的“型”就是格式化的產(chǎn)物,而象征日本文化精髓的茶道更是將格式化升華到儀式化。從對茶的側(cè)重到對器皿的側(cè)重,從對茶味的追求到對規(guī)矩的追求,無不是因為日本人內(nèi)心對格式化的追求。
日本有世界上最高生產(chǎn)力的工人,因為從格子中訓練出來的日本工人,能夠更規(guī)范地操作工序和流程。在日本,你告訴日本人擰螺絲三下,他們絕對不會少擰一下,也絕對不會多擰一下。 可能大家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磁記錄材料是日本人發(fā)明的,也正因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格子化,如今和磁記錄相關(guān)的光碟、硬盤都要格式化才能使用。這是格子化的日本對科技的貢獻。
格子化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心胸容易狹窄,思維容易僵化,見木不見林。這也是為什么日本在經(jīng)濟上大有作為,而在國際政治、外交上屢遭尷尬和絕境的原因。記得臨近畢業(yè)時,我請平常交往不錯的一個日本同學去馬來西亞餐館吃飯,他在看了菜單后,思考良久,最后選了可樂和炒飯。我勸他嘗試一下馬來菜獨有的滑蛋炒河粉、肉骨茶什么的,都被他搖頭拒絕了??蓸泛统达埵窃谀睦锒寄艹缘降?,又何必特地到馬來餐館吃這個呢?
對跨出常識的不安和恐懼,可能是他們不愿嘗試新東西的原因吧。
(侯大超摘自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天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