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海底“黑煙囪”
最近,我國科學家在執(zhí)行中國大洋科考第19航次的任務中,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發(fā)現了4個新的海底“黑煙囪”——位于海底的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qū),并取回了珍貴的樣本。這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底發(fā)現熱液噴口。這一科考成果的取得,使全球已發(fā)現的海底“黑煙囪”由原來的93個增加到了97個。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貫穿整個世界大洋,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huán)球性海底山系。大洋中脊是現代地殼活動最活躍的地帶,經常發(fā)生火山活動和地震。它也是多少億年來地球內部能量向外釋放的通道,是地球深部通向表層系統(tǒng)的窗口。海洋中越到深處海水的密度越大,海水的溫度也是越往下越低。但是,1977年,美國的一艘深潛器在東太平洋下潛時,卻吃驚地發(fā)現水溫越來越高!原來,這里的大洋中脊有溫度高于300℃且富含硫化物的熱液如“黑煙”般地在噴出。這些高溫熱液冷卻后形成一個個“黑煙囪”聳立在海底。這些“黑煙囪”一天可以長30厘米,但長得快,倒得也快。
這可真使人大開了眼界:原來海底是“漏”的!
“黑暗食物鏈”
科學家發(fā)現,當海水“漏”到海底以下2000—3000米,并和那里的巖漿相互作用,形成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熱液,再從海底噴出時便形成了“黑煙囪”。更為有趣的是,在如此“暗無天日”的“水深火熱”之中,竟然存在著以熱液區(qū)中的硫細菌為基礎、以管狀蠕蟲為代表的生物群。它們構成了深海中的“黑暗食物鏈”。與我們司空見慣的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的陸地生物不同,它們依靠地熱的支持,通過化學合成生產有機質,而且生長神速。一無口腔、二無肛門,全靠一肚子共生的硫細菌提供營養(yǎng)。最長的管狀蠕蟲可長達3米。
科學家還發(fā)現,海底分布著一種叫“可燃冰”的奇怪礦物,它是將甲烷分子鎖在冰的晶格里形成的。當溫度高于7℃、壓力小于50個大氣壓時,它就會融化并釋放出164倍體積的甲烷。專家估計,全球“可燃冰”中的碳,可能相當于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在內的所有礦物燃料所含碳的總和。它無疑是21世紀潛在的新能源。
海洋下的“海洋”
其實,深海海底還有其他種類的液體析出,還有其他類型的“黑暗食物鏈”存在。處在“黑暗食物鏈”底層的,是利用地熱進行化學合成的硫細菌。然而,更多的微生物實際上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巖層中,構成所謂的“深部生物圈”。
十多年來,科學家進行了多次大洋鉆探,發(fā)現各海底鉆井之間的水位相互連通??梢姶笱蟮紫碌牡叵滤?,宛如“海洋下的海洋”,其中的水也照樣流動,流速至少每年30米。
到海底去觀測地球
到野外進行現場采樣,回實驗室開展研究分析,這是多少年來的科學傳統(tǒng)。但是,采樣回來海底熱液的許多屬性就變了;深海的許多生物,捕上來也就死了,使得最終的分析結果都不是海底的真實情況。新的科學研究方向是倒過來,把觀測和實驗儀器放到海底去,進行長期現場觀測和即時實地分析。
進入新世紀后,科學家開始在海底布設觀測網。他們用海底電纜或光纖供應能量并收集信息,實施能連續(xù)多年的自動化觀測,徹底擺脫了電池壽命有限、航行欠安全和數據遲到等種種局限。他們能在陸上通過網絡實時監(jiān)測風暴、地震、海底火山噴發(fā)等各種突發(fā)事件;將來還能讓人們通過電視屏幕像看一場足球賽那樣觀賞海底火山的噴發(fā)。他們能長期、近距離地觀察神秘的深海生物群,把大洋深處種種令人不可思議的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
海底是“漏”的,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探索也是無止境的。
(徐徐摘自《潤》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