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現(xiàn)實的中國,依然有更多的人兩手空空。沒有自己的家,連鑰匙都是租來的?!?/p>
蔣一談在《赫本啊赫本》一文中平緩地說了出來,且是通過一位身患絕癥即將面臨死亡的老者的口吻道出,這是怎樣的殘忍,又是怎樣的意味深長々
因為這句話,讓我喜歡上了這本《赫本啊赫本》。
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富裕,同時又極度匱乏的時代,我們似乎擁有一切,但也茫然若失,這種失落感來自物質(zhì),也來自精神。浮躁、喧囂、自私和現(xiàn)實,似乎充塞了周圍所有的空氣。當每個人都急劇地向著未來,如果有那么一個人,在不惑之年,用一種平靜舒緩克制的筆調(diào),保有一種近乎強大的自信,寫出了一個個看似平淡,卻不乏精神內(nèi)涵的故事時,我想,大家都應該覺得幸運吧?
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并不知曉蔣一談,拿起這本書也是因為封面上那張干凈而充滿回憶的美麗臉龐的吸引,初以為這該是她的傳記,卻不想是蔣先生的8篇小說。
一開始我就被這篇小說的開頭所吸引,一個老父親寫信給自己的女兒,要求她給自己辦理去瑞士的護照,因為他想去瑞士自殺旅行,理由便是覺得活夠了。在信的最后,這位老父親對她的女兒說了聲:我先謝謝你啦。讀到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的內(nèi)心像打翻了五味罐般不是滋味,是怎樣的疏離感會讓這位老父親說出這幾個充滿客套的敬語呢?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這跟赫本又有什么關系呢?一連串的好奇心像肥皂泡般冒出來,情不自禁中,我將目光游向了下一頁。
這分明是一篇描述城市孤獨、探討人生得失的妙文。人與人之間因為無法交流而產(chǎn)生的落寂,在這篇小說中,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描述。因為與妻子無法交流,父親選擇了離家出走;因為與女兒無法交流,父親又選擇了敬而遠之,默默關心。在我看來,蔣一談在小說中描繪的孤獨,不是那種做作的遺世獨立,彷佛要把自己封閉起來,自絕于人民。而是“我”身處在這無法改變或逃離的生活中,始終沉默地保持著自己內(nèi)心的清醒。這份“沉默的清醒”在這個這個矯揉造作的年代,也就顯得尤為珍貴。
在這本《赫本啊赫本》的小說集里沒有浮夸的辭藻,沒有繞口的長篇大論,有的只是平淡卻不失溫情的小故事。8篇故事,描寫的都是當代中國的小人物,小故事,每篇都很有味道,讀過之后心里會有一種淡淡的哀傷,感覺這個故事怎么那么熟悉,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故事里的人物就像是你和我,就像是我身邊的朋友親人,那樣真實,且觸手可及。
這樣風格讓蔣一談小說變得卓爾不群,自成一格,他在布局故事時也創(chuàng)意獨到,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感,令人長久回味。而他的文字也特別具有個人特質(zhì),簡單而家常,是有“煙火氣”的。這種“煙火氣”的呈現(xiàn)看似簡單,但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卻是十分困難的。華麗且堆砌的文字看似華美,但實是最簡單的。而蔣一談的文字,卻是需要“舍得”的,他需要從語言中鍛造,萃取最平實精華的部分,看似云淡風輕,卻直指人心。
一個父親因赫本而棄家而走,幾乎毀掉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的女兒卻因為赫本堅定了自己的夢想,最后揚帆起航,成功到達彼岸。但在人生的路途中,他們卻擦肩而過,成為陌人。這就是命運的交織,命運的無常,這也是赫本帶給他們的孤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