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軍 金夫
(1.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100089;2.北京中科豪潤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對于城市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的古都大同而言,2008年編制完成的一系列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拉開了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攻堅戰(zhàn)的開局大幕。同年4月起,大同市政府先后啟動華嚴寺、善化寺、府文廟、關帝廟等十余項古建修復工程,昔日丑陋陳舊、污染嚴重的能源城市,正大踏步地實踐著“轉型發(fā)展、綠色崛起”的規(guī)劃思路,以令人驚嘆的“大同速度”,向著“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態(tài)名邑、經濟強市”的美好愿景高歌猛進。
隨之介入的大同古建照明設計招投標工作由“鐵腕”市長耿彥波親自主持,本文所述的照明方案在中標之后,筆者又陸續(xù)接受了大同市規(guī)劃局對華嚴寺、善化寺、清真寺、法華寺、南城墻以及魏都大道等一系列照明設計委托。遺憾的是,在邊委托、邊設計的操作程序之下,項目進行過半,始見大同城建發(fā)展的雄心與宏圖,此時,已部分失去了制定城市總體照明規(guī)劃的先機與主動。
大同古城墻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將軍徐達率軍民在北魏、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修筑而成的,整個城池的形制呈東西略長的矩形,面積2.63平方公里,城墻周長為7270.7米,高約14米。城設四門,上各建城樓一座。四門之外是甕城,甕城各門之上建有箭樓。城墻四面還佇立著54座望樓和四座角樓,在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為了更加有效地防御,在距城墻大約40米處,修有壕塹一道,寬約10米,深約5米,以水注之,俗稱護城河。
由于戰(zhàn)爭原因、自然原因以及建國初期的人為破壞,至城墻修復之前,大同古城墻只留下支離破碎的斷壁殘垣。2008年,隨著大同城建序幕的拉開,包括大同城墻在內的古跡命運突然峰回路轉。此次古城墻修復工程,東城墻為第一階段,包含甕城一座、月城一座、角樓兩座、箭樓一座、望樓12座、控軍臺兩座以及全長1800米的古城墻。歷經一年的修整復建,雄偉壯觀的城墻終于重新矗立在古城大同的正東方,再現(xiàn)出歷史名城的輝煌與燦爛。
大同東城墻的照明設計方案以2008年《大同城市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為主導原則,以燈光塑造嶄新的大同城市地標和夜景旅游資源,打造大同市極具競爭力的產業(yè)品牌。照明方案在研究歷史、把握歷史、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了照明主體的設計定位和建筑功能,從以下三點展開燈光設計的具體實施方案。
1) 完整表現(xiàn)古城形制,整合城市夜景資源
“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是大同城的真實寫照,在這座曾經被馬可波羅盛贊的“宏偉而又美麗的城市”里,蘊藏著一筆比煤炭資源更加寶貴,能夠惠及子孫、蔭福后世的巨大財富——歷史和文化才真正是大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漫步在歷史悠久、滄桑古樸的大同城,上至遼金、唐宋的豐富建筑遺存,珠散于繁華鬧市、窄街陋巷,只是因為疏于維護,已難覓其昔日風采,面目粗糙的大同城如同一塊璞玉,等待著慧眼識才的能工巧匠,將它雕琢為熠熠生輝的和氏璧!
而今,一場波瀾壯闊、規(guī)模浩大的古建修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繼大同東城墻復建之后,南城墻的修復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施工階段。如果大同市政府能夠巧妙地化解矛盾,堅定不移地完整復建古城墻,客觀復原古城的歷史風貌,系統(tǒng)地進行歷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那么,實現(xiàn)大同轉型發(fā)展的宏圖偉略將并不遙遠。
根據(jù)《大同城市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的主旨和綱要,圍繞大同“一軸兩城”的規(guī)劃構想,大同城墻的照明設計以“城”為載體,以“墻”為框架,以“光”為手段,立足城墻,放眼古城,力圖通過夜景的塑造,將一幅古香古色的燈光畫卷呈現(xiàn)在御河之濱。
所謂以“城”為載體,就是以壯觀巍峨的古城墻作為進入大同古城的開篇序曲,將這座精美城池的體量與輪廓、功能與特色、形制與風貌以燈光景觀的形式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再現(xiàn)我國古代城防建設的偉大成就,為探幽懷古的中外游客留下古樸凝重、壯麗輝煌的第一視覺印象。而以“墻”為框架,即意在以完整的城墻照明,作為古城夜景的輪廓與邊界,以大同城“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的街道格局為骨架,把城內以華嚴寺、善化寺為代表的、獨立而分散的燈光夜景旅游資源有機統(tǒng)合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容量豐富、品質獨特的平城歷史夜景風貌區(qū),從而大大豐富和提高大同歷史文化景觀的整體形象和影響力,為“綠色崛起”的大同,創(chuàng)造面向世界的夜景旅游資源。
2) 塑造恢弘壯美的燈光意象,突顯軍事重鎮(zhèn)的典型特征
作為華北的軍事重鎮(zhèn)和戰(zhàn)略要地,大同在我國北部邊防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巍然重鎮(zhèn)”和“北方鎖鑰”之稱,即所謂“屏全晉而拱神京”。
大同城池布防之嚴密,設施之堅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國古代城防建設史上堪稱罕見,而望樓的建造更是在我國其他著名古城的城墻建設中所少有的。大同城設四門:東曰和陽門,南曰永泰門,西曰清遠門,北曰武定門,四門之外有甕城,甕城之外有月城,真可謂重關疊嶂,固若金湯!諸多的門樓、箭樓、望樓、角樓昂首比肩,矗立于堅固險峻的高墻之上,在軍事上發(fā)揮著嘹望、隱蔽、射擊、接應、制高、機動和戰(zhàn)時前沿指揮等重要的戰(zhàn)術作用,共同組成了成龍配套的軍事防御體系。遙想當年大同古戰(zhàn)場,旌旗漫野,金鼓大作,精騎驃悍,金戈相擊……真可謂壯懷激烈,氣吞山河!
塑造恢弘壯美的燈光意象,突顯軍事重鎮(zhèn)的風格特征,是大同城墻夜景照明設計的核心立意。照明設計以投光燈潑墨揮毫,大筆觸渲染城墻的莊重氛圍,奠定古城巍峨壯觀的照明基調。燈光照射下,東城墻巍然屹立于御河之濱,猶如一幅舒展的長卷,引人追思懷古,浮想聯(lián)翩。矗立在月城之上的箭樓在燈光中拔地而起,威風凜然,成為突出城墻的第一道關卡,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十二座望樓和兩座角樓分列兩邊,與箭樓遙相呼應,如同身著甲胄、器宇軒昂的將軍,成為突出城墻的第二照明層次。此外,甕城上的二道門,以及和陽門上的主城樓,共同構成了箭樓之后層次豐富的燈光背景,加強了軸心景觀統(tǒng)領全局的宏大氣勢。
為了進一步突出軍事要塞的典型建筑特征,照明設計重點刻畫了箭樓、望樓和角樓的箭窗以及城墻的垛口,箭窗與垛口的紅色燈光,意在隱喻昔日古戰(zhàn)場的征戰(zhàn)氛圍。燈光亮起后,一個個整齊排列的箭窗就如同一只只哨兵的眼睛,注視著大漠上的烽火狼煙,百余個凹凸排列的垛口之后,仿佛隱藏無數(shù)一觸即發(fā)的弓弩手,時刻準備張弓疾射,抵御外敵。
3) 細致刻畫局部特征,表現(xiàn)明初建筑特色
高大瑰麗的乾樓位于大同城墻的西北角,作為“鎮(zhèn)城之物”,又被稱為“鎮(zhèn)樓”,素有“鎮(zhèn)樓秋爽”的盛譽,為“大同八景”之一。明清兩代許多文人雅士曾于此登高覽勝,寫下不少詠懷之作,大同的城池建筑之精美,由此也可見一斑。
遙望東城墻,門樓重檐抱廈,氣勢恢宏;箭樓、望樓歇山重檐、英姿挺拔;角樓為十字歇山頂,瑰麗俊秀,這些高低錯落,形制各異的木構建筑,共同勾勒出蒼勁壯美的古城天際線,放射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燦爛光芒。面對各具特色的城樓建筑,照明設計重點表現(xiàn)了瓦面、檐口等建筑細節(jié),將變化豐富的建筑形態(tài),用統(tǒng)一的照明手法和諧地組織起來。
夕陽西下,皎月東來,燈光中的東城墻,為中外游人營造出一片廣闊遼遠、深沉古樸的壯美圖景!依照建筑重檐結構層級排布的金鹵燈,細致刻畫了錯落有致的翹角飛檐、屋脊筒瓦,使大同市民和中外游客,遠遠便可以望到夜色中巍然屹立的一座座樓閣。隱蔽安裝的LED燈具,精心雕琢了椽梁斗拱的彩繪與結構,將我國古代木作建筑藝術的巧思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仿佛重現(xiàn)當年落成之初的風姿神采,在光與影的烘托中,十七座各式樓閣神采飛揚,氣韻靈動。肅穆的城墻、波光閃爍的護城河,與御河東岸初具規(guī)模的新城遙相呼應,呈現(xiàn)出一片激動人心的古韻新輝!
大同東城墻夜景照明工程的設計實施(相關照度及功率密度值見表1),為妝點大同城市夜景,奠定古城的歷史文化基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今,復建之后的東城墻已經對外開放,成為中外游人領略古都風韻,憑吊歷史遺跡的又一處重要人文景觀。同時,該照明設計方案也是對于具有特殊功能與定位的古建照明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并為今后此類照明設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操作經驗。
表1 大同市東城夜景照明照度及功率密度表
[1]“曲陌靈風”,“塞外大同”等聯(lián)合編輯.百度百科“大同城墻”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218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