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唯誠
瑜伽和冥想都主張將思想集中在當下的這一刻,認為這樣能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寧靜,最近的一項研究為這種理論找到了科學依據。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發(fā)現,專注于當下會使一個人更加快樂,他們甚至認為,一個人的思想是否容易迷散可以作為一個預測快樂程度的重要指標。
科學家們發(fā)現,人們的思想非常容易迷散。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做著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思緒平均大約有47%的時間是處在游蕩散漫的狀態(tài)中,這讓從事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修·柯林沃斯和丹尼爾·吉伯特非常驚訝。吉伯特說:“當我俯瞰著擁擠的街道,意識到那里有一半的人正在心不在焉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奇怪?!?/p>
這項研究依賴于一種運行在iPhone app上的程序,名為“跟蹤你的幸?!保沟醚芯咳藛T能夠以隨機的形式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取得聯系。科學家們用這種方式訪問了2200多人,獲得了大約25萬個回應,尋訪的內容包括被訪者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以及當時的感受。這些人還被要求用0~100分為各自的感受打分,100分代表“非常好”,0分代表“非常糟”。
研究表明,不管人們做什么,如果他們對當前的活動能夠集中注意力,心無旁騖,他們都會更加快樂一些;而如果他們走神,心不在焉,他們的快樂程度就會有所降低。
是心不在焉導致了不快樂,還是不快樂導致了心不在焉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對每個受訪者的心情和想法進行了逐日的對比。他們發(fā)現,假若一個人在上午10時心不在焉,那么在10時15分的時候,那個人就更有可能比15分鐘前更加不快樂;而如果一個人在10時的時候不快樂,則一般并不會導致心不在焉。這樣的結果表明,是心不在焉導致了不快樂,而不是不快樂導致了心不在焉。
另一個問題是,在心不在焉的狀態(tài)下,人們的所思所想是否都是毫無意義的呢?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哥勒認為不是這樣的。他的研究表明,心不在焉引導人們產生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能在更長的時段里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快樂。所以在有些時候,心思縹緲正是最有用的想法。另外,心不在焉所導致的心情也與人們所思所想的內容有關,回想美妙的事物自然會使人們更快樂一些。不過平均來說,還是完全專注于當下最快樂。
“專注于當下”事實上就是“活在當下”,這是一個宗教的和哲學的箴言,英語中為“Be Here Now”或“Live in the Present”,即人應無憂無悔地感受眼前。對過去已發(fā)生的事情不作無謂的思維和計較,對未來將發(fā)生的事情也不作無謂的想象和擔憂,這樣就能做到無憂無悔,心生喜悅。
在佛教中,禪認為人不應該活在過去,也不應該活在未來,只有心無雜念地感受眼前才是智慧的人生態(tài)度。心理學家們的科學研究,在無意中證明了這條古老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