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免費午餐”項目證明,中國民間擁有取之不盡的智慧與源源不竭的善意,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的鼎力合作,其無堅不摧之能,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最大動力
前不久,鄧飛等媒體人發(fā)起了資助貧困地區(qū)兒童的“免費午餐”項目。鄧飛們的行動,因納入中國?;鶗拿赓M午餐基金,擁有了合法公募的資格,因而不必有非法集資之類的困惑。然而,同一個名目的慈善募捐,天涯社區(qū)的梁樹新推出的“午餐計劃”,雖然讓黔西縣紅板小學200多名學生第一次吃上熱乎乎的午飯,卻因為缺乏合法募捐身份而極度擔憂“輿論壓力、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幸而這一“貴州山區(qū)午餐計劃”也已找到“婆家”,成為貴州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一個項目,也獲得了公募資格。
現在,民間的慈善力量擁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然而卻時常受困于體制圈定的生存空間。政府倘若此時能出手相救,允許、保護甚至是引導、培育民間的自我救助力量,正有利于通過所謂第三次分配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當然,我們對于政府的期望,不能就此止步。除了保護與引導,對諸如此類有極強民間參與意愿、并有著極大的現實需求的公益活動,該不該由擁有最廣泛、最豐富公共資源,也最該擔負社會責任的政府適時接棒?
仍以免費午餐為例。事實上,其意義并不僅僅是給孩子吃一頓飽飯,盡管這已經相當重要。我們的近鄰印度政府早在1995年便正式開始“小學教育營養(yǎng)支持全國項目”,也就是“免費午餐”,每天為每個小學生提供100克的大米或小麥,同時為糧食運輸管理發(fā)放補貼。各邦政府則提供午餐所需的其他的原料、人工和設備。然而,這些發(fā)放到家庭的糧食并沒有全部吃進孩子的肚里,有些家長很快將糧食變賣貼補家用。直到2001年11月28日,印度最高法院裁決,強制要求各邦給學生們提供烹飪好的午飯——民間人士這時起到了絕大的作用,基金會、義工、技術人員堪稱八仙過海,為孩子們的免費午餐殫精竭慮,最終,印度1.2億兒童每一個人都吃上了營養(yǎng)的午飯。其中,有相當部分的貧困兒童,一天中只能吃上這一頓飯,為了這頓飯,印度兒童的輟學率開始大幅下降。
顯然,唯有政府的堅決介入與民間力量的熱情投入,才能完美地促成這樁善政。這不但解決了孩子們的口腹之饑,也滿足了他們求學的饑渴,提升了一代國民的文化水準。
中國的綜合國力強過印度,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快于印度,但是,在“免費午餐”方面,中國的努力卻遠落后于印度了。所幸,我們已經擁有如鄧飛、梁樹新這樣的民間知識分子鍥而不舍的努力,在向他們表示由衷敬意的同時,確實也該敦促政府的適時介入。畢竟,以民間人士的有限資源和力量,就算解決了法律層面的募捐資格,在采購、運輸、烹飪、審核相關資質以及監(jiān)管食品衛(wèi)生等方面,都力不能逮,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惠及全國數億兒童。
對于擁有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yōu)越性的中國而言,政府調動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行政力量不言而喻。汶川大地震三年災后重建的輝煌成就,源于中央政府“對口支援”“一省幫扶一個縣”的創(chuàng)意。這個輝煌成就曾讓加拿大原總督贊嘆,“四川樹立了世界災后重建的典范,你們寶貴的經驗可以在世界推廣”。
那么,像鄉(xiāng)村兒童“免費午餐”這樣的項目,如果由政府接手,盡管依然困難重重,但前路肯定要平坦許多。何況,以相對微薄的國家投入——民間人士稱,每個孩子一頓午餐三元錢,粗粗估算一下,按1億中國鄉(xiāng)村孩子計,每年投入約一千億元左右,就可以讓中國的下一代集體長高、強壯,拉升全體國民的素質,這絕對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次政府投資。試想,對于不久前國家審計署披露三家央企的薪酬福利管理違規(guī)涉及資金就高達50億的中國而言,這千億元投入并不是政府拿不出來的天文數字。
事實上,由民間發(fā)端、知識階層推動、政府接棒而惠及全國的創(chuàng)舉,在改革開放的30年,曾屢見不鮮。比如安徽小崗村農民按手印“包產到戶”、經由萬里肯定與推廣最終掀開農村改革大幕;同是安徽的年廣久擺小攤炒賣“傻子瓜子”被批投機倒把,因獲鄧小平兩度維護,由此激活了民營經濟……這一切都證明,中國民間擁有取之不盡的智慧與源源不竭的善意,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的鼎力合作,其無堅不摧之能,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最大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