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人發(fā)燒了,用冰塊降溫是治標不治本的。不去治療引起發(fā)燒的病灶,一味用冰,反而會加重病情,引起更嚴重的后果。
治病如此,治理通脹也是如此。
通脹發(fā)生了,如果僅靠政府用行政限價手段,而不是根除引起通脹的內(nèi)因,其結果與用冰降溫大同小異。記得某個城市,居民早餐常吃的牛肉拉面漲價了,政府就用限制價格的手段。牛肉拉面的價格上升在于制作拉面的各種原材料漲價,管理部門卻僅僅強行限制拉面的價格,結果如何呢?拉面生產(chǎn)者不敢漲價,但他們無法經(jīng)營下去,只好偷工減料。過去大碗拉面5元,小碗拉面3元,成年人吃一大碗拉面足矣?,F(xiàn)在價格沒漲,但拉面中的牛肉少了,面也少了,一大碗拉面吃不飽,只好吃一大碗再加一小碗,消費者還是得多花3元錢。
任何一次通脹,物價上升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用行政的限價手段去治理通脹,結果也會延誤時間,使通脹加劇。
面對當前的通脹,政府用行政手段限價,取消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道路通行費,嚴厲打擊投機行為,都屬于用冰塊降溫。不去尋找通脹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通脹就是揮之不去的惡魔,還會一次次地出現(xiàn)。
通脹的原因是什么?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對當前的通脹,各個專家作出了自己的判斷。有的認為是農(nóng)產(chǎn)品成本上升推動的,有的認為是國際油價與鐵礦石價格上升的國際傳遞效應,有的認為是交易中的投機行為引起的。我認為,這些因素對推動通脹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通脹的根本原因。
經(jīng)濟學家認為,從根本上說,通脹是一種貿(mào)幣現(xiàn)象。成本上升、國際傳遞、投機行為,都會引發(fā)局部的物價上升,但引發(fā)持久通脹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貨幣的超量發(fā)行,流通中貨幣太多。我國當前的通脹,根本原因也在于這些年來貨幣發(fā)行過多,用媒體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流動性過?!薄?/p>
這些年來,我國經(jīng)濟增長一直位列世界之首,相應地貨幣發(fā)行量亦大幅度增加。2000年底,我國的狹義貨幣量(M1)為5.31萬億元,廣義貨幣(M2)為13.46萬億元。到2010年10月底,M1已達25.33萬億元,M2已達69.98萬億元。將近10年的時間,分別增加3.8倍和4.2倍,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7%和18%。相比之下,同一時期內(nèi),美國的貨幣年增長率僅為5%和6%。我國的GDP總量小于美國,但貨幣量已超過美國,美國的M2現(xiàn)僅為10萬億美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的貨幣量也有大幅度增加,但2009年又回歸常態(tài)。而我們在2008年增加貨幣量以后,2009年又加大貨幣量供給,M1和M2分別增加了5.5萬億元和13.1萬億元的天量。2010年,我國貨幣量增長過快的勢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按計劃,全年新增貨款7.5萬億元,但在前三季度已達6.3萬億元,而第四季度很難控制在1.2萬億元內(nèi)?,F(xiàn)在我國的GDP與貨幣之比已達1:2。
誰都知道,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物品,通脹就是必然的。按一般的規(guī)律,貨幣增長率應該等于GDP增長率加CPI增長率。貨幣量增長超過GDP增長,就為通脹留下了空間。當然,并不是今天貨幣量增長大于GDP增長,明天就會通脹。貨幣增長率也不會等于通脹率。但貨幣量增加快于GDP遲早會引發(fā)通脹。如今的通脹正是過去貨幣增長率大于GDP增長率,貨幣量過多的結果。不正視這一事實,今天用行政手段把通脹暫時壓下去了,以后仍然會有更嚴重的通脹。
那么,貨幣量超常增長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這就在于,我們根深蒂固的GDP崇拜。無論官員們口頭上說什么,內(nèi)心深處總把GDP增長率作為衡量政績的基本指標,甚至唯一指標。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盡管也講物價穩(wěn)定,也講節(jié)能減排,也講保護環(huán)境,但當這些目標與GDP增長矛盾時,就放棄其他而保GDP。保GDP,就要刺激投資,刺激投資就必須增加貨幣。經(jīng)濟增長快時,想讓它更快,如2008年之前;經(jīng)濟增長遇到困難時,還想讓它快,如2008年以后。于是,貨幣量就一直有增無減了。
為了增長GDP而增長貨幣量,最終引發(fā)了通脹,但又有意無意地否認GDP與貨幣量的關系,把通脹歸咎于其他原因,此為一方面;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減少貨幣量會放緩經(jīng)濟增長,就用種種行政手段治理通脹。相信行政手段的作用,還在于一些官員頭腦中計劃經(jīng)濟的陰魂不散。我們已經(jīng)是市場經(jīng)濟了,行政手段如果違背了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貨幣量過多,必然引發(fā)通脹是一個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濟規(guī)律,豈是用行政手段可以解決的?
我們的目標是和諧社會,不是高GDP增長社會。從和諧出發(fā),平衡增長率與物價,才是我們制定一切政策的出發(fā)點?!?/p>
(作者為清華大學EMBA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