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
兒子3歲多的時候,我覺得他越來越讓人討厭了。
我跟兒子說過多次,家里有許多易碎的物品,比如水杯、花瓶等,這些東西太危險,不要拿來玩,可兒子偏偏不聽,經(jīng)常趁我們不注意,拿著玻璃杯子玩,玩一會兒準會摔碎;再不就是偷偷拿了花瓶玩,結局也是給摔在地上“報銷”掉。我甚至懷疑他是故意摔那些東西的,非常生氣,恐嚇他:“如果再拿這東西摔了玩,我就發(fā)火,甚至揍你屁股!”可兒子根本不怕我發(fā)火,照樣把家里的好些易碎物品給摔掉。我生氣地追逐兒子,要揍他屁股,兒子居然沖我笑,一邊笑一邊逃——就像動畫片里的貓和老鼠。
除了故意損壞家里的物品,兒子還學會了說臟話。有一次,兒子不知跟誰學了一句罵人的話,然后捎回家,時不時“罵”一遍。每當聽到兒子罵人,我就教訓他不許說臟話。誰知我的制止不但沒有讓兒子收斂,反倒促使他越罵越興奮,越罵越愛罵。我氣得不行,兒子卻高興得咯咯直笑。是什么原因讓這個渾小子感覺說臟話罵人是件特別愉快的事呢?我真得承認,這孩子我是搞不懂,難調(diào)教!
為什么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給你看?是不是有啥毛病或者有啥心理問題?我把兒子令人討厭的表現(xiàn)說給兒科心理醫(yī)生聽。
醫(yī)生聽罷哈哈大笑,說:“你家孩子一點兒心理問題都沒有?!蔽液懿唤猓骸皼]有心理問題,那他為什么總跟大人對著干呢?”
醫(yī)生說:“這是因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這些外在行為表現(xiàn),與這個年齡段的心理需要是分不開的?!?/p>
我很不解:“3歲多的小孩子,會有什么心理需求?”
醫(yī)生詳解:“孩子1歲之前,你天天抱著他,哄著他,他與父母的接觸最緊密,心理感覺很安全很幸福。兩歲時,孩子剛學會走路,大人怕走路不穩(wěn)的孩子摔著磕著,天天追著孩子跑,這時大人與孩子的接觸仍是緊密的,所以孩子感覺仍然是安全幸福的??僧敽⒆拥搅?歲時,路走得穩(wěn)了,自立能力也強了,大人用不著哄著抱著追著了——此時,大人覺得孩子已經(jīng)長大,可以自己玩了,于是對孩子的關注度就下降了,不再時刻陪在孩子身邊跟他一起玩,孩子就會覺得孤獨、不安,就想做一些事情吸引大人的注意,摔東西便是其中之一。”
“這么說,兒子摔壞玻璃杯,說臟話,都是為了吸引我,讓我關注他,和他一起玩嗎?”
“是的,孩子就是這個目的——他摔了杯子,你就過來了;他說了臟話,你就追來了,孩子感覺自己的招數(shù)很有效,所以便會熱衷于破壞物品,說臟話?!贬t(yī)生做出推斷。
“那如何改變孩子的這種行為特點呢?”我急切地問醫(yī)生。
醫(yī)生說:“只要你主動抽時間陪孩子多玩一會兒,他或許就不會故意摔東西、說臟話了,慢慢地,這些不良行為就會消失?!?/p>
我恍然大悟。
回到家,我不再把兒子“扔一邊”讓他自己玩,而是和兒子一起趴在地上玩拼積木的游戲。兒子用積木搭建小屋子,我在一邊給兒子挑選積木,我們父子配合搭起了一處好漂亮的“童話世界”。然后我扮演方形小屋里的“小狗”,兒子扮演圓形小屋里的“小貓”,一起編有趣的小故事,做角色扮演的游戲。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兒子的目光里滿是幸福。
接連幾天,我天天主動陪兒子玩,果然如醫(yī)生所料,兒子沒再摔玻璃杯,也不再說臟話,完全是個文明、安靜、可愛、幸福的孩子,一點兒也不讓人討厭。
每位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可他們不知道,教育好孩子需要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論大小,都有心理需求,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家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會卓有成效。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