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詩歌朗誦】
這首五言律詩,語言樸素,格律變通。本詩首聯用流水對,點明游覽的時間、地點,此句要用平緩的語調朗讀;而頷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種構思的造意優(yōu)美,不側重描摹景物精美,而在于能夠喚起身臨其境者的親切回味,宜用低沉的語調緩緩朗誦;“山光”兩句旨在發(fā)人深思,朗讀時宜語調稍高;尾聯中“萬籟”“都寂”要重讀,以體現整個世界的寂靜;“但余”稍緩慢,“鐘磬/音”的朗誦語速要更慢,以給人想象的空間與回味的余地。
【精讀品析】
詩中開頭兩句點明游覽的時間、地點,并簡約描述了古寺的環(huán)境與氛圍。這種寫法讓人感覺到親切和隨意,好像跟隨著詩人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游覽的行程,但其實這兩句又并不是漫不經心的?!肮潘隆痹谶@里既是一個具體的地點,又是詩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古寺給人的印象是莊嚴而肅穆的,一般詩人喜歡將它與黃昏的景象相配合。而詩人選擇“初日照高林”的畫面,此時旭日初升,光芒燦爛,照耀山林,古寺掩映于林木之中,靜謐而明麗,這是一種動人的景象;而表示時間意義的“古”和“初”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饒有趣味。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我們隨著詩人的腳步從蜿蜒曲折的竹林小徑走到后院禪房,景物有幽明的變化,這不僅描寫出環(huán)境之幽靜美妙,也寫出禪院遠離塵囂、深藏不露的特點。這一行程本身,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尋求精神歸宿的過程?!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與前一聯均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但寫法不一樣。這一聯在寫景中更直接和明確地滲入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山林景色優(yōu)美,鳥兒在啼鳴,這本是兩項事物,但“山光悅鳥性”,強調美好的自然使小鳥的天性得到滿足,因而喜悅;而鳥之“悅”歸根結底緣于人之“悅”,則又是不言自明的。至于“潭影”怎么能夠“空人心”呢?這可以從這個層面來理解:山中的水潭是清澈而平靜的,它引發(fā)人對類似的精神境界的向往。
內心沉入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萬籟此都寂”,這時一切聲響都消失了,“但余鐘磬音”,唯有寺廟中鐘磬之聲悠然遠揚,散播到整個世界。
【拓展延伸】
1.本詩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2.讀完本詩有怎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