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零時32分,小悅悅經(jīng)醫(yī)院全力搶救無效宣告離世。是誰奪去了小悅悅花蕾般的生命?是父母的監(jiān)護不力?司機的撞倒碾壓?抑或是路人的視而不見?小悅悅離我們遠去了,帶著些許的遺憾和眷戀,也許她是尋到了更幸福的世界,讓我們衷心的祝福她,一路走好……
策劃/戴軍 執(zhí)行/戴軍 陳園新
被撞倒,碾壓,再被另一輛車碾壓,一個女童倒在血泊中本能地伸著小手掙扎著,抽搐著。長達7分多鐘的時間里,共有十幾個人從她身邊走過卻不肯伸出援手,有的甚至停車查看又徑直離開。直到一名拾荒阿婆出現(xiàn)。這不是電影,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
時間: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地點:廣東佛山。
現(xiàn)場
殘酷一刻:女童遭碾掙扎18路人“見死不救”
10月13日這天本應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然而就在下午5時30分左右,一出慘劇卻在佛山南海黃歧廣佛五金城驚現(xiàn):穿黑上衣、紅色褲的兩歲女童小悅悅歪歪趔趔走在路上,不時回頭察看。這時,前方一輛白色面包車緩緩駛來,像沒有看到女童一樣,開始加速,并將小悅悅卷到了右側車輪下,從小悅悅的胯部碾過。爾后,面包車停了一下,猛然又加大油門,致使后輪再次碾過小悅悅的身體。小悅悅翻個身,抽搐了幾下。
十幾秒后,3個路人經(jīng)過此地,其中一男子從女童身邊繞過,看也沒看;另外兩人看了女童一眼并繞過,沒有放慢腳步。在第一輛車撞倒小悅悅40秒后,一輛小貨車勻速開來,右前后輪再次在她下半身碾過去,此時小悅悅手臂尚不時能抽動一下。
此后幾分鐘內(nèi),又有幾輛電動車、三輪車和3位路人經(jīng)過。其中一位女士領著自己的女兒經(jīng)過,但都只是看了一下,沒有伸出援手,也沒有打電話求助。而路邊的店鋪也沒有人走出來看一眼。
愴然一幕:雨中孤身救人 拾荒阿婆伸出援手
13日下午,佛山普降暴雨,廣佛五金城內(nèi)如黑夜,店鋪都已亮起燈。嘈雜的雨聲,讓忙碌的人們專心于生意,店外車來車往,一切看似正常。
下午5點31分左右,一名背著口袋的拾荒阿婆經(jīng)過五金城,阿婆走在20座與18座之間的巷道上,看到地上有個小孩子,泡在雨水中,還有聲音。阿婆放下口袋,快步走到小悅悅身旁。阿婆喊旁邊店鋪的人,無人出來。再朝其他處喊,也沒反應。“很重了,比我孫子還重,抱不起來?!辈坏?.5米的身高,70斤的體重,顯得瘦小孱弱的陳阿姨只能把小女孩挪到路邊。阿婆說:“我想用紙皮把孩子蓋住,周圍店鋪沒人愿給?!薄八€有點聲音?!闭f這話時,阿婆眼里滿是淚水。
她說,記得當時她走了兩條街,一家家喊“邊個細路仔被撞啦(粵語,意為‘誰家小孩子被撞啦)”,但沒有人回應,也沒找到女孩父母,后來是保安找來她父母。
事后得知,阿婆叫陳賢妹,來自廣東清遠。陳阿婆救人的過程,被事發(fā)地旁邊新華勞保經(jīng)營部的視頻監(jiān)控記錄,視頻中還錄下在陳阿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他們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后離開。
影響:道德缺失再次引發(fā)關注
小悅悅遭碾18路人漠視不救的悲劇,在網(wǎng)絡掀起軒然大波,它如同一根刺,扎進每個人的內(nèi)心。
人情冷暖,何至于此?如果,第一輛車撞人后停下來,后輪不再碾壓;如果,緊隨其后的白衣男子將她抱起;如果,第二輛車停下來而不是從她身上碾過;如果,路過的十幾個人打個報警電話……可惜,世上沒有如果,否則,小悅悅就不會離開這個世界。
10月21日零時32分,小悅悅經(jīng)醫(yī)院全力搶救無效宣告離世。有人用“天使”的名字祭奠小悅悅,祭奠發(fā)生在她身上令人痛心的命運。小悅悅走了,留給我們的有遺憾,有歉意,有惋惜,有憤怒,也有警醒,更有反思!
小悅悅事件再次暴露了轉型期中國社會的道德缺失問題。在我們悲憤咒罵肇事者,聲討不予施救的那十八個人同時,這場道德大戰(zhàn)也由此在整個社會拉開道德重整的序幕。
據(jù)最新報道,10月24日上午,南海區(qū)人民檢察院在對該案認真審查后,決定以涉嫌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對其進行批捕。而小悅悅父親的代理律師表示,其家人不對該案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希望肇事司機得到應有的法律裁決。截至發(fā)稿為止,另一名肇事司機的情況仍在審查階段,不日將會公布相應結果。
廣東省委省政府
事件發(fā)生后,廣東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朱明國代表省委、省政府立即前往醫(yī)院看望,并向其家屬及救助小悅悅的拾荒阿婆表示親切慰問。朱明國同時指出,“小悅悅事件”折射出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要深刻反思如何在社會建設中注重重塑道德規(guī)范等問題。他要求省有關部門圍繞“小悅悅事件”,組織召開“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為主題的系列座談會,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群團組織代表和法律工作者,抨擊和譴責見死不救、人心冷漠的可恥行為,大力弘揚見義勇為、扶助弱者的社會風尚,托舉向善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溫暖,讓人心不再冷漠,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熠熠生輝。
事發(fā)地佛山
10月17日,佛山日報封面版以《這一天,他們令佛山蒙羞》為題報道此事,并在評論中說,心痛,但是無能為力;咒罵,然后旋即忘卻;指責別人,卻放過自己——這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這種事情的心態(tài),我們表現(xiàn)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nèi)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F(xiàn)在的問題是,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發(fā)表道德演說之后,我們是否真正愿意追隨這種信念,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出綿薄卻尊貴的力量?
外媒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小悅悅事件不僅在中國國內(nèi),在全世界都觸動和激怒了數(shù)百萬人;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指出,對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而言,“幼童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說,小悅悅的事件,也不能完全歸咎于社會的冷漠。作為視頻的觀看者,人們的感受和18位路人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境是不一樣的。觀眾可能覺得憤怒,覺得換成自己一定會去幫忙,但是,換了那個情境,人們未必會行動。這就是所謂“兩難的志愿者”的現(xiàn)象。
探源:畸形病態(tài)的社會心理——利己主義
“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贝苏Z出自宋朝陳元靚編寫的《事林廣記》,以前被作為一條為人處事的警世格言,而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我們卻訝異的發(fā)現(xiàn)其完全應用于一部分人掩蓋自私嘴臉、只顧自家毋理他人死活的強悍理由和生存原則。
千百年來,在城市文明進化中,向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境界一直在被淡化,究其原因到底為何?小悅悅事件中的18個路人為什么如此鎮(zhèn)定的轉頭離去?他們到底在怕什么?
從事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幾年惡性循環(huán)事件的頻繁發(fā)生,或許使人們產(chǎn)生了抗體和抵觸的心里,從而變得冷漠?;蛟S,是前段時間爭議最熱的“摔倒老人扶不扶”的心里掙扎(雖然老人摔倒沒人扶之類的橋段已經(jīng)讓我們對冷漠的承受力大大提高),又或許是利己主義的延伸和擴散,極端自私的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別人利益的思想膨脹。
一位市民發(fā)表意見提到:“從‘彭宇案之后,社會似乎就陷入了‘好人沒好報的魔咒之中,而現(xiàn)實中層出不窮的‘恩將仇報鬧劇又恰好證實了民眾的擔憂。相對于見義勇為,知恩圖報似乎是更加基本的道德要求;相對于‘見死不救,‘恩將仇報應當是更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奔毤毱肺叮鋵嵭倫偙瘎♂劤傻牡湼驮从诖?,因為那些路人怕自己的見義勇為會遭到訛詐,擔心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見死不救”,也因此帶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將冷漠持續(xù)。
廣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創(chuàng)辦人、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先生認為,這么多人對一個弱小生命見死不救,是一種“旁觀者效應”。見別人都不做救人的行為,因此內(nèi)心的譴責感會減少很多,“反正別人也沒有救”。胡慎之認為,此事也說明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不高。他還認為,這么多人選擇沉默也與一些社會上“救人者反被冤枉”的風氣有關。胡慎之覺得,正是越來越多助人為樂的事情得不得應有的尊重,才造成了這么多“見死不救”的案例出現(xiàn)。
“不少人認為做好人難,因為做好事很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做好人不但沒有法律保障反而會被惹禍上身。于是,不想做好事的人繼續(xù)冷漠,不敢做好事的人心安理得,想做好事的人考慮后果,敢做好事的人則鳳毛麟角?!睆V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同利實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劉偉全認為,這些挫折都折射了轉型期社會道德失范、信任缺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扭曲。
劉偉全解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階段,舊的規(guī)范、秩序悄然變更,而與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社會倫理、秩序又未適時形成,處在這個轉型的“空窗期”,某些場合難免出現(xiàn)暫時性的道德失范。他認為,當前道德失范、信任缺失,已經(jīng)威脅到最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小悅悅事件必須要喚醒國人,在經(jīng)濟建設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必須高度重視。
反思:假如是我 我該怎么做
隨著小悅悅事件的深入,媒體記者按照監(jiān)控錄像在事發(fā)地的五金城內(nèi)尋找當時從小悅悅身邊途徑的十八個冷漠路人,但讓人意外的是,被指認者有的矢口否認,有的振振有辭,說:別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p>
與18個路人相比,反觀事件中救人的陳阿姨,不但愛心搭救小悅悅,并且將佛山市南海區(qū)相關部門給予表彰獎勵的兩萬獎金捐一部分給小悅悅。陳阿姨這一行為無疑再為社會樹立了正氣。但陳阿姨覺得,救助小悅悅“只是做了一件平常事,只是出于作為人的本能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出于“人的本能”舉動,竟然在小悅悅痛苦不堪的7分鐘內(nèi),無人施予援手搭救,著實讓人心痛。
如果說小悅悅事件中18個路人的不信任或是其他借口有理可據(jù),那事發(fā)后無良媒體和個人戳人痛處、惡作劇就不得不罵!在舉國悲慟的小悅悅事件里,隨著事件的深入報道,令人詫異的是,竟然還有一些茍延殘喘、借機炒作、齷齪如螻蟻的人,泯滅人性地肆意抹殺道德正義之風氣,企圖制造一些無恥無德之事,著實讓人痛恨。事發(fā)后有一些人還質疑扶起小悅悅的陳阿姨是想借機想出名、冒名小悅悅媽曲女士開微博、假裝肇事司機惡作?。≡诖?,試問這些無知,甚至讓人覺得憐憫的人,在小悅悅一家人遭遇了如此慘烈的變故之后,竟然以此取樂,在別人傷口撒鹽,這樣的輕佻無知,這樣的炒作是不是缺失德性?到底是出于看客心態(tài)?還是因為變態(tài)的心理疾?。慷@種無德與那18個路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佛山日報》將《這一天,他們令佛山羞辱》登在頭版頭條。但仔細想想,這一天,令人蒙羞的不僅是“他們”?;叵胍幌?,當一個高中生為地鐵的鋪張浪費舉牌反對時,當?shù)氖克緳C揭發(fā)的士黑幕的時候,當政協(xié)委員韓志鵬在過問的士加價的時候,我們在做什么?面對著公共社會問題之時,我們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譴責還是默默不語?有多少人會真正為那些不公挺身而出?其實放大來看,我們和那18個路人又有什么區(qū)別?
有人認為,一旦做好事反被誣告,非常不劃算,事實上,這是一種無能的猜想,任何見死不救的案例不能成為逃避道德義務的借口。在一個攝像頭遍布大街小巷的時代,被誣告的概率還是挺少的,能夠見報的個案也是屈指可數(shù),幫助別人的機會比被誣告的機會高得多,倘若真的不幸運做了被告,誰主張誰舉證,疑罪從無,沒有確鑿的證據(jù)真的輕松地讓無辜者蒙冤嗎?早已說過救人也可以講究技巧,可以結伴互證,拍照為據(jù)然后再救人,何樂而不為?遇到險情不妨順手打個報警電話又何妨?回到小悅悅的慘劇中,如果當時任何人在漫長的7分鐘內(nèi),有人好心打一個急救電話,良心會不會更安寧一些?
網(wǎng)上有很多人在憤怒的罵中國人道德越來越下滑,不斷的突破底線。但是真正回過頭來想想,如果事發(fā)時我們也在現(xiàn)場,捫心自問該又如何做法?是否會像之前的這18個人一樣,帶著漠視、帶著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依然如他們一般離去?好在從網(wǎng)絡上,我們也看到太多的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責罵。
@吳珊_kitti:我不想討伐別人,只是非常想知道,如果當時真的是你路過那個現(xiàn)場,你會怎么做?
@free-ken:根據(jù)常識,不去移動傷者,而是先攔住過往車輛,避免傷者遭到二次傷害,然后打電話叫救護車,最后是報警。
@東莞黃朗2011:現(xiàn)在這個社會好人難做,如果是開車經(jīng)過的,報警會有什么后果?如果在走路的話,我會放物體在她前面,不要讓車撞到她,然后報警和打120。
@豐澤之大腳板:當我從不同途徑,見到人們在譴責司機譴責路人的時候,我不禁在想:其實這件事,只是太多同類事情的一個縮影。冷漠,事不關己,惹禍上身等等想法,早已深刻在我們腦海里。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不關我事。
延伸:是否立法引各方熱議
保護見義勇為更重要?
有報道稱,從佛山小悅悅事件中暴露出的中國社會道德漏洞,討論中有人建議加大獎勵見義勇為的行為,為見義勇為立法,用法律武器制裁見死不救的人,但是還有一些人則認為中國的現(xiàn)狀目前不具備實行此立法的條件,“道德立法”需要謹慎。
由此可見,“見死不救”是否應該入刑明顯成為是社會爭議最熱的話題之一。然而絕大部分專家依然是不主張“見死不救”定罪,認為更應該在“見義勇為”上完善制度。有專家指出:“見死不救是否應該入罪,爭議很大,操作難度很大。一個好的社會管理,我認為不是以懲罰為主,嚴刑峻法一般情況下都不用。”也有專家主張,“見死不救”罪不入刑,但可以要其承擔其他法律責任。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主任周菊認為,“見死不救”入刑在社會的接受度也不是很高,“懲罰不一定就能有良好的社會效果,喚醒人們的良知可以通過制定其他一些法律,承擔一些其他責任?!?/p>
一些法律專家認為,見死必救的善法包含兩個原則。一是義務救助原則,即人人都有義務協(xié)助處于危險中的人,除非這樣做會傷害到自身;二是免責原則,對于陌生人對受傷者進行緊急醫(yī)療搶救中出現(xiàn)的失誤,給予責任上的豁免。 有評論說,將見死必救的法律責任從醫(yī)生、警察、公務人員等特定人群擴大到其他適用人群,理應引起立法部門的重視,并期望,如果再有幼小的生命倒在車輪下,良心要在位,法律也要在位。
立法的建議在網(wǎng)上已引發(fā)討論。網(wǎng)友意見不一。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和關系心理學專家胡慎之,均認為路人的冷漠來自于求自保的不安全感,由于害怕救人有可能帶來麻煩,最終變成對生命的視而不見。不過在對是否應該立法上,兩人卻持不同態(tài)度。
曾德雄認為,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在小悅悅被撞碾事件中,兩個司機的違法行為屬于法律范疇,但路人沒有施救則屬于道德上應該譴責的范疇。以公權力通過立法介入道德領域,有可能會侵犯到公民私權,反而適得其反。只有在社會上樹立公平正義的精神,保護見義勇為者,才能讓更多的人敢于挺身而出。
不過,胡慎之認為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有人不去救人可能會受到內(nèi)心譴責,但看到別人也沒去,內(nèi)心譴責就會小很多,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旁觀者效應”。而通過對見死不救立法,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人的行為,對需要幫助者進行施救。
其實,早在2001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有32名代表建議刑法增加“見危不救和見死不救罪”兩項新罪名。2009年,湖北荊州3名大學生為救兩名落水少年溺亡,網(wǎng)上盛傳漁夫“見死不救”,再次引發(fā)社會對見死不救立法的討論。
上海和深圳等地已經(jīng)為見義勇為者立法調(diào)研
根據(jù)國外的經(jīng)驗,加拿大及新加坡都有相關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者。德國及意大利的刑法都對見死不救給予判刑。而目前我國對見義勇為及見死不救沒有立法。
《德國刑法典》第323條c項規(guī)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fā)生時需要救助,根據(jù)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意大利刑法典》第593條第2款規(guī)定:“對氣息僅存或受傷或危急之人,疏于必要的救助或未即時通知官署者,處3個月以下徒刑或科12萬里拉以下罰金?!?/p>
2007年9月,南京彭宇案一審震動全國,2011年8月,天津許云鶴案再引熱議。許多人認為,這類事情是造成此次路人見危不救見死不救的原因之一。
據(jù)悉,上海和深圳等地已經(jīng)為見義勇為者立法調(diào)研。上海正在起草《上海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草案建議稿)。上海市立法研究所的相關課題研究者稱,之前上海有保護見義勇為者的政府規(guī)章,現(xiàn)在將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guī),主要是因為道德問題、社會公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該研究者透露,草案中對于如何界定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者致殘、致傷后該如何獎勵或保護都有涉及。
據(jù)報道,深圳市法制辦今年9月透露,已將《助人行為保護條例》列入深圳市人民政府201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目前法制辦正在調(diào)研起草該條例,助人行為社會鼓勵制度、助人者受幫助制度、助人行為免責制度和助人行為免予起訴制度將是主要內(nèi)容。
10月20日,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廣州將對見義勇為人員加強獎勵和保護,大幅提高獎金并幫助解決就醫(yī)、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據(jù)悉,《關于進一步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措施》(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意見中,擬將見義勇為犧牲人員遺屬撫恤金提高到50萬元。
律師說法 立法須慎重界定是難題
是否應該對見死不救者進行法律懲罰?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朱永平律師認為,“見死不救”應納入《治安處罰法》。但立法一定要慎重,用道德問題通過法律來約束,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比方說,如何界定一個人屬不屬于見死不救就需謹慎評判。
朱永平說,見死不救應定義為一種輕刑犯罪,而我國的《治安處罰法》正是針對輕刑犯罪的一部法律。處罰主要是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以及治安拘留。朱永平說,廣東省法學會律師學研究會將在下個月成立,屆時將對“見死不救”的行為進行可行性討論,推動立法。
“如果能用法律指引道德,說不定我們的道德不會倒退這么厲害。”朱永平說。對于有網(wǎng)友擔心,“見死不救”立法是否會有“誤傷”的可能性,朱永平則說,法律條款可以分成各種不同的情形,從技術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大可能規(guī)避見死不救者,并且為自愿救助者提供保障。
“小人”“惡人”也不能混為一談
法與道德間的關系不能任意模糊。正如學者秦暉在評論汶川地震中“范跑跑事件”時說的,“正當”與“善”不能互為否定 ,“小人”“惡人”也不能混為一談。如果這18路人確實被證明是冷漠,我們可以譴責他們是“小人”,但卻不能說他們是“犯了罪”的“惡人”,因為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他們必須救人的義務。
雖然,法律的無力化在當今世界表現(xiàn)得很突出——出于對“自由”的要求,法律在阻止人們通過吸毒、賭博及其他類似自我戕害行為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無能——這是部分法律學者認為法律應更積極的使人“向善” 的理由。這也是為什么歐美法律實踐和學術研究中“見危不助罪”仍然存在甚至在緩慢推進。
但對于完全沒有這方面經(jīng)驗的中國來說,即便引入這種觀念,也必須謹慎。尤其作為刑法,應該是謙抑的,必須是恪守“最后的“、”補充性“的手段。(本刊綜合《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整理)
編后:在社會建設中重塑道德規(guī)范
上一期,緣于江蘇南通的長途車司機殷紅彬、乘務員郁維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傷的老太太被指為“肇事者”的事件,我們編發(fā)了“扶老困局下的道德重建”。本期,因小悅悅事件的發(fā)生,我們再次編發(fā)同樣的專題,旨在正視連“扶老攜幼”這樣的基本公德都無法立足的社會基礎,直面當下中國社會道德水準大幅滑坡的冷峻現(xiàn)實。
發(fā)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悅悅事件讓國人心緒難寧,通過觀看慘劇的視頻,我們不能不反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不可否認,備受關注的彭宇案是給人們提了個醒:做好事有時要付出代價,彭宇案也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但那不應成為我們見危不救的借口。遇到別人危難,救還是不救,尤其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之下,我們還是得多問問自己的良心。
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當?shù)孛襟w用“他們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標題拷問18名冷漠的路人,其實這樣的恥辱并非僅屬于佛山。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但時至今日,這樣的美德觀念轟然坍塌,我們不得不面對嚴峻的道德課題?!巴鲅蜓a牢,未為晚矣”,并非孤立、偶然的小悅悅事件,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在社會建設中重塑道德規(guī)范已成當務之急!
已經(jīng)走了的小悅悅插滿管子的瘦小身軀、拾荒陳阿姨的淚水、曲女士傷感疲憊的面龐,這一切令我們心痛的影像揮之不去。所幸人間尚存真愛和溫暖,聊以寄慰的是,在小悅悅事件中,我們依舊看到,陳阿姨的援手、熱心人士的幫助、軍區(qū)醫(yī)院的積極救助……
2歲的小悅悅帶著欣喜來到這個世界,還未來得及多看看美好的風景,多品嘗一口媽媽做的菜肴,多享受一回人間真愛,就被現(xiàn)實的冷漠和無情硬生生的奪去了生命。誰才是奪去小悅悅花蕾般生命的真兇?是父母的監(jiān)護不力?司機的撞到碾壓?抑或是路人的視而不見?值得我們追問、反思!
小悅悅離我們遠去了,帶著些許的遺憾和眷戀,小悅悅走了。也許她是尋到了更幸福的世界,讓我們衷心的祝福她,一路走好……
而就在本刊付梓之時,小悅悅的悲劇再次上演!10月23日中午,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zhèn)涌頭圍村3歲男孩杜楊洋,被貨車撞倒后,經(jīng)車右前輪和右后輪先后碾壓當場死亡。事發(fā)時孩子的三個大人在附近便利店內(nèi)忙碌均未能看住孩子。貨車肇事司機已被刑拘。24日,一名還有幾天才滿3歲、也叫“悅悅”的小女孩,在廣東增城新塘牛仔城附近自家檔口門前被車撞倒,頭臉被碾過。雖經(jīng)旁邊路人出手相助,還是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身亡,目前,肇事司機已被警方控制。
責任編輯/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