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張 驊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微血管并發(fā)癥,已經(jīng)成為糖尿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炎癥參與2型糖尿病 (T2DM)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改善患者的微炎癥狀態(tài)可以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本研究旨在觀察阿法骨化醇對T2DM腎病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及門診治療的T2DM腎病患者70例,均符合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按照Mogenson糖尿病腎病分期均為Ⅲ期糖尿病腎病,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 (UAER)為20~200μg/min,或24 h尿清蛋白定量為30~300 mg,血清肌酐 (SCr)水平在正常范圍。入選標準:所有患者肝、腎功能正常,糖化血紅蛋白 (HbA1c)<7.0%,無發(fā)熱、尿路感染,無明顯心功能不全,觀察前4周均無感染病史,無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史,未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他汀類藥物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或已經(jīng)停止使用他汀類藥物以及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時間達4周以上。
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編碼,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 (35例)和觀察組 (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31~66歲,平均 (50.4±12.3)歲;糖尿病病程6~17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30~69歲,平均 (51.2±13.1)歲;糖尿病病程5~18年。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健康體檢者20例為正常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 (50.9±13.1)歲。
1.2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常規(guī)皮下注射諾和靈30R,早晚餐前使用,早餐前劑量為10~18 U,晚餐前6~14 U,必要時根據(jù)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適當增減劑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空腹血糖 (FBS)≤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血壓均控制在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對照組患者觀察期間不使用他汀類藥物、ACEI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使用鈣通道阻滯劑及其他類降壓藥物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阿法骨化醇片0.5μg/d(立慶,0.25μg/片,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50135)。治療時間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測定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 (hs-CRP)、白介素 (IL) -6、腫瘤壞死因子α(TNF) -α、清蛋白 (ALB)、前清蛋白 (PA)、SCr、FBS,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受檢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上肢靜脈血,當日完成上述全部檢測。ALB、PA、FBS、SCr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磺基水楊酸法檢測。血清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IL-6和TNF-α采用免疫化學發(fā)光分析法檢測,試劑均由邁新免疫生物技術公司提供,并嚴格按試劑盒詳細說明操作。
此外,觀察治療期間有無嚴重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x-±s)表示,各組資料經(jīng)方差齊性檢驗后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血清SCr、FBS、24 h尿蛋白以及營養(yǎng)學指標的變化 行方差齊性檢驗3組內(nèi)各檢測指標總體方差為齊性。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FBS、PA水平及UAER與正常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BS、SCr、ALB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對照組患者UAER及PA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經(jīng)阿法骨化醇治療后UAER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A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UAER及P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各組患者血清炎癥標志物的變化 行方差齊性檢驗3組內(nèi)各檢測指標總體方差為齊性。治療前T2DM腎病 (觀察者、對照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僅觀察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而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3個指標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3 不良反應 70例T2DM腎病患者觀察期間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無一例退出研究。
表1 各組受檢者治療前后各觀察指標比較 (x-±s)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all the indexes among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微炎癥狀態(tài)是指患者沒有全身或局部顯性的臨床感染征象,但是存在低水平、持續(xù)的炎癥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全身循環(huán)中炎性蛋白、炎癥性細胞因子輕度升高,其實質(zhì)是免疫性炎癥[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T2DM是一種先天性免疫和低度慢性炎癥性疾?。?-5]?;颊哒匝装Y時相蛋白升高而負性炎癥時相蛋白降低時,需要考慮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其中,正性炎癥時相蛋白包括hs-CRP、IL-6、TNF-α、纖維蛋白原、鐵蛋白等;負性炎癥時相蛋白包括ALB、PA、轉鐵蛋白、瘦素等。本研究表明,T2DM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較健康者明顯升高,與 Hu等[3]、Navarro等[4]研究結果一直,提示以上指標可以預測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另外,本研究中T2DM腎病患者PA顯著低于正常者,說明T2DM腎病患者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
阿法骨化醇口服后,由腸道迅速被吸收到血液中,受肝臟微粒體的25羥化酶的作用,側鏈的第25位被羥化,成為有活性的物質(zhì)——1α,25- (OH)2D3。維生素D不僅可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鈣磷代謝紊亂,還能通過多種機制發(fā)揮對腎臟的保護作用,如:抑制系膜細胞及足細胞增殖,減少足細胞丟失以及肥大,通過抑制腎素生成,下調(diào)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降低慢性腎臟疾病蛋白尿等[6]。Fishbane等[7]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帕立骨化醇1μg/d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6個月后患者的尿蛋白排泄較安慰劑組明顯下降。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即應用阿法骨化醇后,患者的hs-CRP、IL-6、TNF-α水平較常規(guī)藥物治療者顯著降低。國外研究顯示,抗原提呈細胞、激活的淋巴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均表達維生素D受體 (vitamin D receptor,VDR),1,25-(OH)2D3通過VDR的介導,作用于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抑制致病性效應T細胞,誘導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從而調(diào)控機體的免疫反應[8]。Fishbane等[7]也發(fā)現(xiàn)維生素D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可抑制T細胞的增殖與活化,減少細胞因子 (IL-2、γ干擾素、TNF-α)及轉化生長因子 (TGF) -β的產(chǎn)生,抑制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樹突狀細胞的生長,提示1,25-(OH)2D3可以減輕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慢性微炎癥狀態(tài)。
綜上所述,T2DM腎病患者存在微炎癥狀態(tài),阿法骨化醇可顯著降低T2DM腎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其機制可能與改善患者的微炎癥狀態(tài)有關,但其長期療效及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更進一步探討。
1 Kaysen GA.Themicroinflammatory state in uremia:causes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J].J Am Soc Nephrol,2001,12(7):1549 -1557.
2 Crook M.Type 2 diabetesmellitus: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An update[J].DiabetMed,2004,21(3):203-207.
3 Hu FB,Meigs JB,Li TY,et al.Inflammatorymarkers 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J].Diabetes,2004,53(3):693-700.
4 Navarro JF,Mora C.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5,20(12):2601 -2604.
5 Kolb H,Mandrup-Poulsen T.An immune origin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ologia,2005,48(6):1038-1050.
6 Tian J,Liu Y,Williams L A,et al.Potential role of active vitamin D in retarding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J].NephrolDial Transplant,2007,22(2):321 -328.
7 Fishbane S,Chittineni H,Packman M,et al.Oral paricalcitol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CKD and proteinuria:a randomized trial[J].Am JKidney Dis,2009,54(4):647 -652.
8 Adorini L,Giarratana N,Penna G.Pharmacological induction of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J].Semin Immunol,2004,16(2):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