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祥
(平頂山晚報,河南 平頂山 467002)
國際新聞選稿的四個著眼點
□尹家祥
(平頂山晚報,河南 平頂山 467002)
新華社24小時滾動播發(fā)國際新聞電稿,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國際新聞稿數(shù)量時刻都在刷新。編輯每天選稿時會接觸數(shù)十條,如何基于版面需要從中取舍呢?這當然得看新聞價值了。一篇新聞稿的價值大致應從五個方面來考量: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通俗一點來說,一篇新聞稿的價值有這樣的評判尺度: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越近,內容越新,新聞價值越高;事件被多數(shù)人所關心,影響到多數(shù)人,與多數(shù)人有利害關系,事實所涉及的人物地點等因素為眾人所矚目,新聞價值越高;事實因在地理上和心理上與接受者十分接近,新聞價值越高。此外,描述奇聞軼事、曲折遭遇、感人雷人的社會新聞也具有新聞價值。
依托這一理論,筆者認為國際新聞選稿要把握四個著眼點,從而讓版面結出豐碩的果實,有效利用版面,避免“撿到籃子里都是菜”。
重大新聞事件對一張報紙來說是一個契機,做得好,聲名鵲起,一紙風行;做得差,聲名掃地,一敗涂地。1999年5月,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環(huán)球時報》發(fā)揮駐外記者多、國際新聞權威的優(yōu)勢,用最快的速度、最權威的內容出版了一期特刊,引起讀者關注,提高了知名度,影響力與日俱增。
這里提到的大事件大致可分成兩類: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重大新聞事實。它們在一個時期內影響重大,受到讀者的高度關注,是編輯首先考慮而且必須要做的選題。
可預見的大事件一般是在國際社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比如威廉王子的婚禮,早早就敲定4月29日舉行,編輯可以提前考慮版面內容,分成婚禮現(xiàn)場、婚禮花絮、情路歷程等板塊,到當天選稿時就會胸有成竹。處理此類稿件的關鍵是早做準備,有所側重,不要平均用力。
不可預見的大事件一般是突發(fā)、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日本大地震、海地強震、柬埔寨踩踏事故、天安號沉沒、朝韓相互炮擊、波蘭總統(tǒng)墜機。這些事件屬于瞬間突發(fā),編輯應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整合新聞稿,力求多角度反映事件,既兼顧全局,又能用“放大鏡”重點關注局部。
2011年3月24日21時55分,緬甸東北邊境發(fā)生里氏7.2級地震。當時是深夜,已接近編輯部截稿之時新華社來了個快訊,筆者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則簡短的消息。這則消息的刊登是及時的,此次地震給緬甸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還波及了我國云南、廣西的多個地區(qū)。第二天,除了持續(xù)報道日本核危機和多國空襲利比亞,筆者密切關注緬甸地震,將其置于頭題的位置。
處理緬甸地震新聞稿的整個過程說明:編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能力。否則就會對這條幾十個字的新華社快訊掃一眼就“放行”了。這種洞察力靠的是對新聞的高度敏感,還要靠常識、經(jīng)驗和清醒的頭腦。
總之,搶抓大事件是編輯的第一著眼點,時空背景報道、事態(tài)鏈接、預見性深度分析等都可以糅合在版面里,豐富報道的內容,此外,重大事件往往不會成為過眼云煙,其影響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所以,隨事態(tài)發(fā)展,如何引導讀者把握事態(tài)正確走向,或如何對前一階段事態(tài)進行總結,也是報紙經(jīng)常采取的重要報道模式。
遇到大事件,編輯需要有搶新聞的意識,關鍵在于整合。在國際新聞的常規(guī)報道中,內容比較分散,五花八門,有點包羅萬象的味道,如何從中選出可讀性強的呢?如何做到不遺漏重要新聞呢?
1.熱點地區(qū)事態(tài)及時跟進。我們關注大國政治影響的同時,要重視熱點地區(qū)的事態(tài)發(fā)展,例如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日本核危機、巴以局勢、伊朗朝鮮核問題、朝韓關系、韓美聯(lián)合軍演、伊拉克阿富汗局勢等。關注熱點地區(qū)是長期性、持續(xù)性的,在報道這些熱點新聞的時候,編輯要持續(xù)跟進,及時關注最新動態(tài),避免留下盲區(qū)。
2.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國的發(fā)展令全球矚目,現(xiàn)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不管是中美貿易摩擦,抑或是海外留學生的安全問題,都是中國讀者關注的新聞。
讀者在看報時有這樣一種心理:總是比較關注本地的內容,關注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內容。編輯要了解讀者的需求,把報道這些新聞作為工作重心,告訴讀者這些新聞事件對中國利益產(chǎn)生的影響。
3.堅持抓大放小。編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常規(guī)報道。版面是有限的,要使稿件有分量就應該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既可以避免重大新聞被弱處理,又能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幾篇稿件發(fā)這個不發(fā)那個要經(jīng)過對比衡量,分清主次輕重,挑新聞價值相對較大的發(fā),沒有價值的不發(fā),這就是抓大放小。“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就可以有效避免蜻蜓點水、浮光掠影。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央視《新聞三十分》、《新聞聯(lián)播》都有國際新聞板塊,要養(yǎng)成每天關注的習慣,有時可以就此敲定版面的部分內容。編輯要想鍛造出“火眼金睛”,還要博采眾長,堅持每天在網(wǎng)上留意大型都市報的國際新聞電子版,和自己做過的版面比較,打破惰性思維,重新審視和完善選稿標準,以免固步自封。在這里,編輯可以看到同樣的新聞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甚至還可以看到哪些新聞是從自己手中悄悄漏掉的。不管是從中找到差異還是差距,都可以給自己增加一些養(yǎng)分。
國際新聞的報道要避免見事不見人,要重視以人敘事,以人定新聞價值。重大事件要求以人帶事,關注政治人物及其動向。
我們首先關注政府首腦參與的政治活動或者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當然也可以對其日常生活進行報道。
所謂的熱點人物,在這里其實是個寬泛的概念,包括政府首腦、行業(yè)精英,甚至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例如,俄羅斯總理普京秀好身材、日本首相菅直人逛超市、“維基揭秘”創(chuàng)始人阿桑奇被捕、俄羅斯美女間諜查普曼被美國驅逐等,都可以報道。
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大婚,“灰姑娘”童話現(xiàn)實版上演,舉世矚目。4月26日、29日,筆者先后以《威廉王子婚禮搶先看》、《今天你要嫁給我》為題,對此進行了集納式的報道,包括婚禮的流程、哪些人出席了這個盛宴等等,既關注了熱點人物,又報道了重大的國際新聞,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做好熱點人物的報道對增強國際新聞的可讀性很重要,熱點人物引人注目,也需要把握好該條新聞是否獵奇、是否真實以及是否有利于引導社會行為等,這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體現(xiàn)。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新聞要突出一個“新”字,新穎、新奇、新鮮,力爭有趣,有意思,有味道。例如,長著“斗雞眼”的人并不罕見,但如果是一只老鼠呢?近期,德國有一只老鼠竟然“模仿”人類,長著一雙“斗雞眼”,顯得俏皮可愛,一時風靡網(wǎng)絡。這類新聞輕松詼諧,讀者喜聞樂見。
再舉個例子,英國藝術家凱勒從1998年開始,堅持每日自拍大頭像,已經(jīng)拍了12年,2010年夏天他將自己的幾千張大頭照編輯在一起,放到了網(wǎng)絡上,頓時成為網(wǎng)絡紅人。12年能改變一個人多少?他從一個稚嫩的學生變成了一個成熟的男子,其間頭發(fā)胡須變換了幾百種造型,對比這幾千張照片不禁讓人心生感嘆。這樣的新聞不僅能勾起我們的好奇心,還能讓我們認識大千世界。
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可讀性是編輯選稿的重要準則,是報紙受大眾歡迎的基礎。趣味性是考量稿件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和可讀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詞典中這樣解釋“趣味”一詞:“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毙枰⒁獾氖牵@類稿件良莠不齊,編輯要把握一個度,以健康的格調陶冶讀者,避免陷入庸俗和低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