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宿遷市實驗學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樹立全新的課堂理念,讓課堂成為動態(tài)生成的、充滿變化的、富有個性、充滿活力的情景化的場所。如何提高化學課堂的活力,是擺在我們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認識。
傳統(tǒng)教育過分強調預設,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純屬教師主觀設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和興致,因為老師的預設內容而變得呆板和凝重。其實,課堂的一切都是靈動的變化的,教師必須摒棄過去那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有序教案的方式,代之以開放靈活、寬泛厚重的備課,預備課堂中可能發(fā)生的種種狀況。
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學生做完了鎂條燃燒的實驗,我問學生反應后質量如何變化,大部分同學都回答質量變小了,只有一組同學意外地回答質量變大了,沒有學生回答質量不變。原來只預設讓同學回答由于大量的氧化鎂變成白煙跑掉而使質量變小,這時有實驗結果為證,看來課堂出現(xiàn)了新情況。在這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理論分析各自的原因:質量變小是因為有大量的氧化鎂變成白煙跑掉了,質量變大是因為反應前沒有把氧氣的質量計算在內。再詢問剛才意外回答的那一小組的兩位同學,讓他們詳細講述如何完成該實驗,原來是在實驗中,由于害怕而用兩塊石棉網蓋在正在燃燒的鎂條的上方,這樣氧化鎂的損失就小了。討論完后,雙方都覺得對方的分析也有道理。最后,我引導學生分析反應后質量有沒有可能不變?這時學生都說有可能,如果跑掉的氧化鎂的質量剛好等于消耗的氧氣的質量就可以了。這樣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化解了,問題也解決了。
看似簡單生成,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遠遠超越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成了知識的主人,他們帶來了課堂的不確定性,使課堂充滿了動態(tài)感,給老師以挑戰(zhàn)性,充滿活力。這應成為教學過程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現(xiàn)代教學中提倡“板塊式”教學設計,這些板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根據課堂情況可以移動或者進行必要地補充與刪減這些板塊。經過初探我把課堂分為三大板塊,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并初步達到目標,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反饋——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三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許多小板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可以隨機組合,靈活變通。
預習,放在課堂上進行,因為課前預習學生不自覺,效果沒保障,五分鐘學生靜下心來埋下頭鉆進書本去理解知識,老師“退居二線”,不能走出教室,老師不在場教室氣氛完全變了,學生對預習就不重視,老師也不板書,也不個別輔導學生,靜靜的五分鐘時間就是讓學生腦袋主動求知、進行自學。
進入課堂的第二板塊——展示,導學案是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載體,它的使用符合“先學后教,當堂達標”的教學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導學案的使用要注重靈活,教師要會“導”,要把握住導學的時機,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相對原子質量”這一概念,許多學生一時不容易理解,老師舉例如果以“天”來計數一個人的年齡一般為103~104數量級,這樣也不方便,人們就以“365天”為一單位來計算。老師在關鍵處在思辨中能適時又巧妙加以點化,借力轉力,以學生的答案來產生新的平臺,供學生實現(xiàn)跳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在導學案中有這類“鞏固鋪墊”、“問題解答”等小的板塊,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新舊知識已經很熟悉的話,我們就可以刪除“鞏固鋪墊”這一板塊;對于“問題解答”這一板塊我們既可以放在新課之前也可以放在新課之后,這主要看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根據學生對整個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靈活調整課堂結構,使之變得生動活潑。
反饋——反思和總結,對學生學習化學課教學評價只是采取單一的書面答題形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容易造成“知行脫節(jié)”。根據具體的教學活動內容,這一反饋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許多小板塊,課堂評定、作業(yè)批改、思想報告、實驗操作、參加競賽、特長展示等方式進行考查。為了使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我還把課堂反饋這一板塊編成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開心辭典》、《幸運52》、《百家講壇》、《星光大道》、《實話實說》等小的板塊進行才藝展示、挑戰(zhàn)自我、感悟體驗。這一板塊的教學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還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揮。
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傳播者,教授者或知識體系的呈現(xiàn)者。其角色表現(xiàn)有:幫助學生解決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建立一個接納的寬容的支持性的課堂氛圍。實踐證明,以學生問題為課堂教學的路標,教學的內容從學生的疑問中來,使解疑釋疑成為學生主動需要,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以學生的提問為路標,彌補了教師備課遠離學生實際的缺憾和弊端,尋找到師生溝通的捷徑,避免了課堂的諸多無效的灌輸,整個教學過程變成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不斷生疑、主動生疑、共同釋疑的過程,課堂就是一個生動的問題情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智慧場。
下面是魯教版九年級化學 《金屬和鹽溶液的反應》的教學一個小片段:
學生1:為什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根據金屬活動順序表,我們知道排在前面的金屬能將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而這為什么不行呢?
師:鈉不能置換出硫酸銅溶液中的銅,這是因為銅離子被水分子包圍著,所以鈉就首先與包圍在銅離子外面的水分子反應,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
學生2:老師,那我們有沒有辦法使銅析出呢?
學生3:剛才老師介紹了鈉與包圍在銅離子外面的水分子反應了,那我們只要加大硫酸銅溶液的濃度就可以了。
學生提出各種設計方案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學生4:將鈉加到硫酸銅的飽和溶液中,反應很劇烈,鈉熔成小球,四處游動,并發(fā)出嘶嘶的響聲,同時有藍色還帶有一點黑色沉淀生成。
學生5:將鈉與研成粉末狀的硫酸銅晶體混合反應,發(fā)現(xiàn)有紅色物質析出。
在關于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上,同學都開動腦筋積極的思考,得到了我們意想不到的實驗結果,也幫學生解決了這個困惑“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到底能否析出銅?”,從而更深刻理解了金屬和鹽溶液的置換反應的條件,達到很好課堂教學效果。這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探索的態(tài)度和探索的策略。鼓勵學生參考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提出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體現(xiàn)了化學教學再發(fā)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n堂教學中要有一股“源頭活水”,在充滿活力的課堂里,應在教學內容上積極引進“活水”,在教學思路設計上努力求新,把課上“活”,還要在教學方法上真正啟發(fā)式,把學生教“活”。點點滴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要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使課堂成為學生激情釋放、智慧生成的場地。